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
2011-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宝德 著,黄健敏 主编
248
无
建筑大师汉宝德,醉心于古文物、古建筑,举凡美的事物,他绝对会用优美的散文、精致的摄影图片,为历史作见证。
本书为汉宝德旅游亚洲时因景生情的感怀,足迹踏遍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寻幽探胜,更寻找失落的文化源头。他谈北京,不写宫殿苑囿,却写圆明园的几块残石;去了江南,不写苏州园林之盛,却写少人知道的无锡寄畅园;东京访古,他不去著名的金阁寺、清水寺,却去了京都的平等院凤凰堂。
吴哥窟的艺术建筑、丽江的扎染趣味、弥漫儒学气息的东京孔庙、庆州浑然朴素的景色……亚洲诸多圣地,在汉宝德笔下,让人恍如亲临实境,经历一场知性与感性的洗礼。
汉宝德,知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1934年生,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大学校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光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重要建筑作品包括垦丁青年活动中心、台南艺术大学、联合报系南园渡假休闲中心等。著有《为建筑看相》、《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汉宝德欧洲建筑散步》、《真与美的游戏》等。
自序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游寄畅园
圆圈方块看土楼
大足石窟行
丽江、大理行
神秘的花山石窟
徽州民居
韩国庆州行
吴哥三窟
东京访古
有凤来仪
印度建筑文化之触思
圆明园的几块残石 大陆开放后,自1992年始,我到过北京多次,名胜古迹、宫殿市街大多都浏览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因为以我教授建筑史的背景,那些著名的景点,早通过书上图文资料反复研究过,已相当熟悉了。去参访,是亲身验证,并没有惊艳的感觉。只有一个地方使我念念不忘,而且多年来一直放在心上想进一步了解的,是圆明园西洋楼的一堆残迹。 在残迹的前面,我一面拍照,一面在想,英法联军打进圆明园,焚烧中国式的亭台楼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是,他们来到西洋楼,看到这样精致的西洋建筑,怎么忍心把它们破坏掉呢?而且石造的建筑是不容易被火烧掉的,他们是怎样蓄意把这样一大片楼房彻底毁掉的呢? 我对这些自称为文明国家的外国人的行径实在无法理解。可见战争是会使人性泯灭的。后来我查阅资料,知道他们当时可能只是放了火。圆明园规模很大,其主要的殿阁非常华丽,英国人烧园也花了不少心思,可能根本没把小小的西洋楼区放在眼里。世人今天对于西洋楼的了解,是通过外国人所雕制的铜版画。若干年前我曾在一位收藏家处看到一套,他是自国际拍卖会上买回来的。当时他曾问我可否做一次展览,我觉得台湾的民众对圆明园已陌生了,对西洋楼的铜版画不会有什么兴趣,如果能做出立体模型,也许还可以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不过后来就不了了之了。过了些日子,拍卖会上出现了圆明园西洋楼上的动物铜雕,为台湾的大收藏家所买,当时我觉得太贵了,因为中国工匠做的西洋式写实雕刻,虽为郎世宁所督造,但并不地道。这些动物头是海晏堂前水池上陈列的十二生肖。 由于圆明园的规模非常大,民国之后,就成为公私各方面取材的矿场。可想而知,建筑物的木材与砖瓦用光了,可是基础、台阶等石材仍然可观。石材的刻工以西洋楼最精彩,好在上面的花样有外国味,中国人不习惯,所以没有被拆得精光。所以连偷带抢,不停地运了几十年,把整个圆明园都翻过来了,偷到一无所有,却还有西洋楼的几块石头剩了下来。而经过民国到今天,大部分的圆明园已经变成农田了,这几块石头竟然成为圆明园仅剩的纪念物,岂不令人废然而叹! 我所看到的,是大陆改革开放后重新整理过的西洋楼遗址。唯一立在地面上的,是南北主轴线上的主建筑远瀛观的几根柱子,与它前面的大水法正面的牌楼,及其对面的石屏风。 ……
无
汉宝德老师的书都很不错
这本几乎是汉老的游记,图多字大,看了一个下午基本就看完了,没有写得很深入,但是因为汉老本身的学术造诣,他对一个建筑游记式的描述已经有很高的含金量了,对于亚洲建筑入门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读了这本书,跟随者书的内容去浏览亚洲建筑,欣赏建筑的艺术,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些建筑的知识和美丽,足不出户,同样可以在那么多的建筑中散步,这可谓在书中行万里路!
在闲暇中新赏和了解一下亚洲建筑不错。
不错的书 跟随大师的脚步看中国建筑
类是于建筑师到此一游的感官说明,简单,排版也不好,比王受之的同类书差很多。
文化的思考,大家的风范,见识了台湾学者的素质!
汉老师的书,的确写的都很好,但是最近几本内容都偏少了
文字优美,图片丰富,装帧和印刷效果都不错~~常以小的关注点切入大的问题,且叙述夹杂很多作者的感性感受,使得知识性很强又通俗易懂。
这个作者的书 已读过 几本 比较 喜欢
文风很轻松,看起来不费力气,很有趣
兼具专业性艺术性文学性,不错,质量也很好。
不错,介绍民宅风格的
哎彼岸书店看到的,回来上网买实体书。感觉不错,就是不小心手一抖,买了2本。。。
好书~!要静下心来慢慢看~
台湾学者写的建筑散文,更关注常人不大注意的建筑细节。而且看景看物都带有“旁观者”的角度,读起来有种特别的味道。在探幽寻微之余,还能领略下作者随时触发的感想。比如他写刚进丽江古城:汽车进到现代的丽江城,一点儿也不见出色。与大部分的大陆城市一样,一味地喜好新奇高大,杂凑出些不顺眼的现代市景,很难相信这里会有什么古城。原来大陆在这方面学得聪明些了,他们已经知道古城不能动,要动就动在城外面。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市景的观念,虽然没有动到古城,但难看的新建筑物,却已经靠得太近,影响古城景观了。已破坏的建筑无法复原,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正在面对无从知晓的未来。正如作者所说,这也许就是所谓国家进步的宿命吧。片言只语,值得深思。
游记的东西,内容已经有些浮华了,不像是汉宝德先生的作品了。
呵呵,这本是送给朋友的,他点名要的。所以没有仔细读,只是翻了一遍。貌似是更向是建筑方面的散记,作者感发式的书写也比较多。我觉得应该适应于建筑初学者和感兴趣的人~
虽然没有原来那边中国建筑讲座经典,但是毕竟是台湾学人笔法,可以拥有
不过个人觉得内容比较少,字太大
文章的关注点不一样 但是也蛮有特点的 看看可以拓展视野
不如汉宝德的其他书那么有内容都是一些很浅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