第一图书网

与生活相遇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

240  

字数:

132000  

译者:

王晓霞  

Tag标签:

无  

前言

  译后记  了解克里希那穆提,犹如了解一朵花,你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读过若干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看过太多他讲话的视频,也翻译过他的一些作品,与克一次次的相遇无一例外地触及我的内心深处,心底里不时传来花儿绽放的声音。感觉与克不是初次相见,是相隔多年的老友重逢。  虽然以个人的感触和改变来说克里希那穆提及其教诲的意义,并不十分恰当,但毕竟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不妨如实呈现给大家。在与克相遇的过程中,被他所揭示的巨大事实深深震撼,看着局限桎梏的价值观,诸如名、利、成功、自我实现乃至个人魅力之类,在我眼前轰然崩塌,碎片一地,再也捡不回来。  “因为看到这个事实,就颠覆了你之前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所有知识。”这是当时在深深的震撼中写下的一句。之后是内心的平静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喜悦。虽然与真正智慧的觉醒和自由仍相去甚远,但是活得清明、自在,内心里不再有什么冲突和挣扎。  虽然受到了克如此巨大的影响,但是每当有朋友让我用简短的话来介绍克或者推介克的教诲的时候,我总是不知如何说起,因为用任何一句话来概括如此伟大的一位心灵导师、一位觉者及其教诲,都是不恰当的。最后只能说:“去读读克吧,看看他说的是不是事实。”  在我看来,克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你在听他的讲话、读他的文字时,感受到的那种毫无渲染和任何煽动意味的平实之极的热忱和赤诚,而且在于他在任何场合下的讲话或者对话,都可以被毫无保留地呈献给大家。你可曾见过这样坦诚无染的人?而克毕生讲述的不是理论,不是思想,也不属于任何哲学体系或者既定的宗教范畴。他所说的都是事实,关于人类内心和精神世界的事实。克毕生致力于的正是不加粉饰地、毫不留情地指出人类心理世界的事实,来唤醒人类的智慧,实现真正的世界大同,接上那无条件、无局限的善、美与爱,虽然从主观上他没有任何目的和动机可言,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因果,远非思想所能臆测和揣度。而看清这些事实,这“看到”,本身就是智慧,就终结了所有混乱冲突的事实。寂静、美和爱不期而遇。  一部译著特别是克氏作品的译著的优劣,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译者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克所说的话,并用中文如实地表达出来,其间不添加任何译者对于原文的带有个人色彩的额外诠释,也不会为了文字上的优美而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润饰性的修改,特别是不用任何宗教类的名词或说法来表述克的话。“忠实原文”是克氏译著的第一要义。在这一点上,本书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原著,尽可能传达克那种简单、直接、流畅、优雅的语言风格。但是由于经验、水平的限制,目前所完成的译本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也许,某个安静的午后,当你展开这本书卷,展开你的心扉,在静静地聆听并与大师对话之时,也能听到自己心灵深处花开的声音……  王晓霞(Sue)  2012年6月18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发表在克氏基金会会刊上的文章结集,由三部分组成:口述小品文;与听众的对谈;在瑞士、印度、英国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等地的演讲。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听众一起对爱、美、自由、谦卑、恐惧、依恋、欲望、慈悲、孤独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为人们面对生活的难题,寻找人生真理提供勇气和力量。
书中既有优美的自然描写,又有睿智的解惑对谈,更有深刻的内在探索,是克氏作品中形式最丰富的教诲精选集,因而也是了解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最佳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人,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部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被译成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书籍目录

引言 1
第一部分 短篇集

对每个昨日死去
花园
生活的问题
橡树
自由即秩序
智慧与即时行动

何为关系?
平庸的心
孑然独立
水罐,永远不能装满
谦卑的品质
冥想与爱
冥想与体验
致一位年轻人
爱不是思想
关系意味着什么?
美是危险的
第二部分 问答集
冥想与永恒的时刻
恐惧与困惑
不知的状态
爱、性及宗教生活
一次电视采访
倾听的能力
探问友谊
美是什么?
从依恋中解脱
如果你就是世界
攻击性
意志和欲望
无须知识之处
不要寻求帮助
克里希那穆提学校的目标
与社会抗衡
如何面对生活
社会的要求
第三部分 演讲集
何谓宗教心灵?
年轻人的问题
不知道分别的心灵具有的品质
爱无法教授
懂得悲伤
轻盈的心
慈悲之光
论冥想
自由
超越思想和时间
时间、行动和恐惧
生活可有意义?
寂静之心
悲伤的终结就是爱
美、悲伤与爱
译后记 227

