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语词和对象

W.V.O.蒯因 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人民大学  

作者:

W.V.O.蒯因  

页数:

354  

字数:

312000  

译者:

陈启伟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语词和对象》是蒯因继《从逻辑的观点看》之后关于语言哲学的一部系统的论著。作者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刺激-反应关系和机制对语词、语句及其意义做了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全然陌生语言的“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词的刺激意义和刺激同义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学说。书中对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多有批评,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义释”、“语义上溯”);对各种指称的语言手段的暗昧性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做了细致的讨论。本书较以前的著作更明确、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在物理对象和心理对象问题上的物理主义观点及关于抽象对象(类、数学对象)的柏拉图主义观点。

作者简介

W.V.O.蒯因(1908-2000),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1932-1933年赴欧洲(维也纳、布拉格、华沙等地)做访问研究。1936年开始作为讲师在哈佛大学任教,1941年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语言与真理 1.从日常的事物着手 2.客观的引力;或者 e pluribus unum 3.句子的互动 4.语词的学习方式 5.证据 6.设定物与真理第二章 翻译和意义 7.彻底翻译的先期步骤 8.刺激与刺激意义 9.场合句。干扰的信息 10. 观察句 11.场合句的主体内的同义性 12.词的同义性 13.翻译逻辑联结词 14.同义句和分析句 15.分析假设(analytical hypotheses) 16.论未能察觉不确定性的原因第三章 指称的个体发生史 17.语词和性质 18.语音的规范 19.分离指称 20.述谓(predication) 21.指示词。定语 22.关系词。指称的四阶段 23.关系从句。不定单独词项 24.同一性 25.抽象词第四章 指称之异常多变 26.模糊性 27.词的歧义 28.句法的某些歧义 29.范围的歧义 30.指称的暗昧性 31.暗昧性和不定词项 32.某些动词的暗昧性第五章 严格规整化 33.严格规整化的目的和要求 34.量词和其他算子 35.变元与指称暗昧性 36.时间。普遍词项的限制 37.名字再分析 38.调解性评论。单独词项的消除 39.定义与双重生命第六章 逃离内涵 40.命题与永恒句 41.模态 42.作为意义的命题 43.摒弃内涵对象 44.命题态度的其他对象 45.双重标准 46.倾向式和条件式 47.理论的一个框架第七章 本体论的判定 48.唯名论和实在论 49.虚假的偏好。本体论的许诺 50.ENTIA NON GRATA 51.极限的神话 52.几何对象 53.作为哲学范式的序偶 54.数、心与身 55.类向何处去? 56.语义上溯参考书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客观的引力;或者e pluribus unum  “Ouch”(“哎哟”)是一个单词句(one—word sentence)。人们常用它来简洁地表达自己对当前事情的看法。对其正确的使用是在有疼痛刺激相伴出现的那些场合。像其他语言用法一样,个体是通过社会训练的反复灌输而学会使用这个词的;社会并非通过分担一个人的痛感就可以使他学会说“Ouch”。一般说来社会教会个人使用“Ouch”一词的方法是,当看见他有突感不适的表情,如皱眉,或者目睹他正在遭受暴力时,便鼓励他喊“Ouch”;否则,假如别人根本没有碰他,或者他面不改色,神情自如,却大喊“Ouch”,那就该受罚了。  引发“Ouch”的刺激物可以是有目共睹的拳打、刀砍,也可以是在一个人体内别人看不到的痛。社会可以通过外在现象来准确地训练一个人什么时候该喊“Ouch”,即使刺激物不是众人都可觉察的。其奥妙在于,隐秘的刺激物与外在行为之间有一种先在的相伴共存的关联,如皱眉,就是显著的例子。  对于“Red”(“红”),我们可以想像人们最初是把它作为同“Ouch”一样的单词句使用的。正如人们在疼痛时可喊“Ouch”,人们对其视网膜受到红色光线刺激而产生的光化学作用可说“Red”。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的训练方法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看一个红色物体时说出“Red”,就奖励他;否则,如果他在看别的颜色的东西时,却说“Red”,就处罚他。  然而实际上,“Red”的使用没有这么简单。与“Ouch”不同,“Red”通常是一个长句子中的一部分。另外,即使在“Red”作为一个单词句使用时,引发人们说“Red”的东西往往并非是对一个红色物体的感知,而通常是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语言刺激。但在这里我们暂且保持前面所提到的这种习惯上假定的用法,因为它与“Ouch”相似,可使我们做某种对比。  作为社会代表的评论者通过观察某个被试验者及其所见的对象,确定该对象是红的,从而认可此人关于“Red”的说法,因此评论者部分地是从自己视网膜上的红色光线得到提示的,在说“Red”的场合,提示某人说此话的东西与提示评论者对此话表示认同的东西有部分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在说“Ouch”的场合是没有的。在前一种场合有部分对称性,在后一场合则没有,这表明说“Ouch”比说“Red”其指称似乎更具主观的意义,而说“Red”则比说“Ouch”更客观些。  但二者都有例外。如果评论者和那个被试验者都去扑火并都略被灼伤,那么,后者说“Ouch”,前者加以认同,这个情形便与上面对“Red”的认同无异。反之,评论者如果看不到红色物体,也可以靠间接证据而认同那个人说的“Red”。我们之所以说“Ouch”比“Red”更主观,是就大多数情形而言的。就“Red”的情况来说,我们的指导者或评论者通常是看到了红的,但在“Ouch”的情况下,他通常并无伤痛感。  