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新闻作品导读
2008-1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衡,董岩
344
无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我这一生的公务年龄都是在新闻这个平台上度过的。全部时间中有一半是做新闻业务,一半是做新闻管理。我大学的专业并不是新闻,以一个外行,一步步走进新闻的殿堂,先当记者、编辑,后来又任新闻出版署官员、《人民日报》副总编。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外来户。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观察,谨慎体悟,孜孜以求。我有一个顽固的习惯,不论是从事管理工作、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车之辙,总想在实践的同时弄清它的理论根据,走自己的路。我把这比作“打着灯笼走路”。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联系实际探求理论,但这个理论绝不枯燥,探求的过程也不艰涩,是寓研究于体味、把玩、欣赏之中。这就是诗话、词话、笔记这一支。有点类似现代西方的案例教学,但现在的案例教学有其事,有其理,却少有其美。中国画的教学作品叫“课徒稿”(比现在电脑课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师边画边讲,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却又一样的美。有的简直成7传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园画谱》。鲁迅小时候,在私塾里除学正课外还偷偷地临它,可见其吸引力,至少说明它不枯涩。这大概就是列宁说的笑谈真理。我从小就喜欢诗话、笔记体的学术书,后来做了新闻,便以这种方式边实践边探寻新闻写作的原理。积以时日,当我告别新闻平台时便有了一个“新闻三部曲”,这是我几十年在新闻之路上走过来的照路灯笼,或一根拐棍。应出版社之约再加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便构成了现在的书系。
政治舞台给一个官员提供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观察社会的制高点、磨练人格的砥石和酿造思想的工厂。凡是一个好的官员,他最后必定是一位政治家、专家、思想家和文章家。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只会用职位、权力说话,而不会用思想说话,用心说话。报纸是大众传媒,每天在传播信息、知识、思想,唯一不能传播的是空话。如果老发这样的文章,总有一天要退化为“官媒”、“权媒”,而不再是大众传媒。 一上夜班就接到发稿预告,有一条朱镕基的活动的消息。过了12点,稿子还不来,我就耐心地等。到12时40分时电传过来了,上面是朱的手迹,大笔左挥右砍,5页稿纸,改得还剩下300字,其中有一整页都撤掉了。我们几个都相对一愣,几秒后,大家都笑起来,高兴地举着改稿去干活。 医生走了,那边两个女孩还在低声私语。那汉子怯生生地喊一声要喝水。我只觉得浑身木木的,忘了手上的针头,也忘了身上的高烧。刚才满脑子还是大样、标题,现在却一片空白,心里酸酸的,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采写作品 导读 消息 解析 历史曾有这样一个时期 原稿 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真相大白 解析 “三点一线”采访法 原稿 重视智力投资建设精神文明 解析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芽 原稿 解进保自荐任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 解析 关于新闻小品 原稿 新式五用塑料蛋箱在山西诞生 解析 为隐者立传给无名者传名 原稿 林业工程师王晋益研究黄土高原取得成果 解析 采访如采药 一稿等五年 原稿 繁峙县试办农技推广联合体 原稿 农艺师郭蒲生牵头建起繁峙县科技承包网 原稿 山西忻州地区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搞承包 解析 抓住灵感 原稿 翼城县公路林储材百万方价值两个亿 解析 青山不老 原稿 神池县将立造林功臣碑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 通讯 解析 我的成名作 原稿 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 解析 且把新闻当文学 原稿 农民灭鼠能手赵生成 解析 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原稿 热炕 解析 1 关于这个得奖标题 解析 2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 原稿 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 解析 新闻的“新”就是“快”和“深” 原稿 欲要山长树先教山留人 解析 说真话最难 原稿 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的一场搏斗 解析 将心比心 原稿 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 记者来信 解析 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命运 原稿 交城县应迅速处理殴打科研人员的事件 解析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要难 原稿 关键是现行教学体制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内参 在郭凤莲像上画“眼镜”引起的一件冤案编辑作品言论作品管理作品副刊作品业务研讨作品记事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种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学题,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其他沙、砖、瓦、土、石、泥,起一硅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梁衡新闻作品导读》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无
梁衡先生是个有良心的记者,勤奋努力,而且文采飞扬。
首先,图书质量还行。还有内容很有用,对新闻工作者有帮助,学新闻的学生应该读
喜欢作者本人,因此买了一套,看完才来评!作为新闻工作者,不得不看的好书
收到比较及时,刚看几页,由于自己从事内刊编辑工作,感觉还是蛮受用的
so nice.
新闻作品值得仔细阅读和反复揣摩。
该书收集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来的总结文章,每篇文章配有作者写作体会,便于读者学习领会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很不错.不足之处是有的文章写作时间为七八十年代,离现在有点远.内容显得陈旧.总的来说,值得广大新闻爱好者一读
此书完全可以打五星,时常翻阅,对从事文字的任何人都会很受教益。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作品大气,酣畅淋漓,自成一格,读来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此书读过,其《总编手记》一书似可不读,因其所编内容至少有三分之一已包括在《梁衡新闻作品导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