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传播学概论

孙庚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孙庚  

页数:

166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正式进入我国。在这3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传播学的认识随着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媒介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今天,传播学已列入国家一级学科,传播学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综观传播学教材的出版领域,各种版本的传播学教材多达上百种。在数量庞大的教材中,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教学的教材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教材主要是对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介绍,而面向高职高专学生所写的传播学教材少之又少。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抓住机遇出版了这样一本定位准确的教材。在本书中,笔者引用大量的案例,在对案例的导人中,引申出传播学的理论、方法,在阐述学术观点、学科脉络体系时,力求让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本书共分十三章,可以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本书在执笔写作的过程中,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第一,把传播学定位为一个交叉学科,强调与现代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接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这些研究领域中。因此,笔者把以往的教材中没有提及的一些资料、数据收录在了本书中。作为教材,本书尽可能涵盖那些被传播学研究奉为经典的理论和模式。  第二,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努力把多年来传播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系化,编写出符合传播学初学者认知规律的教材。教材的案例选择力求新颖、有趣,理论阐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身边的传播学现象中理解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第三,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对传播学的知识点进行说明,旨在用这些形象的图表简化复杂的理论和模式,易于学习者吸收和消化。 传播学研究领域纷繁复杂,虽然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落笔时斟酌再三,但仍然会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十三章,可以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类传播概述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历史第二章 传播学的诞生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 第二节 传播学的源流及发展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传播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传播的类型 第三节 传播过程模式第四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地调查法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 第三节 控制实验法 第四节 个案研究法第五章 传播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信息 第二节 符号与意义第六章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特征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七章 组织传播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的重要学派第八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认识大众传播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九章 受众 第一节 认识受众 第二节 受众研究经典理论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几种重要的媒介控制理论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三节 传播中的“把关人”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媒介 第一节 媒介的主要传播特征 第二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超强效果论阶段和有限效果论阶段 第二节 适度效果论阶段 第三节 回归强大效果论阶段 第四节 其他效果研究第十三章 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技能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广播使用有声语言,适合一切听力正常的人,超越了识字水平、读解能力的制约,具有广泛的听众群。原始的人类传播信息用有声语言,发明文字虽然使人类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得以储存,扩大了人类知识的积累能力,但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外。广播直接被听众接受,对于有相当多文盲的国家,广播成为最重要、最实用的媒介。在广播媒介发展的基础上,人类进一步发展电视图像传播技术,19世纪30年代,电视图像扫描技术被发明和应用。其后,经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又逐步完善了电视摄像及接收技术,为图像清晰的现代电子扫描电视创造了技术条件。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开始正式播送节目。电视利用画面和音响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真实的影像,记录下的内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类正在形成“眼见为实”的历史观。无线电通信是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的,其传输方式可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两种。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来克服高大建筑物或高山等的障碍,远距离传输需要较多的环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的时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急速扩张,它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的起源,除了成熟的技术条件外,还有着浓厚的政治背景。美国和苏联的政治与军事竞争,直接催生了互联网的研发。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是美国陆军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导弹弹道计算。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政界一片恐慌,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国防安全因此受到威胁。于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怀特·艾森豪威尔成立了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ARPA的主要任务是向总统和国防部长提供快速信息服务。  1958年,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SA)成立后,.ARPA开始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基础研究”,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正是在这时进入了ARPA,它的直接成果便是阿帕网的出现,阿帕网便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  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人的有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国全国性互联网真正建立起来后,90年代初,欧洲科学家提出了万维网(WWW)的设想。这意味着网络中不再只有枯燥的数字和文本,而是将加入图片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而网络的使用也将变得十分简单,网络中的信息可以实现相互的连接。万维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有可能真正走出技术高手的圈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传播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本来打算买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不过这本也不错,东西都讲解的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