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话的社会影响

伊锡尔·德·索拉·普尔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伊锡尔·德·索拉·普尔 编  

页数:

500  

译者:

邓天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电话在历史、文学、城市发展中的各个不同角色,揭示了电话与女性、地理学、时间的使用以及语言之间的各种关系。本书汇集了科学家、历史学家、技术专家以及新闻工作者们的研究和真知灼见,这部文集的面世是评价电话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第一次集体性学术行为。 电话一方面是公用事业,一方面是无形的奇迹,更是一种社会力量。作为现代生活中已经必不可少的入侵者,电话永远在被使用着,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更遑论功效研究了。但是,这本应电话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纪念文集为我们的遗憾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以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电话诞辰百年研讨会上发表的21篇论文为基础,本书汇集了科学家、历史学家、技术专家和新闻工作者们的研究和真知灼见,成就了这部引人入胜、价值不菲的文集。

作者简介

伊锡尔·德·索拉·普尔(1917——1984),社会学先驱,著名的传播学专家,传播技术学派代表人物。分别于1938年、1939年、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们。随后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任教,创办了新MIT国际研究中心、政治科学系,他也是MIT传播论坛的创办人,专攻“传播技术对全球政治的影响”的研究长达30年。在他的领导下,MIT的政治科学一跃成为主要的学科,普尔多次出任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的顾问。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士。

书籍目录

致谢导论第一部分 发展的选择性路径:早期电话 编者导言 第1章 贝尔的电玩:用途是什么?早期的电话使用社会学 第2章 欢快电话:前媒体史篇 编者导言 第3章 英国经验(1876—1912):经济增长缓慢期的电话影响 第4章 电话的诞生与经济危机:独白在法国社会的衰亡 第5章 电话系统:流动性的创造者与社会变革 第6章 前瞻性与后知性:电话的个案研究 编者导言 第7章 过去100年的电话与社会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电话 编者导言 第8章 我们的第六点五感 第9章 电话文学第一个和唯一的一个百年 第10章 电话及使用时间 第11章 电话的潜功能:失去延伸性意味着什么 第12章 女性与电话 第13章 新(旧)社区中的电话第三部分 电话与城市 编者导言 第14章 都市群与反城邦:电话与城市结构 第15章 电话和美国大城市系统的演变 第16章 城市的增长与电话的发展:世纪之交的一些关联第四部分 电话与人类交往 编者导言 第17章 无声的参与者:通信网络对发展的作用 第18章 电话与面对面交流的比较 第19章 交往开始时的识别与认同第五部分 电话的社会功能 编者导言 第20章 电话在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第21章 电话与教育传播撰稿人名录译后记

章节摘录

  致谢  这本文集中的论文最初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电话诞辰百年的系列研讨会上宣读。这套百年纪念丛书得到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资助,它的无私帮助使得这项研究成为可能。百年电话研讨会是麻省理工学院传播政策系列研讨会中的一部分,整个研讨会获得了马克尔基金会(Markle Foun=dation)的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所做的有关电话社会影响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出现在这本文集中,该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  文集能够顺利出版应当归功于很多人。作者们在百忙中将他们的研究转向了我们的主题,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改编成可以发表的论文。作为百年系列付会和系列文集的联络人,诺曼·达尔(Nornan Dahl)做了长期、努力的工作,他的动努力让那些短暂的特殊时刻得以凝聚成一个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此外,我们还要对两个有表示特别感谢,她们是苏珊·普朗雄(Suzanne Planchon)和多丽斯·兰诺依(Doris Lannoy),从最初的邀请函到最后的校改错误,她们对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做了不懈的努力。  导论、  亚历山大致谢  这本文集中的论文最初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电话诞辰百年的系列研讨会上宣读。这套百年纪念丛书得到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资助,它的无私帮助使得这项研究成为可能。百年电话研讨会是麻省理工学院传播政策系列研讨会中的一部分,整个研讨会获得了马克尔基金会(Markle Foun=dation)的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所做的有关电话社会影响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也出现在这本文集中,该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  文集能够顺利出版应当归功于很多人。作者们在百忙中将他们的研究转向了我们的主题,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改编成可以发表的论文。作为百年系列付会和系列文集的联络人,诺曼·达尔(Nornan Dahl)做了长期、努力的工作,他的动努力让那些短暂的特殊时刻得以凝聚成一个个值得纪念的事件。此外,我们还要对两个有表示特别感谢,她们是苏珊·普朗雄(Suzanne Planchon)和多丽斯·兰诺依(Doris Lannoy),从最初的邀请函到最后的校改错误,她们对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做了不懈的努力。  导论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于100年前发明了电话,它是使人们跨越距离的装置,那么,它大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和其他日常生活附属物——水、空气、金属、塑料、街道和电力——一样,我们认为电话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会不假思索地使用它。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很少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及电话。而人们一旦提及,电话就被断言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这样吗?倘若如此,它是如何产生影响的?这正是本书所要讨论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话的社会影响 PDF格式下载