章节摘录

寂静之心瑞士,萨能,1979年7月22日你可曾注意到我们的心鲜有非常安静的时刻?我们极少拥有一颗自由、没有任何问题的心;要么我们有许多问题,只是暂时把它们搁置一旁。你可曾拥有一颗未被紧紧塞满的心,不向外寻求什么,而是纯粹寂静、时时观察,不仅观察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时刻观察自己内心世界里所有的态度和努力——只是观察?抑或你一直在寻找、追求、探问、分析、要求,想要成就,想要追随某人、某个理想或者别的什么,或者想要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什么有这种无尽的挣扎、努力和追寻?你去印度寻找某种非凡的东西,你以为到了那里之后,追随某个告诉你如何跳舞、如何唱歌或者如何做别的什么事情的人,某种非凡的事情就会发生。那些人试图强迫你以某种方式冥想、接受权威、执行某些仪式、高兴的时候就大喊大叫等等。你为什么会这样?你一直在渴望什么?你在追寻什么?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家里,或者一个人去散步时,你能不能问一问为什么会有这种长久的渴望?我们探讨过恐惧、悲伤和快乐;我们也探讨过智慧、爱和慈悲。我们指出过如果没有智慧就没有爱或慈悲,它们是并肩而行的。这里指的不是来自书本里的智慧、思想巧妙的构建,也不是非常聪明、非常狡猾的头脑的智慧;而是直接洞察什么是谬误和危险的智慧;一旦洞察到谬误和危险,就让它们立即消失。心灵的这种品质就是智慧。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冥想的本质,看看生命中有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仅仅在物质行为和物质财产中,也不是在金钱、性、感官享受之中,而是超越这一切——是真正神圣的,并非为思想所拼凑。也许通过冥想,我们自己可以真正摆脱所有幻觉和欺骗,非常诚实地思考,发现是否存在某种神圣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不仅仅是感官体验,还有带来情绪上和感情上的各种活动的事件。人们拥有的这些体验都极其无意义,也许所有的经验都没什么意义。当你开始探究我们所追求、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就会发现,我们渴望的不就是某种肤浅的感官体验吗?欲望所寻求的东西,很明显必然是非常肤浅的。我们一起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时,能否从肤浅的层面进入到更深、更广的探索中去?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所有的渴望是否都只是肤浅、感官层面上的;抑或这种向往、追寻和渴望已远远超越了那一切?你如何探索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吗?分析依然是同一种思想的运动,是往回看。思想通过分析研究自己和自身的经验;它的研究依然是有限的,因为思想本身是有限的,这一点很清楚。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工具,我们一直使用这个工具,虽然我们知道它是有限的,知道它无法解决问题,也没有深入探索的能力。但我想,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个工具无论多么锋利、无论被多么广泛地使用,都无法解决问题。我们似乎无法把思想搁置一旁。思想创造了技术世界,创造了世界上所有的分裂:不仅仅是民族分裂,还有宗教分裂、意识形态分裂,以及两个人之间各种形式的分裂——无论他们以为彼此多么相爱。那种以自己的方式活动的思想及其行为是有限的,是过去的产物,必然会带来分裂,进而带来局限。思想永远无法看到整体。思想的这些行为是不是很肤浅?抑或有着诸多局限的思想,能否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思想的工具吗?观察会牵扯到思想的运动吗?你也许观察了,然后通过那次观察进行构思和创造。从那次观察中产生的创造,是思想的运动。你看到一种色彩,对它进行的单纯观察,然后产生了喜欢和不喜欢、偏见等等,那是思想的运动。你能够观察却没有思想活动吗?那是否需要一种纪律?纪律,这个词的词根是学习。学习,不是遵从,不是模仿,不是让心灵在例行公事中变得迟钝。那么,你能够学习观察的行动,而思想不从那次观察中制造出意象,也不根据那些意象去行动吗?你可以仅仅去观察吗?也就是去观察、去学习,或者去觉察思想运动干预观察的方式。去了解它,去学习,这是真正的纪律。在观察中,比如观察我们对某种东西的向往或者渴望,你能否不带动机、不带过去、不带欲望地看,思想的结论也不干涉实际的观察?学习的目的通常是积累知识,然后根据知识去行动,行动熟练还是不熟练——需视情况而定。抑或反过来,你行动然后学习,也就是从行动中积累知识。所以我们的行动总是以过去为基础,或者根据过去投射出未来,并根据那种投射去行动。现在,我们所指出的事情,完全不同于积累知识然后行动;完全不同于你的行动是过去的结果或者对未来的投射,那些基于时间的行动——昨天遇到现在,也就是今天,调整一下自己然后继续前进。人的行动通常以此为基础,所以显然我们的行动总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行动中有遗憾,有一种挫败感,它从来都不完整。我们现在所讲的事情与那样的行动截然不同:我们说的是一种过去和未来并不存在的观察。只是去观察——就像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透过显微镜所做的那样——单纯地观察实际上发生的事情。当你观察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你观察的那件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能不能观察到其中那些向往、追求和渴望?你有没有那种热切的能量,仅仅用来观察而没有丝毫过去的运动?观察你在生活中想要得到什么,你追求、渴望的是什么(你们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着些什么,否则你们就不会来这里)。你阅读哲学、心理学或者所谓宗教书籍。宗教书籍中总是指出一点,说存在某种超凡的、更伟大、更深刻的东西。读过那些书,你也许会说:“可能真的有,我要找到它。”然后你就被牧师、古鲁和最新的时尚等等困住了。你也许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令人满意的东西,并且说:“我非常快乐,我不用再去追求更多的东西了。”但那也许只是一个幻觉——大多数人都喜欢活在幻觉里。而你所有的追求、所有的向往和渴望并没有带来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构筑在和平之上、没有暴力的社会。我们探索这一切的目的,是想造就一个美好的社会,人类可以幸福地生活在其中,那里没有恐惧,没有冲突,没有所有那些挣扎、斗争和残忍。社会是以人们的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的关系不正确、不精确、不真实,那么我们就会创造一个不健全的社会,而这正是世界上发生着的事情。

