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2009-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保罗·克鲁格曼
643
无
克鲁格曼寄语 罗宾和我认为,在写作本书时我们把奥韦尔(Orwell)的训谕谨记于心。我们想写一部不同类型的教科书,一部把更多的关注置于让学生理解经济模型如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教科书。在写作该书时,我们把奥韦尔的原则改为:经济学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而非在写作中体现经济学的技巧。 我们相信,这样的写作风格反映了我们对读者的承诺:一种从初次学习者的观点组织写作素材的承诺,一种使素材变得吸引人且易读的承诺,一种使探索充满喜悦的承诺。这是有趣的一面。我们相信还有另一面,对教科书作者来说同样是义不容辞的。经济学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中的许多人最初是研究其他学科的(我开始时学习的是历史,罗宾学的是化学)。我们爱上经济学是因为我们相信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条理清晰地看待世界的角度,这为推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提供了非常实际的准则(确实这样,许多经济学家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像对待其他伟大的工具一样,我们也应该小心认真地对待经济学。对我们来说,这种责任感变为一种承诺,即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运用经济模型,理解它们的假设,既要明了它们的局限性也要知道它们可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用一个经济模型可以解释世界的一切”的环境中。为了达到通过运用和学习经济学可以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目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评价像“权衡得失”和模棱两可这类经济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在把他们的模型运用于现实世界问题时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参与我们公共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时,变得更有洞察力也更有战斗力。 对于那些熟悉我的学术研究内容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角看上去大概有些熟悉。我试图集中于对问题的解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技术性的东西,我试图使问题简单化,而且我选的话题也对现实世界有重要的意义。为大量没有专业技巧的读者写读物只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态势。我只能假定:读者开始时对我写的东西并不在意,所以我有责任向他们展示,他们为什么应该关心。所以本书每章开始时我都遵从如下格言落笔,“如果你写的第三句话还没有把读者吸引住,那你就失败了”。我们也知道,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你在其中所能做的一切计算都应是加加减减的基本计算,不要超过这些。你必须对概念做出解释,必须预计到可能的误解并予以避免。最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所选的内容和叙述的步骤——不要试图把读者当做填鸭。 罗宾寄语 同克鲁格曼一样,我也想写作一本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又不会过多牺牲老师讲好经济学应尽责任的书。对于如何写好这本书,我的想法与他类似,但源自不同的方面。这来源于我曾经在商学院讲授经济学的经验。当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表现得不耐烦,通常也会拒选经济学时(所以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中,他们通常会进行“疯狂报复”),我感到,吸引住学生是多么重要。通过案例教学,我发现:只有当学生能成功地运用这些概念时,才能说他们已掌握了它们。我得到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不要采取自以为是、屈尊俯就的态度。我们作为经济学家总认为那些不善于使用概念思维的人不聪明也不能干。商学院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情况并非如此。我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既聪明又能干,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中肩负了许多责任。他们尽管精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并没有受过概念思维的训练。我必须学习他们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但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尚不具备的概念思维是多么重要。尽管我最终回到了经济系,但在商学院讲授经济学时得到的经验教训常留心中,而且我相信,这些因素在写作本书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这是一部由当代经济学大师级人物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沿袭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用词简洁但非常有穿透力,寥寥数语即将经济学原理说得精髓尽现,读者可能已在他和奥伯斯费尔德合著、蜚声世界的《国际经济学》中领略了这种风格带来的阅读乐趣。现在他与韦尔斯合著的《经济学原理》再次给读者呈现这样的机会。本书是其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新颖的结构安排和寓原理于真实世界分析的叙述方式,把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如: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开放经济等等说得通透明白,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中理清思路和方向。 本书适合初涉经济学的读者使用,也适合学习过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想了解其中细微之处的读者阅读,相信读后会有新的发现。