对我来说有些高深的书。


  只写一些个人认为重要的观点,以及个人的感想和收获。出于专业原因,某些史实和观点个人早已理解和认同,在此不予列出。
  
  1.早期用途的争论:个人聊天vs娱乐广播
  
  2.发展上的差别(技术、政策和资金,缺一不可)
  
  英国:电报基础影响了政策
  法国:国家理念干涉了建设
  
  3.实现了的预言:普及/长途电话/视频电话
  
  4.未成为现实的猜测:取代旅行/取代出版
  
  5.社会影响:
  
  双向通信带来的民主理念传播
  电话网络推动了居住分散化与商业集中化
  电话取代电报,说明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同自动化机械竞争
  电话带来的个人社交空间延伸感冲击了文学作品的叙述
  
  6.心理影响
  
  人会高估打出电话的数量,低估接电话的数量
  出于维护过往交际圈的考虑,年龄越大,电话显得越重要
  女性将电话视为个人思想的延伸,多用于感情关怀和分享信息
  视觉缺失不会对信息传播和解决问题造成影响,可能会对冲突和个人感知造成影响,但电话中的观点更多变,高手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谈判
  


  当贝尔未来的岳父贺伯德试图以十万美元将电话专利所有权转让给美国西部联盟电话公司时,西联总裁威廉·奥顿做出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就像当年深圳电信嫌一百万太贵而拒绝收购马化腾的OICQ一样,威廉说:“这个做电玩的公司有什么用?”
  
  1876年3月10日,当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拨通历史上第一个电话对华生说“来这里,我想见你”时,包括威廉·奥顿在内的世人花了很长时间都没理解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用。
  
  老太太的玩具
  
  像历史上许多发明一样,电话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也是被当玩具使。我们每天用的电话曾被人们用当作听笑话和音乐剧的社交媒体,也有乡下的老太太在用公用线路偷听电话被人抱怨时,惊讶地反问“我的邻居怨恨我从这部电话中得到乐趣?”更为重要的是,电话在打破了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戏剧理论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的同时,成为缩短空间和时间的机器,让分隔两地的人即时联系成为现实。历史如此相似,互联网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创造的历史,也曾在电话发展史上发生过。
  
  被西部联盟拒绝后,贝尔和两位合伙人创建的贝尔电话公司(即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前身)在有限的资金下,于1880年开始建立国内第一个长途电话网络。在预测电话的作用时,“电话电缆可以铺在地下或架空,利用支线将私人住宅,乡村,商店,工厂等连接起来,通过主电缆和中心交换实现任何两个地方的直接通信是可能的。”贝尔说,“我相信,电话面向公众是必然的结果,不仅如此,我确信,在将来,电线将不同城市的电话公司的电话局连接起来,一个人能够与不同地方的人打电话”。
  
  贝尔发表这番预言十七年后的1895年,英国邮政大臣阿诺德·莫利(Arnold Morley)还认为,电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装饰,他说:“煤气和水对每一个国民来说都是必需品,”“而电话不是,而且永远也不会是。试图使他们相信大众会喜欢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话是徒劳的……”
  
  一百年以后,贝尔的预言实现了。但被发明后的前四五十年,电话还没完全定型为点对点的私人通讯工具,而是被当作千奇百怪用途的新闻节目台、音乐会直播工具、八卦资讯中心、老太太打发无聊的消遣工具等等。不同电话公司之间的系统对接则迟至1913年才开始协议化以及逐渐成为常态。现在中国电信用户打给中国移动用户已经完全感觉不出来有什么不便了,而当时的电话就像你现在用QQ无法和Gtalk联系人联系,你在新浪微博无法和腾讯微博用户联系一样,既别扭又耗费许多时间、精力和学习成本。因为公司管理者的短浅和狭隘,既徒增了公司成本,又给用户造成不便。当年的电话公司如此,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依然如此。
  
  再回来。虽然当时英国人对电话的认知普遍落后于美国且抱有抵触心态,但英国仍然有人看到了电话在未来的价值。一位《泰晤士报》记者曾于1880年对电话在职业生活中的丰富用途做出了他的判断:“(电话)允许商业行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顺利进行。对于每一个使用它的商人,电话意味着节省时间,减少焦虑和麻烦,省去不必要的汗水和泪水,当然,也节省了金钱。”
  
