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评论(第四卷)
2010-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林嘉 编
375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社会立法继续得到了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经对《社会保险法(草案)》第二次审议后,于2008年12月28日全文公布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截至2009年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收到各地人民群众意见70 501件,显示出民众对社会保险立法之关切。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亦于2009年7月24日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亦引起了社会的重大反响。我国的社会立法继2007年劳动立法年之后,将于2010年迎来社会保险立法年。因此,本期在继续关注劳动法学的同时,专门开辟社会保险法学专栏,以推动学术界对社会保险法基础理论和社会保险法具体制度的深入研究。本卷《社会法评论》共分为“劳动法学”、“社会保险法学”、“域外法研究”等三个栏目,共收录了十八篇文章。
[劳动法学] 寻找被认可的劳动法——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美国白领雇员豁免规则沿革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派遣”与“外包”转换的轨迹——日本制造业直面“2009年问题” 试析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法律规制 论非典型劳动关系 劳资关系的温州模式:演化、危机与对策 从美国民权法反性别就业歧视看中国《劳动合同法》制定后之反性别就业歧视[社会保险法学] 论社会保险立法的本位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理论分析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适用的界域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机制研究 工伤保险制度强制性问题研究 农民工工伤认定问题分析[域外法学] 社会国原则和基本权利教义学 欧洲的产业民主:扩大的欧盟中公司决策雇员参与的规则与实践 人口发展与社会福利国的未来 管制与放松管制——德国劳动法在全球化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变革 德国劳动法制之最新发展趋势:2000-2007
插图:5.实务中的态度。这里又列实务中的态度,主要是想了解《劳动合同法》时代,各方对劳动合同案例的态度。华为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在华为事件中,华为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开始平稳推进大规模人员调整,10月底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轩然大波,迫于舆论压力,全国总工会、劳动部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的有关部门相继介入该事件,11月初华为公司表示集体辞职事件结束,12月初全国人大法工委及全国总工会的负责人相继表示“工龄归零”、劝说辞退、逆向派遣、大量裁员等均属违法行为。①应当说,关于华为所为,沿着企业、民间、学术界、官方呈现出了认可、容忍到否定的态度趋变,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分布,当是我国《劳动合同法》是非评议的一个鲜活载体。(二)评的功能和缺陷1.如何评价《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是非评价已成百家争鸣之势,似乎学习《劳动合同法》须有一个门派归属问题,然而如何评价《劳动合同法》却不只是一个是非标准的问题,而是评价《劳动合同法》的哪一个侧面的问题或者评价的角度问题。例如,所谓“善意的恶法”实际上是两个视角的评价,善意是就立法宗旨而言的,恶法是法的实施效果而言的,如此偏正结构的评价,实际上是以法的实施效果来定位的。②另外,评价《劳动合同法》的动因也呈复杂之势,有的属于非理性抵触,部分用人单位之评价当是;有的属于学术志趣(理想),学术之论大有此种;有的属于普法匡正,这在学术界之范文亦不少;有的属于商业开发,借势《劳动合同法》之培训者属之,而异化的培训更属之;官方的解答,当属于态度重述,然而官方以鸣应鸣,没有通过司法判决给予回应,虽说旨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分析起来,之于法律的尊严多少有些可惜。应当说,目前对《劳动合同法》的非议,多属于观点或者意见,一般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约略总结一下,从宏观来说是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负面预期,从微观来说是其对具体企业经营的负面预期。然而,如何评估经济变化是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影响,如何评估具体企业经营问题是受到《劳动合同法》的影响,不仅很难确定,而且断不能凭“预期”来论断。
《社会法评论(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