后记

了解克里希那穆提,犹如了解一朵花,你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读过若干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看过太多他讲话的视频,也翻译过他的一些作品,与克一次次的相遇无一例外地触及我的内心深处,心底里不时传来花儿绽放的声音。感觉与克不是初次相见,是相隔多年的老友重逢。虽然以个人的感触和改变来说克里希那穆提及其教诲的意义,并不十分恰当,但毕竟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不妨如实呈现给大家。在与克相遇的过程中,被他所揭示的巨大事实深深震撼,看着局限桎梏的价值观,诸如名、利、成功、自我实现乃至个人魅力之类,在我眼前轰然崩塌,碎片一地,再也捡不回来。“因为看到这个事实,就颠覆了你之前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所有知识。”这是当时在深深的震撼中写下的一句。之后是内心的平静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喜悦。虽然与真正智慧的觉醒和自由仍相去甚远,但是活得清明、自在,内心里不再有什么冲突和挣扎。虽然受到了克如此巨大的影响,但是每当有朋友让我用简短的话来介绍克或者推介克的教诲的时候,我总是不知如何说起,因为用任何一句话来概括如此伟大的一位心灵导师、一位觉者及其教诲,都是不恰当的。最后只能说:“去读读克吧,看看他说的是不是事实。”在我看来,克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你在听他的讲话、读他的文字时,感受到的那种毫无渲染和任何煽动意味的平实之极的热忱和赤诚,而且在于他在任何场合下的讲话或者对话,都可以被毫无保留地呈献给大家。你可曾见过这样坦诚无染的人?而克毕生讲述的不是理论,不是思想,也不属于任何哲学体系或者既定的宗教范畴。他所说的都是事实,关于人类内心和精神世界的事实。克毕生致力于的正是不加粉饰地、毫不留情地指出人类心理世界的事实,来唤醒人类的智慧,实现真正的世界大同,接上那无条件、无局限的善、美与爱,虽然从主观上他没有任何目的和动机可言,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因果,远非思想所能臆测和揣度。而看清这些事实,这“看到”,本身就是智慧,就终结了所有混乱冲突的事实。寂静、美和爱不期而遇。一部译著特别是克氏作品的译著的优劣,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译者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克所说的话,并用中文如实地表达出来,其间不添加任何译者对于原文的带有个人色彩的额外诠释,也不会为了文字上的优美而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润饰性的修改,特别是不用任何宗教类的名词或说法来表述克的话。“忠实原文”是克氏译著的第一要义。在这一点上,本书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原著,尽可能传达克那种简单、直接、流畅、优雅的语言风格。但是由于经验、水平的限制,目前所完成的译本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也许,某个安静的午后,当你展开这本书卷,展开你的心扉,在静静地聆听并与大师对话之时,也能听到自己心灵深处花开的声音……王晓霞(Sue)2012年6月18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与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著名作家亨利·米勒 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著名诗人卡里·纪伯伦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 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民谣教父范·奠里森


