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生取义

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飞  

页数:

317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岁,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姥姥的年纪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做研究,就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20多年前。到了农村,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又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不断品味着姥姥讲给我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做理解自杀问题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能使我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内容概要

“合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合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本书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作者简介

吴飞,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死与生 1.1 困惑 1.2 田野 1.3 文献 1.4 自杀理论 1.5 自杀状态 第二章 命与义  2.1 过日子 2.2 人格 2.3 委屈 2.4 做人 2.5 家国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3.1 爱 3.2 慈 3.3 孝 3.4 综论 第四章 礼义 4.1 “从良” 4.2 夫妇 4.3 齐家 4.4 综论 第五章 命运 5.1 寿夭 5.2 人鬼 5.3 祸福 5.4 综论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6.1 疾病 6.2 魔怔 6.3 癫狂 6.4 综论 第七章 赌气 7.1 任性 7.2 压力 7.3 综论 第八章 脸面  8.1 烈性 8.2 丢人 8.3 综论 第九章 想不开 9.1 牛角尖 9.2 没心没肺 9.3 综论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10.1 纠纷 10.2 青天 10.3 冤枉 10.4 综论 第十一章 造福 11.1 治病 11.2 救人 11.3 革命 11.4 祝福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章节摘录

急诊室的医生同意让我采访一些病人,并让我穿上白大褂,以医生的名义走进病房。我遇到的那个病人是个30多岁的少妇,当时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她的母亲和丈夫陪在旁边。得知我想了解她喝农药的过程之后,她还是很爽快地讲了起来:“我喝药的时候是因为听到一个声音,叫我喝药,我就喝了几口乐果。”我问:“那叫你喝药的声音是谁的?”她回答说:“好像就是家里去世的老人的声音。”于是她讲起了她经常到一个庙里上香,这声音就和她进这个香门相关。我问她什么时候加入的这个香门,她想了一会说:“大概是三年前吧。”她的丈夫在一边纠正说是两年前,她的母亲却在旁边坚持说是三年前。就在这时,又有一些人来看她,有娘家人也有婆家人,还有村里别的人。在一番寒暄之后,他们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不知为什么,他们关于她加入香门时间的争论逐渐上升为十分认真的争吵。她的母亲疾颜厉色地责问她丈夫的姑姑:“我们闺女在你们家有什么好?你们这么欺负她!”病人自己并没有加入这场争吵,但是我的采访已经无法进行了。在这争吵的混乱中,我实在无法理出头绪,不知道加入香门的时间之争怎么就升级为病人在婆家的地位之争。旁边有人开始怀疑我的身份:“你真的是大夫吗?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大夫哪有这么问问题的?怎么像记者一样!”那边双方仍然争吵不休,我就被当做了挑起争端的罪魁祸首:“你在这里瞎挑什么?你看这样子怎么收拾?”一个老人很严肃地指责我:“家务事你管得了吗?你问这些问题干什么?”显然我的任务无法完成了,我只好落荒而逃。和医生谈起来,我说希望能在没有家属探视的时间来访谈,但他们说,在这个没有严格探视规定的县医院,这是不可能的。看起来,在医院里采访自杀者是很难完成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据我所知,这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关于自杀问题最认真的田野研究,也是涂尔干以来最优秀的自杀研究。其结论挑战了,但也补充了精神医学的观点。同时,它也对中国农村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吴飞并没有否认自杀可能,而且有很多确实和精神疾病相关,但他说服读者,中国农村的年轻妇女和老人们的自杀,经常是家庭中的委屈导致的,自杀成了他们追求正义的方式。他的发现将会引发争论,而且我相信,这会带来世界社会科学对自杀研究兴趣的复苏,以及对中国文化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著作!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凯博文(Arthur Kleinman)


编辑推荐

《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场的文化解读》: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生取义 PDF格式下载