对“Ouch”的学习不能不靠社会训练。你只要戳一下一个外国人,就可以知道“Ouch”是个英语词。但由于它的主观性,它就有点不同寻常了。词是社会工具,客观性是其生存的条件。如果一个语词尽管有主观意味却广为人们使用,那么我们就可预期它就像代词“I”和“you”一样具有一种特殊重要的社会功能。从社会的观点看,“Ouch”之被人们持续沿用下来就在于它是一个危急呼救的信号。但这个词的语言意义毕竟很有限,并不能融入较长的句子中。  “square”(“四方形”)这个词颇能显示通常对客观性的注重。不同人看同一块砖会有不同的映象而且都称之为砖,每个人视觉中的砖块映象都是不等边的四边形,但都各不相同。在学这个词的时候,一个人必须设法适应社会上的其他人,以在这个词的用法上与之一致。当然当视觉形象是四方形的时候,“square”这个词最容易学,但是根据其主体间性而对其更客观的使用才是我们所要达到和促进的。  一般说来,为了从使用实例归纳中学习一个词,这些实例必须在两个方面相互类似: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它们必须相似得足以为他提供一个据以进行概括的相似性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同时而各异的观点看来,它们必须相似得足以使教者和学习者能共处于某种特定的情景中。一个词如果仅指正常视线所见的四方形,那就只合乎第一个条件;一个词如果用以指具有各种不等边映象的物理的四边形,则能满足两方面的要求。而且满足的方式也相同,即学习者所能得到的观点也就是教者和学习者能同时得到的观点。一般说来,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去学习有关物理对象的语词的,因此,这些对象便成为指称与思想的中心点。  与“square”不同,“red”的情况是幸运的,因为同时进行观察的人们具有一种几乎相同的刺激条件。各人的视网膜都受实质相同的红色光线的照射,但没有两个视网膜接受的四方形的映象是相同的。因此,在“square”的情况下,客观性的引力是一种极力摆脱最简单的主观联想律的倾向,而“red”的情况则远非如此。所以我们通常认为颜色比物理形状更具主观性。即使在“red”的情况下,“red”这个词有时也会呈现某种类似的客观引力,特别是当周围的反射光造成红色物体对不同角度的观察者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时候。根据各种校正的提示,这种客观的引力把所有这些反应都调整得可称为红色。这些校正提示的应用是下意识的,因为我们的社会化已达到如此完善的地步。一个画家如果试图描绘自己视网膜上真实的映象,他甚至不得不训练自己抛开这些校正提示。  这种在交流和信念上把我们联系起来的齐一性,实际上是用来统摄经验与语词之间混乱繁杂的主观联系的。在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地方,才会出现齐一性。齐一性因此是在话语具有明显主体间性的状况下,而不是在个体意识内部形成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人有正常的视觉,而另一个人是红绿色盲。社会以前面所说的方式去训练这两个人,当他们俩注视着某个红色的东西而说出“red”时,就奖励他们,否则就处罚他们。人们看到的结果大致是一样的,即两人都能很恰当地用“red”这个词指称正好是红色的东西,但是他们获得这种相似结果的各自的感觉机制是非常不同的。一个人是通过一般光化作用的效果学习“red”这个词的;另一个人则是通过不同波长的光(红的和绿的)的刺激而学习“red”这个词的,这种刺激又伴随着光的强度、饱和度、形状和背景等补充条件的特殊结合,这种结合使他适于感到火和落日而非青草,适于感到盛开的花而非叶子,而且只在龙虾煮熟之后才感到它的红色。  不同的人,成长于同一种语言环境,有如不同的灌木丛,被修剪得都具有相同的大象的形状。尽管枝权的具体形状芜杂纷乱,而其整体态式则个个相同。P.6-9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她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不断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滋养、壮大和发展自己。当前,全球化使得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互动效应更为明显。以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引介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新中国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当代出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我社历来注重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译介工作,所出版的“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等系列译丛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这些译丛多侧重于西方经典性教材,本套丛书则旨在?NFDA1?译国外当代学术名著。所谓“当代”,我们一般指近几十年发表的著作;所谓“名著”,是指这些著作在该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并被各类文献反复引用,成为研究者的必读著作。这套丛书拟按学科划分为若干个子系列,经过不断的筛选和积累,将成为当代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读书人的精神殿堂。?  由于所选著作距今时日较短,未经历史的充分淘洗,加之判断标准的见仁见智,以及我们选择眼光的局限,这项工作肯定难以尽如人意。我们期待着海内外学界积极参与,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信,经过学界同仁和出版者的共同努力,这套丛书必将日臻完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语词和对象 PDF格式下载



因为我是等着这本书写论文的。所以非常需要!其实我早在过年前就已经定了这本书,但是可能由于大雪封路,一直都没有回音。后来,我回到学校以后,又订了一次。原本以为至少要等上一个多星期才到,结果,好像四天就到了。速度十分快哦!


难得的一本好书


逻辑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蒯因名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