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造性的采访

肯·梅茨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肯·梅茨勒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创造性的采访》(第3版)运用大量案例和插图,结合作者多年来新闻采访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成功地策划和准备采访,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如何建立和谐友善的采访气氛,如何借助电子手段进行采访等等。书中深入探讨”采访的伦理道德”这个业内人士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还就如何将采访转化为报道提出了若干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性建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创造性的采访 PDF格式下载



  寒假在家里读《货币、银行与金融系统》一书,老爸很感兴趣,比我还要认真地读了起来。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非常痛恨那种“导言——**的定义——为**服务”之类的教科书写法,没有想到,西方人写东西是这样有趣的,也没有想到纯市场运作的、在完全竞争机制下生产的教科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真诚。
  
  这本书应该被定为国内新闻院校采写课的必读物,看起来是这样,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给一些高年级的记者阅读更为适合。采写类书籍的亮点不在于它说的多么有道理,关键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要有好的故事很片段,能够证明一位记者的采写理念,就可以了。至于深度、技巧、方法一类,光看看不仅不起作用,搞不好会适得其反——作为一个记者,谁没在年轻的时候冲动过呢?谁没问过傻乎乎的问题呢?谁没让被采访者尴尬过呢?如果还没有实际地去采访、沟通,并在其中发现自己性格的弱势,与人交流的不成熟,又怎么去改正和提高呢?一开始就学一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反而不是好事,尤其是这些名记者的做法,有很多看看西洋景就好,没必要太过纠结认真,更不要说是邯郸学步了。
  
  如果能在有一定采访实践基础上读这本书,会非常好。对于一个非新闻专业,想跨入这个行业的人,并不推荐,里面把人与人的交流描绘得很美好,但现实中,采访大多是平淡的,而能从这种平淡中找出蛛丝马迹的线索,写出一篇又生动又有深度和价值的文章,才是一个记者一生要去锻炼的功力。
  
  不论国内的学者怎么拼命地写,也不能阻止学生们更喜欢国外教材的事实。但是,个人的体验是,读国外的教材会有不自主的self-censorship,即看到一个现象和理论时,会很自然地去想在中国能否运用,现实状况如何。如果可行性很低,可能就一眼掠过,不再去想了,顶多艳羡一下,继续寻找对自己更有用的内容。这个缺点似乎有点自发形成了,需要努力地改。
  
  -------------------------看书不做笔记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采访是代表背后的观众,为获取信息或交换信息而设计的对话。
  
  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在满足采访双方的自尊心上做努力。
  
  最有价值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你站在门口说再见的时候。
  
  写个非常规的便笺,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合作表示感谢。
  
  在采访中,女性善于使用一些举止,来表现自己已经“融入事件之中”,了解对方,并欣赏对方;而男性却总做出旁观者的姿态,表明自己的独立。
  
  如果双方交流失败,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批评。女性不像男性那样以自我为中心,这能帮助建立双方的信任。
  
  男性喜欢拿对方寻开心,而女性则不然。
  
  采访策划的七个步骤:
  
  明确采访目的。define purpose
  提出采访要求。request interview
  进行访前调查。conduct research
  研究被访者的兴趣和爱好。assess interests
  发展具体的提问领域。develop areas of inquiry
  预测问题的答案。anticipate answers
  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develop game plan
  
  只要把研究工作做到家,对方的兴趣范围就会在你的掌握之中。
  
  提问时要有好的借口。向被访者解释清楚,你希望读者能够从它的经历中得到教训——你的目的是教育公众,而不是利用他的隐私。
  
  平凡百姓喜欢读平凡的家庭琐事,因为正是这些家庭琐事体现出名人与我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就像害羞的人会对某位名人小时候也很害羞的事情很感兴趣一样。
  
  优秀记者的良好品质包括:热情、支持、不带个人判断、理解、宽容。一项研究发现,优秀记者的特征与牧师和会计非常接近——而与医生和经理大相径庭。这很有道理,牧师代表着宽容和理解,会计代表着精确和细致,而医生和经理则是独裁主义的象征。
  
  职业记者协会提出了一条原则,那就是阻止偷拍和匿名采访,除非这种曝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公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牵扯到事件中的记者愿意公开这种欺骗,并且愿意说明这样做的原因。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获得的评价这么低,是因为看这本书的人都不需要做采访吗?
  
  这里面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绝对值得推荐。


  我买的是英文版。
  因为我翻了中文版,感觉很莫名其妙。
  比较过来还是买了英文版。
  
  正在读,很不错,一些句子可以直接背下来用来采访提纲的写作。


  读完了这本书,再回想起来,脑海里面首先浮现的是这样几个词语:
  倾听、真诚、准备、细节、思考
  其中分章节阐述了各种类型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主要章节有:
  采访的十个步骤、提问、采访中对话的延伸、采访策划、学会倾听、新闻观察、引语与轶事、电话采访、采访记录和采访录音、特殊问题、多重采访原则、人物采访、特定新闻领域采访、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通向事实的十个步骤等。
  通过每章的分类讲解将新闻采访的要点。将案例与实践相结合,并归纳为几大步骤、建议等,个人认为它的条理清晰、方法实用,比国内许多过于学术化的教材和以讲案例为主的采访书籍相比更有实用性和系统性。


不做笔记的不是好孩子


想问你买的英文版是多少钱?我看中文版定价29块多,英文版原价是80多美元,把我吓一大跳……是不是同一本啊……一般翻译差价也没有这么夸张……
我看到英文版是这个:http://www.amazon.com/Creative-Interviewing-Gathering-Information-Questions/dp/0205262589/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75021060&sr=8-1


忘记了。。。没那么贵吧 好像
感觉咋样


我还没买,犹豫中。二手都要17、8美元叻……主要是采访的都是老外,问题翻成中文看就不管用了……=_=……我先到附近图书馆找找好了……


sf~~~=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