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访谈录
200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易立竞
310
220000
无
18位知名导演畅谈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坚忍,既有对时代与体制的苦苦追问,也有对民族与文化的深深反思,既言及豪迈走出国门的热情与抱负,也坦诚自立于世界电影的自信与坚持,既可见他们台前身影的绚丽多姿,亦不避他们幕后人生的冷暖悲欢。 《中国导演访谈录》,让人一窥中国导演们的家国天下。
易立竞,《南方人物周刊》主笔。
陈凯歌:妥协不是坏事冯小刚:我是对人民有意义的人唐国强:就想做点大事张国立:我的嗜好就是工作贾樟柯:做电影人,是我寻找自由的一个方法王小帅:我已人到中年顾长卫:让电影看上去不那么堕落徐克:武侠是一种浪漫胡玫:我喜欢别人说我不像导演徐静蕾:我喜欢坐在倒数第二排赵本山:为国人生产快乐的农民吴镇字:我不能活在重复里曾志伟:我生在一个武侠世界陈可辛:我不是一个愤怒青年张扬:只拍忠于自我的电影王全安:拍电影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胡安:我在现场“杀人如草不闻声”柳云龙:我是个有英雄情结的人
陈凯歌:妥协不是坏事第一次见到陈凯歌,是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从红地毯那端走来的陈凯歌着一身笔挺的黑色礼服,在众明星簇拥中光彩不但丝毫未减,反倒更显气字轩昂,甬道两边的影迷与记者们不禁悄声感叹:陈凯歌真有一种贵族气质。在发言及回答问题时,陈凯歌的语气友善但却让提问者不敢随意发问,虽然活动全程他都在微笑,但眼神中却有种不怒而威的霸气。陈凯歌身上的霸气与他的才气一样让人印象深刻,香港导演王家卫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我要看陈凯歌的电影,就是要欣赏他那股霸气。陈凯歌的霸气不只是在他的电影里,在拍摄现场,这种味道也依稀可辨。陈凯歌从不拿拍摄现场当战场,而是当法场:监视器前,一张便携式的帆布软椅,坐在上面的陈凯歌,看上去不是很美,然而却非常之庞然。看演员在镜头前一条、两条、三条……直到最后满意,他会把演员叫到监视器前,先回放,让演员自己看一遍,然后身不动,眼不斜,不容置疑地用鼻音而不是用嗓子哼一声:你——觉着呢?当然他也有非常放松的时候,只要看演员戏演得酣畅绝妙,他又会探着大脑袋咧着嘴许久冲着监视器孩子一般得意傻笑。第二次与陈凯歌面对面的专访,是在香格里拉饭店内的酒吧间,刚吃完午饭的陈凯歌上身一件蓝色带帽运动服,下着一条牛仔裤,不紧不慢地从餐厅走到了酒吧,手里握着一盒烟,落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服务员要打火机。许是忙了三年来的《无极》万事俱备,只等公映,那时的陈凯歌看起来很是悠闲。采访刚开始时,酒吧里没什么人,很是安静。一个小时后,人渐渐多了起来,为了寻找安静之处,我们到了酒吧的另一隅,那里只有一个黑肤色老外在座。在采访过程中,酒吧墙上电视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我与服务员商议能否让电视小点声,可老外却执意不肯,陈凯歌刚开始温和地用英语与他解释、交涉,可老外却出言不逊,陈凯歌与他用英语争执了起来。陈凯歌说,最见不得不讲理的蛮横之人。这样的情况据他的妻子陈红讲并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在机场check in的时候,大家都在排队等候,两个俄罗斯人大摇大摆地走到最前面加塞儿,任凭大家怎么说都不予理会。这时,排在另一队的陈凯歌怒冲冲地走上前去,把加塞儿的两个俄罗斯人拎了出来,用英语质问他们:“你们以为在中国就可以这么嚣张吗?你们在你们的国家也不排队吗?”两个老外看着高高壮壮的陈凯歌,心虚地站到了队伍的后边。那个传说中不苟言笑的陈凯歌笑言自己是性情中人。因为周末人多,香格里拉到处人声鼎沸,采访不得不几次中断,几个小时里我们换了四个地方。每决定换一个地方,他都耐心地坐在旁边等我作决定。他说自己是谦和的。而且,他自称可能是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是个“女权主义者”,对于这点,陈红也证明陈凯歌对于女性特别尊重。采访结束后,当他知道要拍照片时,不禁看看身上的衣服,摸摸脑袋说:“这身儿太随意了吧?形象不太好吧?”眼前的陈凯歌与耳闻中和屏幕上的陈凯歌相去甚远。采访的几个小时里,我看到的是一个爱较真儿、有点孩子气、幽默的陈凯歌。操着一口地道京片子的陈凯歌是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1969年,16岁的陈凯歌打起背包去了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当了知青。在云南偏僻的山村里,陈凯歌当了3年知青,由于会打篮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直到1976年,像那个时代众多的返城知青一样陈凯歌回到了北京,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当了工人。1978年,当了两年工人的陈凯歌参加了“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的招生考试。提起陈凯歌的导演身份,人们总是要提到他的父亲,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陈怀皑先生,好多人都认为陈凯歌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出身导演世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许多人却不知道,1964年,陈怀皑先生因“文革”开始被下放到山西农村,遭到红卫兵多次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因为这种种经历,陈怀皑先生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既辛苦又危险的事,极力反对陈凯歌上电影学院学导演。父亲的反对意见在陈凯歌一番话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我初中一年级的学历,一直在农村砍树、操枪,后来当兵,哪儿有功夫把初、高中的数理化学习一遍,我能做上北大、清华的梦吗?只有电影学院不考数理化,让我们这样的青年能有一个机会,也登上所谓大学校园的殿堂,咱还能不知足?咱还不对电影学院一辈子感恩戴德?我问我父亲,‘若我不拍电影的话,你能一辈子养活我?’说到底,我们还要找一个生计。”1982年毕业的陈凯歌,一年后就拍了处女作《黄土地》,出手不凡的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关注。有人说陈凯歌的鼎盛时期是那部凄美的史诗之作《霸王别姬》,这部作品使得陈凯歌成为有着世界声誉和影响力的导演。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回顾20多年的导演生涯时,把青年时期在西双版纳的插队时光称为自己“灵感的源泉”——“那里有绝美的自然风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两者可谓交相辉映”。