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凝视的快感

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吴琼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01  

出版社: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克里斯蒂安·麦茨等,吴琼编  

页数:

272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析的欲望运做中,电影文本与主体(观影者)是如何相互建构的。所选的篇目既包括穆尔维、鲍德利和麦茨的经典研究,也包括德鲁兹、齐泽克、普林斯等人精彩的影片解读,而富瑞的两篇则对于我们了解电影理论的最新进展可大有帮助。

作者简介

吴琼,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系哲学系,主要从事西方美学和哲学研究。

书籍目录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想象的能指凝视:观影者的受虐狂、认同与幻象危险的增补与凝视的妒羡菲勒斯为何出现?斜视:希区柯克式的污斑超越运动—影像真实的谎言:知觉现实主义、数码影像与电影理论冷战思维下的好莱坞电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凝视的快感 PDF格式下载



应该不错,但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


1、眼睛作为理性之家的头部居于最上方,并与身体的躯干分开,后者是一架具有欲望和激情的笨拙机器。然而,在身体的众多感官中,居于最上方的视觉被看做是理智活动的可见的同伴。2、监督我要说边沁是对卢梭的补充。激励了众多革命者的卢梭式的梦想是什么呢?他梦想的是一个透明的社会,每一部分都可见而易读。他梦想的是一个没有任何黑暗区域的社会……边沁既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又是其对立面。他提出了可见性的问题,但是把可见性想像成完全围绕着一种充满统治性的、无所不见的注视。他发起了普遍的可见性的计划,该计划为严酷而细致的权力服务。所以,边沁的这种实施“全景”的权力的技术观念,是嫁接在伟大的卢梭主题之上的。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大革命的诗意的基调。(福柯)3、镜子雅克·拉康曾说明,一个孩子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镜像的那一时刻,对于形成自我是多么的关键。……镜像阶段发生的时期正是孩子雄心勃勃地欲在身体上跨越他的机能能力的时期,其结果是,他认出自己时感到欣悦无比,因为他认为他的镜像要比他所体验到的自己的身体更加完全、更完善。于是,确认与误认重叠在一起:确认的镜像被认为是自身身体的反映,但是,高估自己的误认却把这个身体作为理想的自我而投射到自身之外,并进而在接下来的阶段去同他人认同。不同于银幕与镜子之间的外在的类同(例如,把人的形体框在它周围的环境中),电影有着强大的魅惑结构,足以造成自我的暂时丧失,而同时又强化了自我。电影就像一面镜子。但是它与原始的镜子又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尽管它也想后者一样可以反映被投射的一切,但是有一种东西也仅仅有一种东西它永远也不能反映,那就是观众本身的身体。通过一种特定的摆放,镜子突然变成了透明的玻璃。观众在银幕上是不在场的。与孩子在镜子中相反,他不能把自己看作客体,而只能把自身之外的东西的东西看作客体。在这个意义上,银幕并不是镜子。这次被感知的都属于客体一方,并不存在自我形象的对等物,不存在那个被感知者和主体的独特混合物的对等物,而这恰恰是将一个人与他者分开来所必需的形象。在电影中,总是他者出现在银幕上;至于我,则在那里注视着他。我并不参与到被感知的对象中去,相反,我是“全知全觉”的。4、看与被看“每一刻我都在电影中成为自己的目光爱抚的对象。”(麦茨)电影能提供诸多可能的快感。其一就是观看癖。在有些情况下,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正如相反的形态,被看也有一种快感。在拉康看来,“凝视”不仅是主体对物或他者的看,而且也是作为欲望对象的他者对主体的注视,是主体的看与他者的注视的一种相互作用……因此,凝视与其说是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确证,不如说是主体向他者的欲望之网的一种沉陷。用最简单的话说,在我们的窥视本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持续不断地处于积极与消极、主体和客体、窥视癖与暴露癖的双重作用之下。一方面是我们窥视性地、主动地介入世界,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作为主体作用于我们。传统电影情境中观看快感的结构存在着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第一个方面,观看癖,是来自通过视觉使另外一个人成为性刺激的对象所获得的快感。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自恋和自我的构成发展起来的,它来自对所看到的影像的认同。……一个暗示着主体的性欲认同和银幕上的对象是分离的(主动的观看癖),另一个则通过观众对于类似于他的人的着魔与确认来要求自我和银幕上的对象认同。第一个是性本能的机能,第二个是自我的利比多的功能。5、“拟象”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的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居伊·德波)真实的世界已经变成实际的形象,纯粹的形象已转化成实际的存在——可感知到的碎片,它们是催眠行为的有效动力……(居伊·德波)……在当代奇观社会里,奇观的存在与发生不再有赖于空间的区隔,世界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奇观所构成的,世界本身就已经是奇观化的文本,我们就寄身于奇观之中。“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已经被把握为图像了。”当世界通过视觉机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的“超真实”。在鲍德里亚看来,迪斯尼乐园里的美国模型甚至比社会世界中的真实美国还要真实,以至于仿佛是美国愈来愈像迪斯尼乐园了。在“再现”中,“符号”总是指涉着某物、掩饰着某物,而在“拟象”中,“符号”无物掩饰。从掩饰某物到无物掩饰,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前者反映了有关真理和神秘的神学(意识形态的概念就属于这种神学),后者则开创了拟象和拟仿的时代……”拟象的世界是一个由模型不断地自身复制的世界,是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