导言 生活中的寻常商业活动 看不见的手 我得益,你受损 顺境和逆境 前进和上升 发现之引擎第1部分 什么是经济学 第1章 第一法则 个人选择:经济学的核心 资源是稀缺的 机会成本:得到某些东西的真实成本是为此必须放弃的一切 “多少”是在边际上做出决策 人们通常会去寻找机会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个人选择:小结 相互作用: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转的? 贸易增进的福利 市场会走向均衡 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资源应当尽可能地有效利用 市场通常会实现有效状态 当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率的时候,政府干涉能改善社会的福利 第2章 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 经济模型:几个重要的事例 权衡:生产可能性边界 比较优势和贸易增益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 交易:循环流向模型 使用模型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经济学家们的意见不一致 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 看懂图形 图形、变量和经济模型 图形如何发挥作用 两变量图 图形中的曲线 一个关键概念:曲线的斜率 线性曲线的斜率 平行于横轴和纵轴的曲线和它们的斜率 非线性曲线的斜率 计算非线性曲线的斜率 最大值点和最小值点 描述数据信息的图形 数据图的类型 解释数字化图形时存在的问题 供给和需求第2部分 供给和需求 第3章 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竞争性市场的模型 需求曲线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移动 理解需求曲线的移动 供给曲线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的移动 理解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需求和均衡 寻找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为什么一个市场上所有的买和卖会在同一个价格上发生? 为什么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会下降? 为什么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就会上升? …… 第4章 市场的还击 第5章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第3部分 宏观经济学引论 第6章 宏观经济学:全景综览 第7章 宏观经济学循迹第4部分 长期视角下的经济活动 第8章 长期经济增长 第9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第5部分 短期经济波动 第10章 总供给和总需求 第11章 收入和支出 第12章 财政政策 第13章 货币、银行业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第14章 货币政策第6部分 供给面与中期运行 第15章 劳动市场、失业和通货膨胀 第16章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减缓和通货紧缩第7部分 事件和思想 第17章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第8部分 开放经济 第18章 国际贸易 第19章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小测验答案译后记
人们总不能事事如愿。每个人都喜欢在黄金地段拥有一幢漂亮的住房(而且有清洁工打扫房子),两三部高级轿车,经常住星级酒店去度假。但即使是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能买得起这些的家庭也并不多见。所以,他们必须做出选择:今年是到迪士尼去度假还是买一辆好车,是在一个小庭院的房子中得过且过,还是选一个地价便宜但需要花费更长时间驾车的地方居住。 收入有限并非唯一使人们不能完全满足愿望的原因。可用时间也是有限的:每天只有24小时。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在一种活动中花费了时间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在其他事情上花费时间,比方说你花时间学习应付考试就必须放弃晚上看电影。其实许多人每日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他们愿意用钱来换取时间。例如,便利店商品的价格一般要高于超级市场,但对于满足时间紧迫的消费者来讲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更愿意多花一些钱,而不是花费更长的时间走更远的路去超级市场。 为什么人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源是稀缺的。所谓资源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一切东西。经济中的资源通常应包括:土地,劳动(工人可提供的劳动时间)、资本(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制造用生产性设备)和人力资本(教育程度和工人劳动技能)。当资源的数量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生产性需要时,资源是稀缺的。稀缺资源有多种,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这是来自于物质环境上的资源,如:矿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原油;劳动、技能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在一个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增长的世界中,甚至水和空气也是稀缺资源。 像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一样,稀缺资源意味着社会整体也必须做出选择。对一个社会来讲,做出选择的一种简单方式是:尊重许多个人选择的结果,这通常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例如,美国人作为~个整体,每星期的时间是有限的,其中为购买低价商品他们会花多少时间去超市而不是省时间在便利店购物?答案是看个人决策的总和:在一个经济体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自己做出决策到哪里去购物,总体的选择就是把这些个体决策加总起来。 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一些决策由一个社会做出而不是由个人做出才是最好的。例如, 作者所居住的区域直到最近主要是农田,但是,许多建筑物正拔地而起。大多数当地居民感到如果土地不进行开发的话,社区居住环境将非常舒适。但是,没有一户人家愿意让土地闲置,不卖给开发商。所以,在整个美国的多个社区,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当地政府购买未开发的土地留作闲置用地。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会知道,如何使用闲置资源由个人做出决策是最佳的,但有时在更高的社区水平上做出决策更佳。
