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移植与变异

王镛 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人民大学  

作者:

王镛  

页数:

386  

字数:

32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围绕着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之间的艺术交流进行介绍、研究和比较,重点探讨在东西方艺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移植与变异现象,并试图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审美心理原因。对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艺术技法和图式之间的纵横比较,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框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一种文化相通的方面和各自的特点。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作者大体按照内容分类编排,共分为印度篇、交流篇、比较篇、评论篇、双年展五辑。图版本身也突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比较。

作者简介

王镛,1945年生,1962年北京汇文中学毕业,1967年北京大学东语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研究,1983年至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主要从事印度美术史与中外美术交

书籍目录

自序印度篇 《印度揽胜》序言 印度哲学源流 印度美学概述 印度神话谱系 印度艺术掠影 印度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 温婆诸相 泰姬陵 《20世纪印度美术》前言 诗人泰戈尔的绘画 当代印度艺术巨匠胡赛国交流篇 世间只有情难尽——怀念常任侠先生 常任侠先生与敦煌学 《中外美术交流史》前言 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的东渐 古与空——印度佛教哲学对中国文学与艺术影响 中国绘画对波斯细密画的影响 北大与美育 世界性语言的对话——苏立文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 走出编译状态——当代中国的外国美术研究 缪斯的遗产——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 莫奈与印度派 凡·高与浮世绘 凡·高年 《罗丹》引言:神明的静穆与犷放的忧思 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情感的变奏——多萝泰娅·莎萨尔的新表现主义绘画 静物·城市·东方——乌尔古罗的世界 存在的漂泊 “东方的米罗”——赵春翔与米罗绘画符号的比较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理论的影响比较篇评论篇双年展

章节摘录

  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印度文明像中国文明一样号称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这种古老的文明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仍属于活着的传统。印度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异常丰富、玄奥而神奇,凝聚着东方的智慧,散发着精神的魅力,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曾博得古代中国高僧大德的倾慕和景仰,也引起近代西方有识之士的艳羡和惊赞。  1871年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由诗《向印度航行》抒发了对印度文明的历史与精神的向往之情:“灵魂啊,向印度航行!为亚细亚的神话,那些原始的寓言,提出印证……那浩繁的文献,宏伟的史诗,宗教,社会种姓,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秘的梵天,年轻的佛陀……灵魂啊,真正向最初的思想航行!回到理性早期的天国,复归朴素的直觉,返回智慧的诞生地,重新与完美的宇宙同一。”在近代西方人的心目中,东方文明古国印度是神话之邦、神秘的国度、精神的净土,犹如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神圣的“佛国”、“西天”。  与物质文明相比,印度人自古以来更为崇尚精神文明,因此印度的宗教、哲学特别发达。有的学者曾说,印度的宗教是哲学化的宗教,印度的哲学是宗教化的哲学,可见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如果关于印度一欧罗巴人的假说成立,那么日耳曼人和印度人同属于雅利安人的后裔。这两个民族都擅长哲学思辨:日耳曼人擅长逻辑性的思辨,印度人擅长冥想式的思辨。德国给人类提供思想,印度也给人类提供思想。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就有了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梨俱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与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结合,在原始生殖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为超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最后产生了奥义书哲学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观念。吠陀时代以后兴起的印度本土三大宗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耆那教和佛教,都从奥义书哲学中汲取了精神滋养。尽管各宗教教义不同,但都把灵魂的解脱或涅槃作为精神的终极追求和最后归宿。印度教把解脱之道分为知识之道、虔诚之道和性瑜伽,主张苦行与纵欲两个极端的并行互补;耆那教的解脱之道强调极端的苦行;佛教的涅槃则借助避免苦行与纵欲两个极端的“中道”。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倡导下,佛教向海外传播,现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印度本土,印度教从笈多时代开始勃兴,至今仍占据统治地位,佛教却逐渐被印度教同化,日趋衰微,濒临绝迹。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婆罗门六派哲学的体系化也壮大了印度教的势力,佛教教义的密教化加速了佛教的蜕变。  印度的文学、艺术是印度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印度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的象征和隐喻。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世书神话被奉为印度教经典。从迦梨陀娑的诗歌和戏剧到中世纪虔诚诗歌,都没有脱离颂神的主题。甚至现代诗人泰戈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诗集《吉檀迦利》,也是献给最高的人格之神的献歌。印度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桑奇大塔还是埃洛拉的凯拉萨神庙,都象征着宇宙模型或宇宙之山。印度的宗教雕塑,包括笈多式佛像、象岛石窟《湿婆三面像》、朱罗铜像《舞王湿婆》、卡朱拉霍的性爱雕刻,都属于宇宙化身或宇宙生命的象征。印度的宗教绘画,主要有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拉杰普特细密画,则属于神话传说的图解。不过,在印度的文学、艺术中也反映和表现了印度的世俗生活和审美情感,特别是《舞论》中的审美情感基调——“味”。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世俗化进程,积淀在印度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价值可能会日益凸显出来,逐渐取代宗教、哲学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  ——[印度]拉达克里希南艺术是惟一的世界性语言。  ——蔡元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移植与变异 PDF格式下载



王镛著作有《印度美术》、《20世纪印度美术》、《印度美术史话》、《印度揽胜》、《罗丹》等,主编兼撰稿有《中国美术交流史》、《艺术博物馆》,译著(合译)有《印度雕刻》、《印度神话》、《印度艺术简史》。本书收录的文章,基本上围绕着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之间的艺术交流进行介绍、研究和比较,重点探讨在东西方艺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移植与变异现象,并试图探讨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审美心理原因。对印度、中国与西方三大文化体系的艺术技法和图式之间的纵横比较,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框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每一种文化相通的方面和各自的特点。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作者大体按照内容分类编排,共分为印度篇、交流篇、比较篇、评论篇、双年展五辑。图版本身也突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和比较。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印度]拉达克里希南自序印度篇《印度揽胜》序言印度哲学源流印度美学概述印度神话谱系印度艺术掠影印度笈多时代的佛像雕刻温婆诸相泰姬陵《20世纪印度美术》前言诗人泰戈尔的绘画当代印度艺术巨匠胡赛国交流篇世间只有情难尽——怀念常任侠先生常任侠先生与敦煌学《中外美术交流史》前言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的东渐古与空——印度佛教哲学对中国文学与艺术影响中国绘画对波斯细密画的影响北大与美育世界性语言的对话——苏立文的《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走出编译状态——当代中国的外国美术研究缪斯的遗产——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莫奈与印度派凡·高与浮世绘凡·高年《罗丹》引言:神明的静穆与犷放的忧思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主义情感的变奏——多萝泰娅·莎萨尔的新表现主义绘画静物·城市·东方——乌尔古罗的世界存在的漂泊“东方的米罗”——赵春翔与米罗绘画符号的比较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科学理论的影响比较篇评论篇双年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