  热衷于收听电话新闻的布达佩斯人
  
  电话曾被当作广播新闻台运作。1883年,爱迪生的朋友西奥多·普斯卡斯(Theodore Puskas)在布达佩斯创办了定期的“广播业务”。订阅了西奥多·普斯卡斯“广播业务”的用户每天会得到一份时间表或节目单。每天都从新闻快报和报纸摘要开始,上午十点,当证券交易所开盘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电话里重播一次股票交易价格摘要。每个小时会有一次新闻快报提供给那些错过早报的人。中午会有关于议会活动的报道。下午会朗读“简短、有趣的故事”,传递“体育消息”,还有各种各样的“填字游戏”。晚上有戏剧表演、歌剧访谈、诗歌朗诵、音乐会和演讲——包括名人们的学术讲座录音。英语、意大利语和法语的“语言课程”由于对年轻人有很大帮助而受到欢迎。办公室里——当时还未被称作演播室——有超过四十位“记者和文人”,以及“因为声音悦耳而被选中,对用户说话或者传递新闻的人”。
  
  一位经验丰富的英国观察家说,布达佩斯广播业务“完全实现了日报的所有功能”。当年,“一个人可以将耳朵贴在设备上坐上一整天,等着收听某些专门新闻或者证券交易价格”。
  
  1881年,巴黎国际电气博览会,人们排成长队去听用电话从一英里外传来的音乐。几年以后,巴黎林荫大道上的“戏剧电话”可以让任何一个人与戏院“交流”,“费用是五分钟五便士”。
  
  在其它地方,当电话的商业用途变得显而易见的时候,电话所具有的娱乐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它的广告客户们发掘起来:社会闲聊、家庭戏剧、更加方便的旅行,以及在电话里听笑话或者祈祷。
  
  在现代人看来,将耳朵贴在电话听筒上听上一天,排队用电话听音乐,这简直太可笑了吧?——且慢,现在的人们,不也开着微博一刷就刷上一整天吗?当然,在微博流行之前人们的习惯是半夜起来上开心网人人网偷菜,偷菜之前人们在刷新浪名人博客,在猫扑天涯灌水和八卦,以及再之前聊一整天的QQ。当一百年后地球毁灭,那美克星人来地球挖到一台保存尚好的微博服务器时,也会纳闷为什么这个星球的“高级物种”会沉迷于如此无聊的东西。
  
  因为电话新闻如此新颖而具有吸引力,西奥多·普斯卡斯在五年内铺设了二百英里电缆,吸引了六千个用户。直到1918年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电话新闻”仍有订户。
  
  有意思的是,与1900年前的电话相比,自1900年到1920年间,关于无线电是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和“广播媒介”的讨论非常少。无线电最初主要被视为有线电报的一种替代品,其“广播”元素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直到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之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播业才开始蓬勃发展。
  
  电话最初价值体现在突发事件
  
  电话和铁路有某些类似的价值:缩短时空,团聚亲友,促进贸易和商业。在电话后来的发展中,它和汽车一同促进了美国大量居民住在城市郊区、郊外住宅区的涨价以及城市居民向外扩散,并为摩天楼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但电话最初价值的体现,是由于发事件。
  
  1878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发生了一起铁路事故。事故发生当晚,当地报务员立刻以突发新闻的形式把消息以电报的形式发了出去,并转发了尽快派遣医生的请求。接着,药店营业员给二十一位医生打电话,给马车出租所打电话请求派快车。
  
  这是电话和程控系统首次在灾难中提供援助的实例,而新闻报道则引发了公众对这个发明及其应用的兴趣。这一事件很好的证明了电话交换服务的价值,以及电话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用途。最近几年推特和微博受到用户的欢迎,即是由突发事件所引爆的流行。
  
  电话侵犯隐私?
  
  Google、Facebook、微软和苹果等巨头,越来越被公众及媒体认为有严重的侵犯隐私行为,人们也越来越担忧,随着这些巨头的扩张,人们的隐私越来越小。在电话发明后三十年里,英国人认为,电话会侵犯隐私,是一种过于直接和唐突的交流工具,以至于它难以被英国人接受。在他们看来,登门拜访是更加适宜的人际交往方式。
  
  和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相比,现在城市里的人们反而认为直接登门拜访是一件不太礼貌的事。 对现代人来说,手机可以关机,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可以不接,甚至可以扔掉电话完全不用,而随着3G资费逐渐下降、网速的加快以及免费wifi热点的增加(北京例外),只用电子邮件、网络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与人即时联系已经成为可能——事实上我认识的人中已经有人开始这么干了——人们控制被打扰的能力变得更强。电话可以拒绝或回避,而登门拜访令你无法说不。
  
  主流媒介的更替,改变和塑造人们新习惯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人们对隐私、礼貌、人际交往方式的观念都随着最主要媒介工具的改变而变化。互联网巨头们是否真侵犯了人们的隐私?一百年后的人再来评价或许又与现在不同。
  
  _____
  注*: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269号决议确认电话的发明人为安东尼奥·穆齐(Antonio Meucci )。
  
  (首发于网易科技专栏:http://tech.163.com/11/0913/09/7DQPLTH900094LRK.html)