一位北京大学的学者,用数年时间,在河北一个县做关于自杀的实地调查研究,最后写就了这部著作。
   用数年时间专心做实地调查研究,仅此一点,这本书就值得推荐。毕竟,在我的理解里,国内能如此踏实的做调查研究的学者真不多见。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吴飞又有极强的哲学头脑,这一点也不多见。
   这两个优点同时在一部书中兼备,这部书自然会是罕见的好书。因而,这部书也被国外学者称为是法国学者涂尔干《自杀论》之后关于自杀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
   其实,《自杀论》我本科时读过,完全没留下什么感性的印象,所以目前这部书在我这里还称不上是一部重要的书,但《浮生取义》这本书不同,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进一步帮助我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所以很想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并且,与《自杀论》不同的是,《浮生取义》这本书不仅易读,书中对自杀故事的描绘也相当细致而清晰,具有相当的可读性,所以读起来也不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我家也是在河北农村,现在是一个约4000人的村子,对于吴飞所描绘的自杀事件和自杀未遂事件均相当熟悉。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是一部关于自杀的书,那么它就只适合少数人读了,比这一点或许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自杀事件的调查,发现了中国家庭的核心规律,这一点最难得。
   这种核心规律,不仅是农村家庭的,也是中国所有家庭的,所以为家庭问题所困的人,都可以读读这本书。
   关于中国家庭的核心规律,有一个简单且大家都熟悉的说法——过日子,也有一个略显复杂但更容易帮助人理解的说法——家庭政治。
   先说家庭政治。吴飞认为,中国家庭的运作规律和中国社会的运作规律都可以用“政治”这个词来描绘,而玩家庭政治时,家庭成员们凭借着两点——权力资本和道德资本。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攒这两个资本。
   攒这个两个资本又为了什么呢?为了在家庭这个亲密关系大集合体中获得一种资格——“我说了算”。
   有权力资本的人应该轻易不会自杀,自杀的,常常是道德资本自己觉得攒够了却发现得不到“我说了算”的资格的人。
   譬如,一位女子,为家庭尽心尽力,与丈夫和其他亲人关系均可,也似乎得到了尊重。但是,当她发现不能阻止儿子打电子游戏时,她自杀了。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攒了足够的道德资本,但却发现生活不能如她所愿。不管她的道德资本多丰厚,都不能阻止儿子打电子游戏,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自杀,是攒道德资本的终极方式。通过将自己放在似乎是绝对受害者的位置上,将对方放在似乎是加害者的位置上,死者的道德资本进一步增加,似乎可以在自己死后迫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这有时候能奏效,有时候则只是一个幻觉,譬如这位女子的儿子,在妈妈死后仍然一如既往地打电子游戏。
   有时,这种心理游戏进行得非常巧妙,巧妙得令人无比郁闷。一位父亲,他和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他房间的梁块断了,需要维修。他做不了这事,需要儿子帮助。但是,他不给儿子讲,而是请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来他屋里看。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借这个老师的口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过来维修。
   这位老师这样做了,但儿子说爱修不修,没管这事,结果父亲自杀了。
   对此,吴飞借这位老师的口分析说,儿子并不是不修,其实,如果父亲主动给儿子讲,儿子会修,但父亲通过一个尊者给儿子施加压力的方式来迫使儿子来修,儿子自然不愿意。
   那么,父亲为什么不向儿子开口呢?吴飞说,如果开口,就意味着父亲在求儿子,而求,则好像需要损害父亲的道德资本,假若不用求儿子就主动来修,那么这个道德资本就没有损耗,父亲会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也是有面子的。
   这样的故事,我一方面很熟悉,另一方面厌恶至极。原来,我回家时还爱和邻里的长者们聊聊天,但现在,我一听他们讲话就怕,现在知道,我怕的是那些陈谷子烂芝麻里这种腐朽的道德游戏的味道。
   这种家庭政治的中国俗语是“过日子”,这个词语,吴飞看得很客观,甚至还将“过日子”的哲学给美化了,但我是很讨厌这个术语。
   什么叫过日子呢?概括说来,就是,遵守农村的一套规范,在这套规范下自己过得最像样,这就是典范了。譬如,大家都结婚,所以你也要结婚,而且要结得最像样;大家都大办丧礼,你也要大办,你还要办得最隆重;大家儿子大了都盖房子,你也要这样做,而且要盖就盖得最像样……
   总之,就是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而且要比别人追求得更像样一些。说追求还不对,追求还算一种境界,准确的说法是“做”,做大家都在做的,但做得比别人更像样一些。甚至像样这个词也值得商榷,因为像样不像样,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关键是邻里乡亲怎么看。
   如此一来,假如我在农村里生活,哪怕我学高八斗最有钱,但仅仅因为我36岁了还不结婚且据说还不打算要孩子,就会被视为根本不会“过日子”的反面典型,而会被人笑话。
   在作者看来,日子过得好也是一种境界,他还讲了他备受尊重的姥姥的例子来阐述这一境界。
   但在我看来,中国的家庭政治是缺乏灵魂的,甚至追求尊重这件事本身就是缺乏灵魂的。在过日子的阴影之下,你为我活着,我为你活着,你担心我怎么看我,我焦虑你怎么看我,而至于你怎么看你,我怎么看我,这种自我认识的东西就彻底被忽视了。
   尽管对吴飞的观点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巨著,它不仅是社会学上的著作,也是关于人性的一部著作,并且,这部巨著大家都能读懂,如果我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故事刺痛了你,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这部书。