本书的组织框架以及如何使用 本书的组织框架就像一系列建筑模块,某一阶段学到的概念被集中起来,随后被整合在概念性的材料中以便在下一阶段使用。从对应的章节划分来看可分为8个部分,我们将对此做一个概述。但首先,我们先讨论宏观经济学主题的最佳排列顺序这个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 讲授宏观经济学:长期重要还是短期重要?宏观经济学的学说发展史是一个短期和长期话题谁更重要的争论史。先是关注长期的古典学派让位于关注短期的凯恩斯经济学。随后研究的重心又转向长期,再后来又转向短期。对于孰先孰后的争论重新定义后,教师每次都要去决定如何讲授这门课程。有两个话题特别微妙:第一个是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应该提前讲授,还是放在经济周期之后再讲;第二个是古典学派有关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价格水平分析应该在商业周期之前还是之后讲授? 我们选择先讲授长期增长理论(第4章、第8章和第9章),我们感觉到,早一点讨论实际GDP的长期增长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商业周期是围绕一个向上的发展趋势发生波动。可是我们也对随后的短期分析从结构上进行了设计(第5章、第10~14章),这可以让教师采取与上述完全相反的方向,直到课程后部再回到对长期增长的分析(第8章)。 但是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则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本书中我们坚信的基本方法是使宏观经济学与现实世界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所以在讨论古典模型之前,我们应该讨论供给和需求冲击带来的短期效应。 尽管一些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古典学派模型最为重要,相对于短期来说,他们花费了更多的篇幅来进行长期分析。但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式将使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毕竟我们生活在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主动积极态度的时代。学生们阅读的报纸专栏很可能讨论的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试图来稳定经济,或者就是否通过减税来创造就业而进行的争论。如果学生们开始学习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关于货币政策对总产量没有影响的话,他们将得到这样的印象:他们现在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与现实生活无关。在本书中,我们较早解释了为什么需求冲击对于长期产出水平没有影响,但是在描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作用之前,我们并不想强调货币在长期的中性特征。 我们还认为,如果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去讨论解释通货膨胀最合适的模型,学生们也会丧失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持续的高速通货膨胀对许多富国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使用本书的绝大部分学生在上一次美国核心通货膨胀率超过6%时还没有出生。相反,短期供给和需求冲击,比如说200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随后的失业高潮,或者说2003年到2005年能源价格的高涨则是我们最新的记忆。我们认为,一部向学生展示经济学如何适用于真实生活的教材必须尽早强调宏观经济模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事件。 我们采取了与其他教科书不同的方法来对待短期,我们认为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愿过早涉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激烈争论过的内容。这些激烈的争论像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一样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平息,但是关于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正像我们将要在第17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中指出的那样,与过去相比,经济学家们有了更多的共识。学生们使用的教科书最好集中讨论公众激烈争论的宏观经济学话题,而不是因害怕争论而对这些话题不予重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尽早讨论供给和需求冲击的短期效应,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对冲击做出反应时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短期讲授的顺序。一些教师喜欢开始就讲授传统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的决定问题;有些则喜欢在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做了简单介绍后再讨论上述问题;还有人对此避而不谈。我们采用一种结构创新的方法,使得三种方法都能用,这就是:在第10章“总供给和总需求”中包括对乘数的直觉性讨论,然后到第11章“收入和支出”再用数学方法进行详细讨论。对于那些按照我们提出的建议表来讲授第10章和第11章的教师们来说,著名的45° 线模型以及与之有联系的数学计算,对于已学习乘数原理的学生来说,可以作为对已经学习过的乘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来深入讨论。对于先讲述第11章然后再讲第10章的教师来说,后者可以作为对图形法和数学法的强化内容来对待。对于不讲授第11章的教师来说,第10章对于乘数理论的直觉性讨论足以满足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的需要。 有了这个说明之后,我们来看一下本书的结构: 第1部分什么是经济学 在导言“生活中的寻常商业活动”中,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被引入每一个普通美国人任意一个星期天的商店购物活动中,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如: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市场结构等。此外,作为对经济学的一个概述,其中也解释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1章,第一法则,提出了九项法则并做了解释:四项法则是针对个人选择的,诸如:机会成本、边际分析和激励机制;五项法则是有关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其中包括的概念有:贸易增益、市场效率以及市场失灵。