编辑推荐

《与生活相遇》是了解克里希那穆提的最佳入门书,形式最丰富的教诲精选集。与大师一起,探讨柔韧生活的可能性。人能否不被扭曲、毫无压迫,自在地活着?著名诗人卡里•纪伯伦、禅修大师杰克•康菲尔德、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民谣教父范•莫里森、武术宗师李小龙极力推荐!

名人推荐

与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著名作家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当他进入我的屋里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著名诗人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禅修大师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民谣教父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生活相遇 PDF格式下载



三年前初识克里希那穆提,全是因为我参加胡因梦老师在万邦讲堂中对他著作的讲解,从那以后,我开始涉猎克氏的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爱的觉醒》等等,这次读到《与生活相遇》腰封上所言,“了解克氏思想的最佳入门书,形式最丰富的教诲精选集”宣传语,立即纳入囊中,潜心阅读。  《与生活相遇》,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他口述的16个短篇,讲话的问答,以及一些演讲集,这些文章均出自《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会刊》。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听众一起对爱、美、自由、谦卑、恐惧、依恋、欲望、慈悲、孤独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为人们面对生活的难题,寻找人生真理提供勇气和力量。  很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话生活,在《对每个昨日的死去》中,他说:“只要你属于这个世界,属于你所处的这个社会,你就无法避开死亡。死亡始终在那里冷眼旁观,在那里守候着,然而,每天都死去的人,可以超越死亡……”想起庄子出使楚国时,夜晚路过坟地,路遇骷髅,对其发问完,伸手将骷髅当枕,沉沉睡去,这是何等胆识,何等气魄。竟无惧于骷髅,无惧于生死?生死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人生不过生死二字而已,当人们看透生死后,就会觉得万事皆空,世间无难事,世间无恐惧;当人们参透死亡后,反倒会觉得生的可贵,在短短的旅途中,如何作游客,主宰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一种乐趣。...  “不知生焉知死”,人生本来就由生死组合,要不庄子未何在妻子离世后,会鼓盆而歌,我想他是在为妻子脱离尘海,升入天庭,为妻子下次的生,开心高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哲学的终极问题,正是我们思考之所在?  记得爱比克泰德《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自己的灵性空间,看看身边的弱势群体,体味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幸福的阶梯在一层层攀升,没有终点…… 阅读更多 ›


这本书须慢慢看,慢慢品吧。要能静下心来。看这本书,得有一些佛性吧。


老克的中译书,基本没有放过,都靠这个慢慢去除思想的噪音。习惯看会他的书,然后静坐。很满足。


深奥,难懂,我这人不懂哲学,阅读克氏思想,与哲人相遇,领悟智慧。


名字都翻译错了 文章能读吗


看多了这类深沉的书 心境平和些


读后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我的帮助更大


老师的书我很难看得懂


这本书有点太深了,有点难懂,


在他的书里面不算特别突出


书的质量还不错 质感好会让你更想拿起书


这本书很好。有句话是,自由是孑然独立。


这本书质量非常好,书封面是硬纸,我很喜欢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希望这本书也能给我有所收获