 想了解中国的乡村,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排在首位的必读书。之后,或许就是这本《浮生取义》了吧?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这两本书既有人类学的求实精神,又有文化学的价值关怀,是认知思考当今中国乡土的最佳切入点。
  关于自杀,在其名著《拯救与逍遥》里,刘小枫先生曾经阐释过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状况,但可惜的是,从古至今,只有屈原和王国维可以作为研究此类自杀的范本,刘的论述也不免更多的转向为“为什么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的案例如此之少?”在刘先生看来,儒家的天道信念与道家的超脱信念是抚慰中国诗人心灵的良药,这味良药中缺乏罪感的存在,而洋溢着“乐感”的精神,所以,着意于“逍遥”的中国诗人很少有自杀的倾向。
  吴飞受刘小枫的影响颇大,他坦言《拯救与逍遥》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也可以说,《浮生取义》是对《拯救》一书的继承与发扬。不同的是,吴飞分析的是乡土中国中的自杀现象。毋庸讳言,吴飞有着更多可资利用和分析的案例,这是本书的最大优势。
  吴飞将自杀的原点归结到“人性”的角度,并且,要理解“人性”,就需要提供一个参照,因为人并非“自然状态”下的个体,而要“在家庭中理解生活和人性”。在吴飞看来,“家庭”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和根本性是无容置疑的,“家庭”是理解中国人的一个具有“存在论”意义的场所,我们的悲欢,我们的幸福与不幸,与家庭息息相关。
  而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地位和感受,则关涉着个体的尊严与幸福。在家庭中生活,是一个“过日子”和“做人”的问题。
  过日子既是一种存在状态,中国人都在其中“凑合着过”,也是一种“政治状态”,过不下去了就选择自杀。也就是说,“家庭”并不是单一的血缘和情感的集合体,还有着“政治性”。“家庭”是“情感”和“政治”的结合体。
  而情感和政治,则显然遵从着不同的逻辑。情感在“过日子”的过程中不能代替一切,情感的力量是软性的,说大就大,说小即小;这就需要“政治”的参与,在家庭政治的博弈中,不免出现对“公平”的追求。但是,两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诚如吴飞所说,“家庭政治以情感为出发点和目的,却不可能完全按照情感的逻辑发展”,两者既存在着同一,也形成了对立。于是,家庭政治中“权力”的失衡是导致委屈和自杀的真正原因,自杀往往是个体的权力和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或漠视的时候的激烈表现,是把家庭中的权力游戏当真了的结果,家庭中的自杀者往往以死亡的形式赢得了权力游戏,挣取了道德资本,但是,“情感”毕竟才是家庭生活的最终指向,家庭幸福才是其真谛之所在,所以,自杀是“舍本逐末”的结果。
  对于家庭中的不公,吴飞反对采用非理性的方式,比如赌气;反对把个人的人格价值凌驾于家庭伦理之上,而视面子为一切。
  吴飞还提到,在中国,“自杀”往往是“正常人”的享有的特权,精神病患的自杀在人们眼中往往不具有“合法性”,因为他们没有“过日子”和“做人”的资格。吴飞当然也不否认精神病患导致的自杀,但家庭、精神病、自杀三者的复杂关系,往往不是可以一言就说清楚的。
  个人-家庭-社会。一个人注定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人,中国思想一直把人的地位定位在“家庭”的范囿之内,认为“家”是伦理之源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而“国”不过是“家”的放大,与“家”遵循着同样的逻辑,拥有着同样的价值。“家庭本位”的中国人有着更多的因素可能导向自杀,这就需要“国”之层面的调解和保护。
  吴飞的思考力透纸背,可以加深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浮生取义》所撷取的是“自杀”这一激烈的行为方式,但是,吴飞的思考的归结点是个人在家庭中的幸福和尊严。所以,我觉得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以帮助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重新思考在“家庭政治”中所宜采取的态度,重新体味情感和幸福在“家庭”中的形成和实现,这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展,我们现在的家庭构架已经在慢慢脱离“大家庭”的模式,城市中的“自杀”绝对不同于“农村”,相信这些变化会对自杀问题产生新的影响。而城市中的自杀现象,也值得有“良心”的学者去追问和探讨——尽管这可能非常之艰难。