也正是那3年时光,让他对生活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文革”的产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有10年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陈凯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个时代决定了我们的一生。”这一切造成了他们这代导演在前10年、15年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耿耿于怀的电影表述,《霸王别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说:“陈凯歌有经常把诗歌和哲学放在脑子里思考再思考的习惯、天性和优点,这也是《霸王别姬》思想丰厚、容量大的缘由。”有人说陈凯歌总是在自己电影中注入近乎强势的人文色彩和思辨精神,更有甚者说,其实“他根本没搞懂电影是怎么回事,电影根本承载不了他想赋予的那么多沉重”。陈凯歌根本不管人们在争论些什么,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拍完了自己导演生涯里的第10部电影——《无极》。人们在关注《无极》能否成为陈凯歌的又一经典之作时,陈凯歌却说:“就电影来说,我觉得没有哪一部戏真正地能留给后代。很多人到了巴黎都会排队去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们真的能与大师交融在一起吗?他们欣赏的只不过是那点名气而已。说到底,拍电影还是你自己的事情。中国的电影现在还是处在一个求存的状态,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我要拍的就是《无极》这样的一种能活着的片子。”陈凯歌说:“在拍摄中碰到很多不可能发生但是的确发生的事情,我曾经面对香格里拉忧郁的美丽作出决定,在这里搭建一个耗资数百万元的海棠金舍,最后却因为质量问题不得不改在内蒙古拍摄。如果说有一个职业跟拍电影相似,那就是赌博。”陈凯歌说如果可以“再作选择,不会再做电影了”。“我拍到第10部电影了,尽管世界在变,但环境对我的影响有限,我现在是尽享天伦”,看着自己已经8岁的长子,陈凯歌不禁感叹时间过得飞快,自己已到了知天命的时候,他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散漫一点”,因为“渐生懒惰之心”,但依旧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考虑市场有什么错吗?易立竞:《无极》请日本,韩国,香港演员参与演出是考虑市场的结果吗?现在似乎很时兴这样安排演员的陈容?陈凯歌:从这个结构上来看,大家一定会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要考虑市场,但是我觉得考虑市场有什么错吗?我想应该是没什么错的一件事儿。(没错。)是吧?(笑)如果你要是告诉我说考虑市场没错,那我就放心了。因为我们做得比较慢,其实这么安排演员阵容是做得最早的,如果要是说别人也这么做,那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跟风来的。易立竞:是跟你们的风吗?陈凯歌:你这么说我也不反对。因为我自己就觉得在欧美国家,各国演员的流动性是很大的,这种国际性的合作、多国性的合作是特别正常的一件事儿,但是在亚洲呢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语言的障碍,所以这么做的不多。因为我觉得从文化上来讲,特别是中日韩这三国还是有比较近似的地方吧,因为总的来讲,它还是一个儒家文化圈里头的事儿,所以我觉得恐怕是语言障碍是一个最主要的东西。但是我在最初的时候我就想,本身这个电影就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说这个事儿发生在什么时候,所以我觉得不一定只用中国演员,用日韩的演员是没问题的。出于商业考虑我觉得更没问题了。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吧,好像大家都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就是说好像电影不应该跟商业有什么关系似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就好像我多次说过,做房地产的人想要盈利好像是一特正常的事儿,一到电影说要盈利的话好像就不对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对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是有我自己的看法的,这个看法就是说,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本土市场做大做强的话,中国电影就可能灭亡了,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看一看,上个世纪一些重要的电影大国他们现在还有电影吗?日本电影还有影响吗?俄罗斯电影还有影响吗?这些曾经都是在整个国际影坛上面有影响的一些重要的电影国家,现在都没了。基本上就是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随着美国第一主义的盛行,消失了。我自己就觉得这是一个不能想象的事儿,如果中国人真的只看其他国家电影的话,那是一个万不该发生的事儿。
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电影到今天的发展我是有自己看法的,这个看法就是,我们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本土市场做大做强的话,中国电影可能就灭亡了。 ——陈凯歌在中国电影最危险的时候,在电影导演都去拍电视剧的时候,我从电视剧进入电影,开始把观众拉回到电影院,对电影有兴趣,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小刚中国在经济上那么开放的一个国家,文化上还有种自卑心理,不相信中国电影是靠艺术、靠对人的观察去征服电影节的,而以为是靠人家的阴谋,说人家非要给中国电影一个奖,鼓励你们赶紧多拍中国落后的事情。 ——贾樟柯事实可以被隐藏,人却终究无可伪饰。导演们的性情正在易立竞的询问中无声闪现。 ——李海鹏
《中国导演访谈录》:南方人物周刊倾情奉献!当欧美大片围剿世界的时候,中国导演在干什么?要票房还是要奖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中国电影,路在何方?著名媒体人李海鹏作序推荐!他们台前身影的绚丽多姿,他们幕后人生的冷暖悲欢。访谈的艺术,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混合着逗引与温情、心机与真诚,自有戏剧性可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