与生活相遇


适合看多遍的枕边书


  近现代印度最出名的两位莫过于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命运迥异,前者被誉为伟大的圣人,后者被欧美认定为邪教分子,禁止书籍出版。这两位的书我之前都没有读过,之看过一些被阉割的文章,自然也无从判定好坏。
  我读克里希那穆提的时候,正处于非常焦躁的时期,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专业课心理学的老师就说我的焦虑感很严重。我几乎一直处于焦虑状态里,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寒冷季节出生决定了我对于喧闹繁华的环境的极端憎恶,后天母亲的错误教育更是造成我严重焦虑的最强推手。再加上工作的原因和因工作不理想造成其他方面生活的窘迫情形,我私心底其实认为还没到读克里希拉姆提的适宜阶段。大部分的书籍,其实充当的都是巩固性的角色。除了技术性目的很明确的书外,对于身心灵的指导几乎都需要练习者先将自己调试到稳定的状态后再加强。后天的提升犹如病体的痊愈,不论沉疴还是宿疾,断无虎狼之剂一针见效的可能。更何况,永远会有旦夕祸福于不测风云的生活呢?
  这本书里我读的遍数最多的还是第一部分,后两部分的演讲与对谈总让我觉得有股布道的感觉,而口述essay,则最能体现真实的性情。
  克氏的文不属于清新类和说明类,大多数的时候读起来很费思量,如讲述谦卑。而这种初看死活看不明白还要分成不同情况,比如第八页《对每个昨日死去(这题目就够费思量的)》的最后一句:悲伤的终结,就是爱。看不懂归看不懂,起码还给自己一种灵台瞬间一片清明的感觉。而不少篇幅初看没看明白再看你就陷入到更大的恐慌中去了。我勒个去,这究竟是要说什么,我怎么什么都不懂,难道这就是教给我的怎样谦卑的奥义?两百来页里面,这样打击自信的地方比比皆是。好在,克里希那穆提毕竟是大师级的人物,晓得不能先把人吓的自信全无,他用一个来访青年的困惑给我们举例子,习惯是多么可怕的事,印度的谚语就有“播种习惯,收获人生”之说,对变化的恐惧巩固了习惯,克氏如是说。这一句话击中了我的心,不论我勾勒了多么美好的未来,阻碍我去那样做的,其实一直都是对变化的恐惧,而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难怪兰波要高喊:生活在别处。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确然,克里希那穆提早已跨越了无己与无功的境界,但之于我们,却遥不可及。


  旅途的火车站,被“与生活相遇”这个词组,被书皮封面克里希那穆提灰白图片上所呈现/营造的一种超然、宁静的印象所吸引,于是买来做读。
  
  说实在,读起来我有些失望。
  
  觉的其中的文字,太过于云端不食人间烟火。
  
  太过于形而上,太空了——当然佛家有话“一切皆空”,说这本书太空了,也只是借用这个“一切皆空”的空字,是一种褒扬。
  
  但是,太空了,就不能被我等凡人领会;这也是其作为书的一个不足吧。
  
  我不喜欢任何批评现世的论调,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时代,无论是远古还是当今,人性基本是一致的,每个时代不过是自我的特点不同而已。正如人从童年到青少年中老年,每个年龄有其特色,而没有劣,这种差异和不同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和必然。正如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二十四节气一样,其中也只不过各有其特点和天然存在的理由,又怎能说哪个好或坏呢。
  
  就当是我低级而读不懂克氏吧,或者是我真的还没达这修养境界,读其中的文字,我忍不住在书页上提写“那去死吧”,如果这样活那样活都不是真的活,如果这样的冲突那样的心理冲突本身就不应该而要被指责,那人还需活着吗?若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宁静了形而上的理解,我实在不认同这个价值;尽管我也找不出更好的价值来。
  
  克这本书,在试图优美试图宁静试图安然,试图让人理解那云端的状态是怎样的。其中的一些字句确实也让我触动,就也算收获了。
  
  其中对宗教的理解,也给我一直追究不清的问题找到了共鸣——宗教就是一套形式体系,是一种思想权威和方式,以试图引导人体验或达到克氏这类的云端境界、体验。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形式、教条来呈现。自由而勤奋的人是不依赖权威也不依赖教条形式的,他们通过自我的追求、认知和探索达到一种佛空的状态。
  
  