这是一本关于自杀问题最认真的田野研究之一。其中包含了一部分精神医学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农村文化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的年轻妇女和老人们的自杀,经常是家庭中的委屈导致的。这本书可以帮助对中国文化有更新、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当代自杀问题的调查报告,选取了华北某县的社会生活为其场景,以自杀这种现象作为放大镜,审视了中国当代普通百姓的爱恨情仇。以过日子作为人们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分析了家庭、家庭之间,以及公共领域中的权力政治及其游戏规则,分析了自杀现象的原因及价值。作者告诉我们,自杀不见得都是对人格的消极否定,也是体现了自杀者对其人格价值的积极追求。国家应该积极保护人民实现其人格价值,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自杀,固然是对于生命的否定。但是,自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于人格价值的正面追求,一个没有自杀的民族比自杀率高的民族更加可怕。
这本书的写作方法,有点像报告文学的样式。大段议论与大段的事件陈述,相互辉映。我在读的时候,为提高阅读速度,基本是议论(理论)部分精读,故事陈述部分一目十行掠过。总之,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一颗星给书名和取材吧 中国的确太需要这种人文关怀的书了 书中把家庭关系分析得很透彻 自杀这种常人不可理解 又会有很大代价的事情 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家庭斗争的一种手段 用西方的分析手法一分析 家庭的温情就不复存在 像用手术刀解剖尸体一样 分析的时候让人看着不舒服 任何事情 任何话都是在为自己累积道德资本 这个东西没有了 会想不开自杀 太多了 容易觉得没脸面自杀 (大叔存在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也能看出“幸福的婚姻需要好的外交手段”的意义 不仅可通过了解这个村子看出中国大部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 也能从叙述分析中看出中西方在人是什么问题上的差异 【看着作者引用的论文 文献作者都是外国人 或是在国外的中国人写的 觉得咱们在这个话题上落下的太远了