在后面的讨论中,为了建立起对经济学的直觉,我们经常引用这些法则来对一些具体模型进行解释。学习了这九个法则之后,学生就掌握了一组适用于所有经济学的基础概念。 第2章,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向学生介绍了在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时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问题使用的3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比较优势和贸易以及收入循环模型。本章对于贸易增益和国际比较做了引述。第2章附录对数学和作图的知识做了较为全面的复习。 第2部分供给和需求 在本部分我们将向学生提供最基础的分析工具,以便他们了解市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工具既适用于微观经济学也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第3章,供给和需求,其中包括许多与供给和需求有关的新颖和引人注目的素材:供给和需求、市场均衡、剩余或短缺,都通过事例进行了解释,其中的事例甚至包括体育赛事的倒票市场。学生们要知道倒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会随着一个球星即将退役消息的影响而移动。 第4章,市场的还击,其中包括了各种形式对市场的干预及其结果,如:价格和数量控制,非效率和无谓损失以及税收。通过一些现实的事例,如纽约的房屋租金管制和纽约的出租车营运执照的管制中控制市场所带来的成本损失分析,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第5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本章中,我们通过旧书市场和网站的事例使学生们学到市场如何增进福利的内容。尽管我们强调市场效率和无谓损失,我们也指出市场可能失灵的方面。本章对于讲授第18章“国际贸易”非常有帮助。 第3部分宏观经济学引论 第6章,宏观经济学:全景综览,其中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概念进行了介绍。开篇的事例显然是学生非常关心的,即:商业周期如何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本章对于经济萧条和扩张、就业和失业、长期增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以及开放经济做了简单概述。 第7章,宏观经济学循迹,解释了宏观经济学使用数据是如何计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计算的问题。我们开始讲述的实际生活的事例是如何通过估计实际GDP帮助一个国家避免了制定错误政策,之后我们介绍了国民收入账户、失业率统计和价格指数。 长期增长 我们首先讨论宏观经济模型是从长期经济增长开始的。我们相信,学生如果了解了关于长期增长趋势方面的知识,那么他们就为理解经济波动的含义做了最好的准备。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本书稍后一点再讲述第8章。 第4部分长期视角下的经济活动 8章,长期经济增长,我们是从一个BBC真实的电视系列节目开始的,其中讲到的故事是:一个家庭1900年要花去三个月的收入来维持生存,剧中表现了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显著意义。之后,我们使用了经济数据来进一步说明,我们强调了一种国际视角:经济增长事关全世界而不仅仅是美国。在本章,我们在总生产函数中使用了简化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成功的原因。 第9章,储蓄、投资和金融系统,文章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了介绍,我们把它与第8章放在一起是因为金融市场和机构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第9章也可以归入短期分析,原因有二:首先它对可贷资金市场和利率水平的决定的分析提供一种工具,这有助于我们明白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和其他后续主题。其次当我们讨论银行在货币创造中的作用时,对金融机构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背景材料。 短期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学诞生于大萧条时期,因此试图解释短期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所以,我们在本书中(第10至第14章)花去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短期经济波动,当然这些章节的结构可以根据教师的需要做出变通。特别是,有些教师喜欢重点讲授消费函数和乘数理论,所以我们在第4章对乘数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直觉的解释,而在第11章反过来对消费者行为及其与45°线模型的关系做了一个详细讨论:这种设计便于教师自己选择(如果教师喜欢,可以在第10章之前讲授第11章)。 是否把传统的解释,即产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是价格水平的函数代之于通货膨胀率的函数在经济学家们中间还存在着争论。在这种分析框架中,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总需求曲线确实表现出了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我们理解这种思路,非常便于转向对通货膨胀的讨论,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模糊了私人部门的行为和经济政策对于私人部门行为的反应的界限。而且传统总供给总需求方法的关键是,经济运行自身在长期能够自我纠正。这种真知灼见在其他方法中被埋没。所以我们仍然采用关注传统总价格水平的方法,对于通货膨胀,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中期讨论的话题留待第6部分。 第5部分短期经济波动 第10章,总供给和总需求,本章开篇故事讲述的是1979—1982年的经济衰退,这是美国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开始。由此导致的分析方法是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如何影响经济运行。在分析国内冲击时,对于乘数概念我们给出了每一个简单的直观的解释,采用的思路是最初的冲击如何导致后续连续的需求增加,以此来解释总需求曲线怎样移动。在分析总供给冲击时,我们着重分析了正向冲击,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生产率大幅提高,当然也考虑负向冲击。文章结尾给出的一个关键性的结论是:需求冲击仅仅影响短期产出。 第11章,收入和支出,对讲授者来讲,这是选择性章节,主要是详细讨论引起总需求变化的原因。