   玛丽莲·梦露曾对别人说:“你知道我总是依靠谁吗?不是陌生人,不是朋友,是电话!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就连她最后的形象都是跟电话联系在一起的:她的手搁在电话上,试图抓住即将消逝的生命。啧啧,如此撒鼻息的画面。
   1920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所有孤独都是因为电话》(All alone by the telephone)。而我想问的是,究竟是电话造就了人的孤独还是孤独借电话的意象得以凸显?
   OK,先思考一个问题:电话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打破时空界限。对不对?即使人们分隔在不同的时空里,通过电话也可以瞬间搭建联系。人际交往方式由此被媒介中介化了。当然啦,在古时候,我们也有通过媒介进行的交往,“犹冀苍雁赤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俱寄相思。”通过书信来与远方的人们交流,然而这种媒介化交往毕竟受制于时空,一封书信恐怕得数月才能达到对方手里,距离成为交往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难怪离别成了古诗里最伤感的抒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少不更事的我每每背诵这些句子,都依稀能感触到文字的冰凉。真不知道那些古人是怎样排遣长年累月的思念,和独守异地的寂寞。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电的发明带来了时间凌驾于空间之上的可能。而电话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实现了人与人跨时空的即时互动,让人际交往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人们不需要约定时间地点,只需要拨出一个固定的号码,就可以轻易找到想找到的人。
   当然不是电话造就了都市化的进程,带来了“非邻近社区”的形成,电话只不过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繁复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无数彼此暌隔的社区在社会的意义上打乱重组,个体从地缘和血缘的网络里挣脱出来,以陌生人的名字和面孔出现在城市里,而“城市相聚和别离悲伤欢喜,敌不过交通灯由红变绿”。高度的人口流动性,加快的工作节奏,复杂的生活环境,“我们”变成了一个个孤零零的“我”,像夜晚点亮大地的一盏盏灯火,彼此交相辉映又保持距离。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阶层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职业身份……所有一切都无所谓,人们不需要再基于任何根深蒂固的共享特质才能构建联系,城市的人际网络变得丰富、多元,但多数却像蜻蜓点水止于表面。而电话为这样新型的人际交往提供方便,对于无法见面的亲人朋友我们可以打电话,对于无需见面的熟人和陌生人我们也可以打电话。电话让我们可以轻松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交往的对象和时空,不想见的人就让ta被挡在电话线的另一边,想见而不得的人我们至少还可以随时说话。
   苏珊·凯勒指出,电话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工具性用途:遇上疾病、意外事故等危机或紧急情况的求助;购买货物;日常信息传递(约会、订餐、预订房间、询问天气etc)。事实上,只有少数的电话使用者需要信息——90%的询问电话来自固定的30%的人,而最普遍的需求是时间、天气和时刻表。另一种被称为本质性用途: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它促进了朋友、亲人、邻居、客户之间的社会联系。
   电话与广播、电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双向的传播,它提供的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服务的工具。人们通过打电话聆听宗教布道、医疗建议、法律意见、占星术预告、失恋者建议,它为那些独居的人、新来的人、体弱病残的人、交往障碍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生活一团糟的各种人提供了抚慰的可能。交流才是电话作为媒介的根本功用。岔开一句,想起communication在中文里被译作“传播”,更贴近传统大众媒体的功能——单向度的推而广之,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流动的实质——沟通和互动。人根本上是社会性动物,交流才是形成和维持community的必需品。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所有孤独都是因为电话呢?是不是我们孤独的时候,最常面对和使用的物品就是电话?当我们被莫名其妙的人骚扰时,当我们跟不知所谓的人鸡同鸭讲时,当我们期盼心中思念的人打来电话时,当我们只能通过电话和最爱的人交流时,孤独感漂浮在每个这样的场景里,我们不知道该谴责谁,那么只好嗔怪一句:All alone by the telephone.
   拉拉扯扯不知所谓了这么多,只想说一句,Loneliness never dies.
   就像几百年的中国宫女们偷偷在红叶上写诗,靠流水传递到宫墙之外向不认识的人表达心意一样,电话不过是人类孤独的众多载体之一,而已。电话发明了一百多年,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仍然和贝尔第一次打电话给华生时一样:“我想见你。”
   最后再让我们仔细回味一下1920年的这首歌吧:
  All alone,I’m so all alone
  There is no one else but you
  All alone by the telephone
  Waiting for a ring,a ting-a-ling
  I’m all alone every evening
  All alone,feeling blue
  Wondering where you are and how you are
  And if you are all alone too


电话将现实社会中的孤立原子连接起来;SNS将网络、线上的孤立原子连接起来。


前些日子在网上搜到了立足自己翻译的一篇文章,没想到又在这里看见了立早,欣喜!


电话无法缓解孤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