涂尔干之后最好的一本关于自杀的书籍 关于中国文化的思考 关于田野调查的一份重要著作


以家成人,在家庭中生活——过一种有尊严、体面的生活,是中国人的永恒追求;即使是家庭革命很成功的今天,中国人仍然不会脱离家庭而生存、生活、发展及至死亡。自杀是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反常的追求家庭正义的方式。家庭中的权力平衡、道德资本、权力游戏(权力斗争)、权力失衡、预期落空等等概念是解释发生自杀的重要理论模型,也是中国人极力追求人格价值实现的内在根本动机。


果然很精彩,教会人不少生活之道。不过有一点心存疑虑——吴老师反复强调,家庭政治里的权力游戏过程中积攒下的道德资本,都应当以最终“过日子”为目的,而不应当像公共政治中的以消灭敌人为目标。我想这个本身没错,我只是想说:纵然是家庭权利游戏,也都牵扯到“面子”、“尊严”,往往一时冲动就容易将积攒下的各种“委屈”,以自杀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彻底释放掉。毕竟“面子”“尊严”也是过日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不同人的侧重点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同。说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叔本华诠释的亚氏理论,所谓的你是什么,你有什么,你在别人眼中怎么样?很多好面的人,一向在乎第三个方面,丢失尊严,面子,对他们来说也是丢掉了生活的全部以及存在的意义。


对中国农村自杀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生动具体,条理清晰,十分具有启发性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特有自杀现象的分析,而是从这个现象延伸到中国家庭的研究,对理解中国特有的过日子思维是个很好的参考。


前几天一个大学同学自杀身亡,在震惊悲伤中不禁追问,他到底为何要作此选择。自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前几年,我甚至都走上这条路,原因现在看来很可笑,只是因为感情受挫。看完此书才明白,我当时是无法忍受“情痛”,兼带对“后我”的评价。幻想以己之死换回可怜的爱情,岂不知此时“我”早已不存在了。回到同学之死,跟我当时的情形雷同,不过加了一条事业的不顺,所以双重打击之下走上绝路。死者永安,但生者却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尤其是其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此书不失为探究自杀究为何故的优秀读本,有兴趣者可一读。


书看了一半,看了几页就觉得是好书,以前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为什么会有人自杀,也从未认真思考过别人为什么要自杀,此书开启了另一扇门,虽然我相信唯物论,但实际上,唯心主义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好多好多的东西,比如一本好书,一个好的思想,需要你去发现,如果没有去发现,这个东西对你来说相当于不存在。如果能在睡前好好的看上一小时,就会觉得今天没有虚度。


同时,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最直观的感觉便是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他并不表达任何学术上的观点和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只是作者的一些感想罢了,国内再自杀研究领域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专家或者专门以一个理论体系?


抗争的方式太过偏激,采取自杀的方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希望更多的人看这本书.


满触目惊心的,其实想想人有时候真的是挺奇怪的,每一个人自杀的理由似乎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对生活其中的人来说就是迈不过这道坎


对中国式自杀的经典解读


前面几位评论精彩,看完评论还想看原书的可以下单。近年来学界终于放下身段,开始田野调查工作了,关于村镇的经济文化等现象也有了真实的记录和研究,成果丰硕。不知道城市调查研究什么时候能真正开展。


大家这本书的评价一直都很高,有些评论说的也很深刻。我不是研究社会学的,没有那样的水平,对这类题材也比较陌生。但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以前一直唾弃的“中年妇女”这个群体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理解她们,知道她们为什么有时会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有些事情在我看来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害人,作者让我理解了这些人的立场、想法。厌恶少了很多很多


朋友推荐的,绝对是好书,向吴飞老师致敬!


哲学、社会学专业都应该看看


非常佩服作者的精神,对这个事情的热爱和这个态度,我就非常想成为一名心里专家,是为了想帮助现在这个世纪更多的迷茫的人~!