我们使用现实世界的数据,对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深层的决定因素做了剖析,引入了45°线模型,对于乘数的逻辑过程给出了一个全面的新颖的解释。对于偏爱数学推导的教师,在第11章附录中我们给出了乘数的代数推导。 第12章,财政政策,我们以日本为例开始讨论财政政策的作用。日本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采取的方式是进行巨额的公共工程建设,但是其作用经常被怀疑。这引出了对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对于移动总需求曲线作用的分析,其中采用了第10章关于乘数的直觉解释。我们也讨论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通过分析欧洲稳定契约的困境,来解释其重要性以及长期负债和主权关系的话题。在第12章附录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在分析中引入税收,我们更加具体解释了乘数的大小怎样依赖于税率,通过支出的连续作用也对税收如何降低乘数给出了直觉上的解释。 第5部分最后两章是有关货币的。 第13章,货币、银行业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对货币的作用、银行创造货币的方式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其他国家央行的结构和作用做了介绍。我们采用美国历史上的有趣的事件和欧元的诞生的故事来解释货币和货币机构是如何演化的。 第14章,货币政策,对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事例,我们充分利用了2000年之后货币政策的巨大变化,较之过去能更好地说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试图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建立起联系。例如,我们对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如何在短期确定利率进行了详细讨论,尽管利率水平从长期来看反映了储蓄的供给和贷款需求。 中期 围绕失业和通货膨胀有一系列重要的宏观领域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用来降低通货膨胀吗?降低失业会引起通货膨胀吗?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有权衡取舍关系吗?这些问题可以归入中期话题,因为它们所涉及的时间足以长到工资和价格可以变化的时期,但是又没有长到生产率和人口增长率成为问题的主导的程度。 第6部分供给面与中期运行 第15章,劳动市场、失业和通货膨胀,本章开始的故事是关于实际生活中人们从失业人群中的进进出出。本章也解释了为什么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原因,也说明了“欧洲硬化症”(eurosclerosis)的问题。随后我们转向了对于失业和产出缺口关系的讨论。最后我们讨论了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的作用以及它们与自然失业率假说的关系。 第16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减缓和通货紧缩,本章讨论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结果,以及通货膨胀减缓政策对于产出和就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我们特别分析通货紧缩的效应和“零利率底限”(zero bound)带来的货币政策问题。正如我们解释的那样,大萧条之后的大半个世纪,这个问题一直处于蛰伏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真正出现通货紧缩后,对于如何考虑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时间较为充裕,可以做如下的选择:我们知道许多教师的教学时间只足以完成对核心章节的教学,即到第16章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讨论。如果时间充裕,第7部分和第8部分(以及某些教师愿意把第8章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挪后)的内容是扩展分析。第7部分对宏观经济学学说史做了简要概述。第8部分进入对国际经济学的分析。 第7部分事件和思想 宏观经济学总是一个充满变动的领域,新的政策观点总是在提出,并且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 第17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概述,开始讨论了变化中的经济政策所关注的话题,随后我们对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现状做了描述(其实比人们认为的分歧要少)。 第8部分开放经济 第18章,国际贸易,本章对比较优势理论做了重新表述,对比较优势、关税和配额的原因做了分析,探讨了贸易保护政策的作用。针对当前的事件,我们对低收入国家进口的讨论做了深层次的分析。 第19章,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提出的一些特殊话题。按现实生活的关注程度我们安排了讨论的顺序:英国就是否加入欧元区进行的争论,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和中国外汇储备累积问题。
无
记得,初次拜读克鲁格曼的著作还是10年前在大学的学习期间。我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们用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就是他写的。比起其他经济学的教材,他写的是最容易看懂的,我非常喜欢。工作以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经常需要积累经济学的知识,我买了他所有的著作。我认为,他不愧是大师级人物,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写复杂的经济学,而且对时事的评论也能一针见血,充满着智慧。
克鲁格曼的书通常都比较生动,容易读懂,建议和微观经济学一起读,对经济学能有初步全面的认识。那些国内作者写的通俗读本就别看了吧,会误导人的。
通过大量的案例,在介绍案例的同时,把经济学理论介绍的非常清晰。
读完克鲁格曼先生的畅销作品,开始学习教科书。
我个人喜欢克鲁格曼而已,没法客观。
很好的书.看着好厚,令人发怵.但读来还是较为易懂的.可见作者想了好多办法把复杂的事情教得简洁化.不错!
便宜, 质量很好
这书真的很好啊
国外版本的宏微观有好几个版本,克鲁格曼的是最新的,所以可以从他的书中摄取到一些最新的经济理论。每个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各取所长吧。数的质量还不错,就是纸张有点软。
案例非常容易懂,也很真实,不错!
书中显示作者自己观点,值得和并列为大师之作。
是个辅助性的书
看来我选书还可以
对本人来说还是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