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
201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捷
349
无
“基础会计”教材林林总总,但内容大同小异,编写体例几无差别。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日益趋同,“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也应革故鼎新,努力学习国外、境外同类教材编写的经验,以崭新的面貌呈献给会计知识的孜孜追求者。为此,编者积数年“基础会计”教材编写及该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之经验,结合国内外会计变革的最新进展,编写了本教材。 在教材内容体系的构思及具体写作过程中,编者力求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第一,突出强调会计理论对会计方法建立与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应是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于一体的完整体系,且应理论当先,方法、技术居次。几乎所有“基础会计”教材在结构安排上都要利用两三章甚至更多的篇幅阐述会计理论内容,足见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释,而偏重于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传授讲解。编者认为这样的做法颇有些不妥。也许是由于本人同时担任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使然,编者认为,会计理论内容的讲授应是“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越是难度大,越是应对这部分内容给予特别重视。为此,本教材对相关的会计理论(主要是财务会计理论)内容进行了整合,采用图示、举例及文字阐述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相关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将会计理论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整部教材的写作之中,使其与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习者在对会计方法等实务性内容的探讨过程中,无时不在感受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巨大影响力及其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进而达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第二,以会计目标为主导,尝试构建新的会计概念体系。在以往的“基础会计”教材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概念,如会计的任务、会计的作用、记账、算账、报账和经济业务等。这些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编写的基础会计类教材中使用多年,至今仍为一些教材所用,现在看来,显然已有些不合时宜,理应为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所取代。当今世界范围内会计准则的建立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表明,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会计目标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取代原来的“会计的任务”或“会计的作用”之说;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构成内容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概念,也可取代既有的“记账、算账、报账”之说。此外,过去教材中司空见惯的“经济业务”一说也有被取代的必要。这是由于在现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范中,“经济业务”的概念并不存在,而“交易和事项”的提法则处处可见。
本书内容以会计目标为主导,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财务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突出强调会计理论对会计方法与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作者尝试构建新的会计概念体系,以财务报表改革趋势为引导,试图建立部分新的内容体系,反映会计最新动态,体现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作者采用了大量图表,使内容更加鲜活,尤其是使用了动态流程图的方式,将复杂的会计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张捷,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基础会计”课程组组长。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和会计理论。主讲“基础会计”(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和“会计理论研究”等课程。兼任本校现代远程教育“基础会计”(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主讲教师。主编、参编会计学类教材10余部。独立编写的《基础会计》教材于2005年荣获辽宁省首届政府奖。公开发表会计学术论文40余篇。独立设计开发的“基础会计”课件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1章 会计的发展与会计目标1.1 会计的变迁及发展动因1.2 会计目标与会计的定义1.3 会计假设与会计的对象1.4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第2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2.1 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2.2 会计要素的内容与作用2.3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2.4 会计等式2.5 会计的方法第3章 账户设置3.1 会计记录方法体系3.2 会计科目及其意义3.3 账户设置及其功能第4章 复式记账4.1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4.2 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4.3 会计账户的平行登记第5章 会计凭证5.1 会计循环与会计凭证5.2 原始凭证及填制方法5.3 记账凭证及填制方法第6章 会计账簿6.1 账簿的意义及种类6.2 账簿的格式与登记方法6.3 账簿登记规则与对账6.4 期末结账与账簿保管第7章 一般企业主要交易和事项的账务处理7.1 一般企业概念及其主要交易和事项7.2 筹资活动交易和事项及其账务处理7.3 经营活动交易和事项及其账务处理7.4 投资活动交易和事项及其账务处理7.5 经营成果的形成与分配第8章 成本计算8.1 成本计算的定义及意义8.2 成本计算的原理及程序8.3 成本计算方法具体应用第9章 财产清查9.1 财产清查的定义及意义9.2 财产清查的内容及方法9.3 财产清查的结果与处理第10章 财务报告10.1 财务报告概述10.2 资产负债表的列示10.3 利润表的列示10.4 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第11章 会计处理组织程序11.1 会计处理组织程序及设计意义11.2 专用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11.3 通用记账凭证会计处理组织程序11.4 科目汇总表会计处理组织程序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20世纪50年代,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科学管理对企业兴亡的举足轻重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现状,预测经营活动前景,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等成为会计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在传统会计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分离出一个新的学科——管理会计,进而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行的格局。在企业中,会计的分工也更为细化,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向企业管理层提供有助于经营预测和决策方面的相关信息;而财务会计则主要承担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信息的责任,这也是会计目标变化所引发的必然结果。 (3)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上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会计工作上的广泛应用,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从而引发了会计技术手段的伟大变革。管理会计的诞生,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手段在会计上的应用,都堪称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4)财务会计理论的形成与会计规范的国际趋同。现代会计阶段也是会计理论,特别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近代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会计目标为核心,包括会计定义、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等概念在内的完整而系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见图1-2),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会计规范。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