涂尔干之后,又一佳作。详实的资料,真实的调查,使得该书具有很强的信服力。


很多老师都推荐了,买来一看果然是大手笔,推荐所有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去读


书后面有破损现象……


能够读到这样一部著作是我的幸运…………


这本书内容详实。开始以为是学术书籍,但读了以后觉得内容很容易理解。值得一读。


内容先不评价 因为还没有看
社会学老师推荐的
书籍包装方面还不错


有塑封,这本书是因为看了豆瓣的评分很高,一直信任当当才买的,内容暂且不说,前天下的订单,昨天就到了,而且我是一次性买了好多书,没有一本损坏,当当买书真心不错,方便快捷啊~~内容方面等读过以后再追加


很不错的书哦!值得看。


还没敢看,呵呵,不过书是不错的!


不错的书,发货很快!


赞啊!挺喜欢这本书的


这本书,至少对我来说是开阔了眼界,必看啊


一直想看的一本书,买来用单位集中培训的一周看完了。


以前买过一本,给朋友了,这是第二部,自己留着


老师推荐的,很好呀,自己看看吧


绝对值得一读,引人深思


真的~~


做的扎实。


有实证 更难得的是有文采!


一群奴隶 死的不屈


包装挺好的,看着不错


非常非常非常以及极其的好


2010年就入手买了本书,记得是先看了吴飞跟宗教相关的另一本书感觉作者水平不错才入手本书的。因为副标题叫“对华北某县自然现象的文化解读”从来没想过要自杀,也没想出华北农村跟俺有什么关系,所以买的时候还是想了想。事实证明,相信好作家比相信名家推荐靠谱,吴飞没有让我失望,客观的说本书对我是个惊喜——讲述了古老土地上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故事。

书给我两点启发很大。
其一,过好日子的意思P34。父母都说过让我们“好好过日子”,书里给出了这个词的真正内含。在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存在对整个家庭的兴衰荣辱也会影响到其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因此,家庭对个人的生命有着根本的存在论意义,即生命是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存的。过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字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才是过上好日子了。
父母是希望我们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其二,说媒成婚有内在合理性。我本人是自由恋爱结婚的,按说不信这套。后来看了书里一个例子,大概意思是双方自由恋爱因为彼此生活环境差的比较悬殊婚后并不特别幸福的故事,感觉说媒成婚还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估计这么说相亲节目存在也有其内在原因吧!书里是这么说的:15些批评自由恋爱的人不仅有道理,好像说得还不够。夫妻之间过日子,所面临的不仅是极为琐碎的柴米油盐,而且要在不断的冲突和权力游戏中来处理这些小事。通过媒人介绍的男女直接针对的就是过日子。他们会考虑双方的能力、品性、出身,也生意一下相貌。其最核心的标准是,,男女双方要基本上般配,也就是,俩人的大体特点要差不多。一个男人不应该娶与自己相差太悬殊的女子,不论是太好还是太差,都不合适。过大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家庭权力结构的失衡。如果一个比较富裕的女子嫁给一个穷小子,丈夫就很可能长期低声下气。当然,任何计划和考察都很难保障以后必然会形成权力平衡,因为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变迁总是难以测度的,但谨慎的人们会尽量在外在的条件上形成平衡,避免可能造成的权力不平衡。那些重视这些外在条件的人并不是不知道亲密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也清楚,夫妻之间不仅应该达成较好的权力平衡,而且最好能够彼此处得好,也就有可能促成长期的亲密关系。
婚姻家庭之中也讲权力的平衡,在生活经验的人一定很同意这个说法。

书中还有些很值得当代人借鉴的东西,比如:一个母亲为孩子不学习喝药自杀最终未必能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这一目的内在逻辑,再比如附录中超过1万字的讲作者姥姥人生经历的精彩文字。

总之《浮生取义》是本好书,值得再读、再读!


每个人都生活在“系统”当中,更确切的说是生存在“关系”之中,但每段关系并不都是公义作为决定性力量,每当个人的尊严被打压,公义无法得到有效的伸张,有些人会毅然选择了“自杀”作为手段。生命无价,尊严同样如是。可惜在人口众多的国度,人,有时候沦为了蚂蚁般的生物.........


