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历史与心理分析

米歇尔·德·塞尔托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米歇尔·德·塞尔托  

页数:

186  

译者:

邵炜  

Tag标签:

无  

前言

米歇尔·德·塞尔托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穿越不同的知识领域,这种跨越是独一无二、浑然天成的。本书收录的所有章节具体反映了他的跨学科研究:塞尔托并不自寻烦恼,他无意于费力寻求一张特别通行证或是卫道者的允许;他既不教条,也不夸耀,然而他步伐坚定,毫不踟蹰,并全心地展示了一条最佳的探索之路。在他对自己的思考客体所投入的关注中,有一股力量和令人感染的激情;因此塞尔托别无选择,他更不迟疑拖延。少年时的塞尔托喜欢击剑,喜欢在家乡萨瓦尔的山上奔跑,这两种运动多少影响了他思考办事的方式。也许体力和脑力的锻炼最终能够合二为一,二者必备的素质凝聚成一种他人无法效仿的智识“风格”。塞尔托刚刚辞世的时候,马克.奥热(MarcAuge)对他做出了中肯的描述,赞扬了他“没有惧怕、不知疲倦和毫不倨傲的才智”。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学问气象。米歇尔·德·塞尔托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史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的实质。他认为史学是一种操作,是一种处于虚构和心理分析之间的学科,是“科学社会可能产生的神话”。谈到心理分析、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塞尔托认为,在心理分析学科建立之初,历史和文学故事曾经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对象;小说是心理分析的文学形式;而文学和历史的共性就是所谓“可信性”。本书的最后收录了塞尔托对福柯和拉康的论述,探讨前者的环视理论和后者的话语伦理等问题,进一步证实史学和心理分析学科对待文本和“他者”的态度。

作者简介

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于1925年5月出生在法国的尚贝里城(Chambery),1986年1月9日在巴黎死于癌症。他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在哲学、历史以及神学方面接受过严格的教育。作为耶稣会士、历史学家,他深入研究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时代的神秘学文本,但他同样关注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所采用的方法。塞尔托生前留下了一批标新立异的著作,其主题千变万化,但始终贯穿着统一的思考,因而保持着某种一致。他著有《历史编纂》、《多元文化素养:大众文化研究与文化制度话语》等名篇。

书籍目录

序 前无古人的道路  跨学科  选材和组材  邂逅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和精神史  关于本书的出版 第一章 历史,科学和虚构  “虚构”  学科的传奇性  历史的科学性:信息学  科幻——时间处所 第二章 心理分析和历史  两种时间策略  弗洛伊德和历史  传统  国家层次的偏离  偏离和前景 第三章 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和文学  历史假定  从“科学性”到“小说”  历史的悲剧和修辞  反个人主义的传记  情感风格  诗歌和/或机构  相信写作 第四章 米歇尔·福柯的笑  智识的实践  权力的实践 第五章 言语的黑太阳:米歇尔·福柯  黑太阳  从评论到“结构分析”  理性的间断性  连续性的歧义:“考古”  外在的思考  开诚布公的问题 第六章 微观技术和环视论述:张冠李戴  微观手段的性质和分析  制造环视虚构的微观技术 第七章 历史和结构  历史的意外:17世纪宗教差异  历史“过去”的结构  历史“现在”的结构  历史及其可能的条件(从编年到“解构”) 第八章 历史的缺席者  总结,差别研究  是一种差异性吗?  他者的痕迹 第九章 腐朽机构:Luder(贱人)  心理分析和神秘学之间  命名——贵与贱  从酷刑到招供  他者之存在  败类承担的传统 第十章 拉康:话语伦理  悲喜剧  “领先的艺术家”  谎言及其真实性  弗洛伊德的回归  基督教考古  伦理形式的理论  一种话语政治??索引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主题选择和方法运用上,论文是否会公开专业的内部压力呢?对这一切,我们无须多言。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这些决定要素既无关乎纯粹的科学要求,也无关乎个人的意识形态,它们不可避免地发自现行的历史现实。历史论述虽然自称再现历史,却对其决定要素缄默不语。当然,在一个社会或团体中,历史再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断修复着过去和现在之间破裂的伤口,它超越时间的分离和暴力,产生出某种“意义”;它创造了一个具备共同价值的参照舞台,保证群体的团结和象征的可交流性。简而言之,用米什莱的话说,历史是活人“安抚死人”的工作,它将散落的众生集中在一个似真的空间,这本身就是再现。历史论述是联系的言论,它去除了竞争、劳作、时间和死亡造成的脱节。但是,这一社会任务恰恰掩盖了实现历史再现的一大特性,它避免了“分离”在象征界里的回返。因此,历史文章并不澄清自己的操作机制,而代之以对某段过去的再现。历史给出的是似真的现实(过去),而不是自身的生产操作(现在):前者替代了后者。2.从学术作品到媒体:广义历史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学术言论和我们日常讲述的琐碎故事差不多,它所属的机构用“故事”组织着当今的社会交流和生活。一是专业书籍和文章,二是报纸和电视报道,两者同属于历史范畴,其中包含无以计数的表述,对各种事件加以叙述和诠释;它们的区别并没有超越历史范畴。“专业”历史学家当然狂热地否定这种有伤大雅的雷同。但否定是徒劳的。史学仅仅是历史范畴里一个特别的种类,它并不比其他相近的种类更具“技术”含量,它不过是兼具其他“技术”要素罢了。史学同样揭示了一个多产的文类:陈述,即对事件的解释。

后记

米歇尔·德·塞尔托于1925年5月出生于法国的尚贝里城,1986年去世于巴黎。作为耶稣会士,塞尔托最初投身宗教史的研究(特别是16-17世纪神秘学,其研究成果如《神秘寓言》,1982);后来因为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他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历史与心理分析的关系,思考宗教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关于塞尔托一生的治学之路及其著作,本书的序言里有详尽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塞尔托是一位兴趣十分广泛的学者。虽然身为神职人员,他本人却积极参与过1968年5月的法国学运。他还研究过当代社会财产所有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实质。在塞尔托看来,所有者赋予财产一定的文化含义,他们制定财产的获取和使用规则,并将这些强加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行为类似于“偷猎”,形成了一种规则下的反抗。以此可以类推读者和文本的关系,虽然文本由作者的意图所规定,但对文本的解读归根结底是读者积极选择的结果。


编辑推荐

《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与心理分析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学问气象。米歇尔·德·塞尔托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史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的实质。他认为史学是一种操作,是一种处于虚构和心理分析之间的学科,是“科学社会可能产生的神话”。谈到心理分析、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塞尔托认为,在心理分析学科建立之初,历史和文学故事曾经就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对象;小说是心理分析的文学形式;而文学和历史的共性就是所谓“可信性”。《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的最后收录了塞尔托对福柯和拉康的论述,探讨前者的环视理论和后者的话语伦理等问题,进一步证实史学和心理分析学科对待文本和“他者”的态度。


其理论对于历史学科的贡献可能较为国内所忽视,但值得推荐。


确实是名著,思想就是深邃。


拿来做参考书目,呵呵,应该不错,还没看呢嘿嘿


如何将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当中一直是令人苦恼的问题,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指南,值得一读。


帮别人买的,同学说很好、··以后还会常来的


这个书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有点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