   三年前初识克里希那穆提,全是因为我参加胡因梦老师在万邦讲堂中对他著作的讲解,从那以后,我开始涉猎克氏的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爱的觉醒》等等,这次读到《与生活相遇》腰封上所言,“了解克氏思想的最佳入门书,形式最丰富的教诲精选集”宣传语,立即纳入囊中,潜心阅读。
   《与生活相遇》,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包括他口述的16个短篇,讲话的问答,以及一些演讲集,这些文章均出自《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会刊》。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听众一起对爱、美、自由、谦卑、恐惧、依恋、欲望、慈悲、孤独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议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为人们面对生活的难题,寻找人生真理提供勇气和力量。
   很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话生活,在《对每个昨日的死去》中,他说:“只要你属于这个世界,属于你所处的这个社会,你就无法避开死亡。死亡始终在那里冷眼旁观,在那里守候着,然而,每天都死去的人,可以超越死亡……”想起庄子出使楚国时,夜晚路过坟地,路遇骷髅,对其发问完,伸手将骷髅当枕,沉沉睡去,这是何等胆识,何等气魄。竟无惧于骷髅,无惧于生死?生死是什么?何为生?何为死?人生不过生死二字而已,当人们看透生死后,就会觉得万事皆空,世间无难事,世间无恐惧;当人们参透死亡后,反倒会觉得生的可贵,在短短的旅途中,如何作游客,主宰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一种乐趣。
   “不知生焉知死”,人生本来就由生死组合,要不庄子未何在妻子离世后,会鼓盆而歌,我想他是在为妻子脱离尘海,升入天庭,为妻子下次的生,开心高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那里去?哲学的终极问题,正是我们思考之所在?
   记得爱比克泰德《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保持一颗平常心,提高自己的灵性空间,看看身边的弱势群体,体味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就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在于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幸福的阶梯在一层层攀升,没有终点……
  


  谈到克里希那穆提似乎不得不提到他的两位重要的引介人,一位是物理学家博姆,一位是华人世界的胡因梦。正如孔子没用自贡,耶稣没用约翰,一个好的老师如果没用好的学生去宣传,那么老师也只能落得一个绝学失传的命运。
  然而胡因梦和博姆是否算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呢?因为胡因梦和博姆的重心根本不在冥想与哲学,因此对克氏的推荐与喜好,更多的是门外汉的热闹。正如网友对克氏的臧否,你以为你懂了,豁然开朗了,然而“你真的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与生命相遇》总共有三部分,短篇集、问答集和演讲集。在短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克氏受到传统冥想的影响,每一篇一开始就为读者(听者)设计了合适的想象空间。如《花园》的开头,“这是一座占地几英亩的巨大花园……花园的这栋房子很大……这里有一场政治集会,刺眼的霓虹灯山歌不停,一个政党发言人正在那里长篇大论,口若悬河。”优美的语言就像一对翅膀带着你俯瞰众生世界。让你在震撼之余,能很容易的接近克氏所想表达的中心。
  然而克氏所受人诟病的缺点也在随后的叙述中表露出来,他习惯于首先用概念去描述概念,诸如“看到就是行动”(P007),“顺从即是暴力”(P010),“爱就是冥想”(P034)。这些对概念的颠覆最容易形成戏剧效果,而在克氏温婉的解说中,逻辑被重新串联,仿佛豁然开朗。但你是否重新去思考这种震撼背后的逻辑则另当别论。
  读《与生命相遇》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语言表达一个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事物。有人说,“我跟你有同样的感受,表面上看了克氏的书,很多人觉得豁然开朗,思想上很多东西可以否定,然而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什麽都否定不了”。其实,这也反映了克氏思想的无力感。
  印度是一个没有时间、没有历史的过度,在印度人的传统理念里,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这种非线性逻辑的思维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的,但又是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接纳的。因为你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社会的逻辑生活,一后面是二,二后面是三,然而这种枯燥的逻辑容易使人们淡忘自己的存在,我不过变成反映影像的镜子,而克氏告诉你,你才是世界,这种存在感以及对自然的亲近感于是便形成了人们对克氏的喜好。
  前不久,报纸上报道了关于印度灵修的事件,有人指斥为一种变相的色情活动。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对“古”的态度,一方面我们要去寻找神秘的力量,一方面我们又觉得那些不过是离经叛道的过时。当然,克氏是否将印度哲学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了,还是如反对者所说,是一瓶用旧瓶装的心灵鸡汤,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克里希那穆提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也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书甚至在很多的宗教书店中都占据着显要的位置。他的书开启了我对哲学类、励志类、宗教类甚至修灵类图书的阅读兴趣。当然他的书籍是我首要追捧的。克里希那穆提的很多理论被广大人民所广泛接受,比如对爱的追求,比如持续学习,比如冲破固有理论追寻自由。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很多反问句都可以问到读者的心理。所以看他的书已经不是简单阅读励志类图书,而是可以感觉到智慧的洗礼。
  本书的内容,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信托基金会会刊》。所以总的来说包括了短篇,问答集收录以及演讲集的收录。我个人认为,没有读过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的人可以先从他的文集读起,而不是本书,因为阅读他的文集可以系统了解他的思想与理论,更有利于选择他的其他书籍。而本书收录的内容对于阅读过克里希那穆提书籍的人应该是很好的深化或者说从不同角度的了解。总体来说由于本书的特点,里面的文章都是短小精炼的,有些很像散文集,甚至会从细小的细节描写到爱的全貌,虽然文字充满了温暖,但阅读起来有些朦胧。而问答集也是这样,对于单点问题的回答往往让人看不到全貌。但是对我来说,还是很欣赏得,毕竟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总是给人以力量。本书更具特色的缓缓道来作者的一些感触和想法,很适合在咖啡厅晒着太阳阅读,我这种在飞机上囫囵吞枣看完的人都觉得对书是一种亵渎。
  克里希那穆提一直都推崇个人的修为与成长,同时摒弃一切外在权威的原则与理论,他让人们静下心去看,直到看到本心。当读者真的认真在看他的文字地时候,会看到每句话都在敲击着读者的心。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与克的渊源,来自于多年前的一次偶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365天的静心冥想》有多深,仍然摇摆在各种法门,对治各种情绪和思维当中,我不知道“看”有多珍贵。
  