探讨了农村家庭,婚姻,道德和自杀的关系,很有见地的一本书,语言平实,观点新颖,值得一看


揭露了社会自杀迷局 适合大学生阅读加深社会理解


还没看,但是是社会学的老师推荐的,是自杀论的中国化成果


在临床上遇到很多抑郁症自杀的农民,于是很想了解他们的故事,于是就买了这本书


还没读完,但喜欢那种把自己感受摆进去,感同身受又有理性分析的学术态度,远非那些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头社会学家可比。


写法很特别,思考很深入


很有看头 需慢慢的读 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很消极但却不可忽视的地方 蛮有意思


挺难坚持读完的一本书,不过,很是钦佩作者做学问的态度。
执着,坚持。
抽空一定再翻翻,争取看完


还没看,主题看起来很有意思


不懂,学习一下,不知好坏。


很赞,支持一个,大家可以买来看看


刚收到,好书!


值得关注的话题,不够深入


应该佩服吴飞教授为此书付出的辛劳!但是为什么看到最后,洋洋几十万字,却看不到作者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对研究对象的“同情之理解”呢?尤其是到了高岩之死的章节(P259页)作者分析道:“高岩自杀共有这么几种可能。第一,他认为自己无罪,但是遭受了刑讯,以至于无法忍受;第二,他无罪,但是被逼承认了有罪,在已经无法翻供的情况下,他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第三,他有罪被查出,畏罪自杀;第四,他可能因为与案情无关的其他原因自杀。”“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可能性相当。但按照我的经验,第四种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不过,我们无法讨论这种完全不能确定的情况。”
呵呵,等于什么都没说。将近30万字的长文看到此处,我突然有些后悔买了此书。最近看了《巨流河》,和作者一同追忆,一同思索,一同悲伤。看完后,总想把《巨流河》推荐给更多的朋友。而对《浮生取义》,我想说:干吗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一本啰啰嗦嗦,同义反复的厚书呢?
看到有人将《浮生取义》吹捧可与《乡土中国》比肩,太夸张了吧!


虽然是久远以前农村的自杀研究,可是其中对人性的分析和对自杀原因的探究还是深刻的


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质的作品,但是读起来异常流利顺畅,毫无晦涩之感。文中大量运用实例和分析,讲述了“自杀”深层的心理、社会因素,从而说明了北方家庭社会中典型的复杂人际关系和“过日子”的人生哲学。建议新婚的独生子女夫妇观看,读后会对身边的家庭“权力斗争”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放平心态,处理“道德资本”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从书中看到许多人自杀只是在家中受了委屈,而又无法申辩,只好用自杀来自证清白,死成了冤屈也没了,死不成道德上重新又回到上峰,家庭还是要多沟通,交流,还有就是中国所谓的大家庭其实带来大多数人的痛苦。


很喜欢,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研究自杀必读物。但又不是纯学术类文字让外行人望而却步,这么多案例让圈内圈外人都能读进去。


如题。当时是冲着书名买的,开始读的时候还挺好奇的,现在没时间看了。感觉读这样的书要大段大段的读吧,可惜没那么多大段大段的时间。


很好看,很有感触 书很新 推荐


书是全新的,有塑封,很好!很便宜


是一篇很详细的调查研究性文献。但是可读性很强,不仅有学术内容,还有很多人性的剖析,值得一看。书还有塑封的外皮,很不错


内容详实 不花哨 分析通透 深刻


书的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书本身的内容也没的说。


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受益匪浅


中国的家庭政治,日常生存现状,精彩的论述、深刻同情的笔触、好观点。


家庭成员之间的政治博弈,不管博弈的双方最终哪个取得了胜利,都不算真正的胜利。家庭政治的权力斗争之根本目的是过日子,归根究底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才是过上好日子了。... 阅读更多


非常满意,纸张质量不错,送货很快


吴飞的书,


作者不错。


自杀,自杀


极好的研究 源于生活


不错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很不错的研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