  直到有一天,我重读这本书,忽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现了。似乎是周围的一切特别的鲜活,窗外的树叶特别的青翠。我无法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真实。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我都没有真正的生活,我不是忙于这个,就是忙于那个,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开悟,而真实的生活根本就在我们身边。
  从那以后,我开始了读克的历程。开始是喜悦,当中是惶恐,现在是平静,喜的是终于有种在家的感觉,惶恐的是这种家的感觉抓不住。但只要我在“看”,我就知道哪些不是真理,只要我在看,或者只要我知道我不在看,当下就在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是在真正的生活。
  
  很高兴读到这本新书。断断续续读了这本书两遍,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新的体悟。
  除了一如既往的克式教诲之外,书里还收录了信托基金会会刊的一些内容。除了与克智性的交流之外,难能可贵的是,我还有机会看到克平时的生活,以及如何在生活的一草一木一个当下发现我们的分裂,产生巨大的智慧,这对我们如何真实地去“看”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克曾在《智慧的觉醒》中说过一段话,“你一直以为你可以对此做些什么,你可以改变,你可以处理,你可以扭转局面。但那仍然局限在同一个地方,只是从一个角落转移到另一个角落。如果你认识到那个领域内的任何活动都是受制约的,会怎样?如果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说:注意,我是受制约的,你也是受制约的。然后会怎样?先生,继续说,会怎样?然后就可以生活了。”
  而在与生活相遇中,所有的话以更轻松的方式诉说出来。很喜欢其中的一段话:冥想,就像带着一个始终空着的水罐来到一口井边,而那口井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水罐永远装不满水。重要的是喝到水,而不是水罐有多满。水罐必须被打破,才能喝到水。水罐就是不停在追寻的那个中心——因此它永远都找不到。
   
  这就是与生活相遇所告诉我的。生活就在生活之内,我们无法逃避它,我们也无法找到它,我们只能遇到它。当我们知道了我们所有改变的努力仍是在自我的范围内,那时就会有不一样的东西出现,那时我们真正的遇到了生活,那时我们才能说,我们与真实相遇。
  


如果心不全然安静下来,就无法读这本书。当你脑中杂念纷呈,你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一个个的字都认识,组合在一块,就不晓其义了。我也没有到境界,不过试图读懂它,倒是一种回归宁静的体验~


直到有一天,我重读这本书,忽然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现了。似乎是周围的一切特别的鲜活,窗外的树叶特别的青翠。我无法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真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