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陆贵山论集

陆贵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陆贵山  

页数:

1066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陆贵山论集(文艺理论卷)》和《陆贵山论集(马列文论卷)》2本。《陆贵山论集(文艺理论卷·马列文论卷)(套装共2册)》是论文集,内容分上下两卷。上卷是马列文论研究,对马列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对推进马列文论研究和马列文论教学具有参考价值;下卷为文艺理论、文艺思潮和文艺批评研究,对一些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有新的开掘和拓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跟踪式的研究,立足于当代文艺实践,对文艺批评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科学分析。
  作者运用宏观、辩证、综合、创新的学术思路,从广度和深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文学应当以审美的方式,努力表现人文精神、历史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对马列文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思潮的深层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陆贵山论集(马列文论卷)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与发展
  在斗争与实践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重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本
  拓展文艺美学的研究空间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对恩格斯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再理解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理优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巴黎手稿》与人的异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伦理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悲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的典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新人形象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拓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建设与发展
  在斗争与实践中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
  重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本
  拓展文艺美学的研究空间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对恩格斯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的再理解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观点和学理优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巴黎手稿》与人的异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伦理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悲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的典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新人形象
陆贵山论集(文艺理论卷)
 文艺理论篇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文艺理论研究
  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研究
  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
  试论文学的系统本质
  综合思维与文艺学宏观研究
  开放的循环圈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体?多样?主导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
  文学与先进文化
  提振文学的文化精神
  生态文艺学的基本问题
  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性
  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
  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
  文艺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
  思维方式变革与文艺理论创新
  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
  现当代西方文论的本土化问题
  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魅力与局限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再认识
  重构文学的政治维度
  理性与文学
  对非理性主义文艺创作的理性审视
  努力提升文学的思想品格
  论文艺的主观性
  对文艺主客体作用的宏观分析
  新时期文艺创作主体意识的强化
  论艺术风格
  论创作题材
  论艺术概括
  论艺术界限
  论性格塑造
 文艺批评篇
  优化文艺评论与繁荣文艺创作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
  承接和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文学批评的张力与合力
  文艺学方法论的层次结构
  文学呼唤着崇高
  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
  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价值取向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述评
  高举和谐文化的旗帜
  文艺思潮篇
 后记

章节摘录

(3)个体性和群体性的关系问题。文艺的个性和风格无疑是重要的。个性和风格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富于个性的创造性劳动是产生作品的价值和功能的前提。然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作家不可能不表达大众和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总是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用群体性取代个体性”和“用个体性取代群体性”都是不妥当的。(4)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僵化的教条主义主张,本质先于和高于一切现象,现象只是本质的外化、演绎和感性显现,实际上认为“本质即现象”。现象学对打破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本质论是有价值的,但现象学抱着怀疑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态度笼统地对一切本质理论,包括正确的本质理论,都企图通过所谓“现象还原”,否定理论概括和逻辑抽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现象包含着本质,简化和上升为“现象即本质”。认为“现象即本质”和“本质即现象”的观点同样都是不符合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的。(5)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的关系问题。文艺好比地球一样,通过自转实现公转,自转一旦脱离公转的轨道,必然会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因此,理应把对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和对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假使地球不自转,非但无法实现公转,而且使地球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世上没有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没有光线色彩,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倘若地球脱离公转的轨道独立自转,它必将成为一个随意飘荡的自由落体,人随着地球一起作为星空中的尘埃永远消失在无垠的宇宙中。新时期以来,一些理论家们比较强调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这对引起人们重视文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是有益的。但也有学者通过对文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的不适度的夸大,冷漠、冲淡和疏离了文艺对社会、人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趣的是,正当当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大力建构和宣扬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时,西方的学术潮流通过文化研究的转向,投入历史,又重新返回到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语言转向”深入到文艺的“内部规律”,极而反之,“文化转向”和随之而来的“历史转向”又重返文艺的“外部规律”。这个转向和那个转向,把青年学者转得晕头转向。实质上,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都是完整地、有机结合地、既唯物又辩证地存在于文艺中。应当对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和外部规律研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彻底坚持和发展两者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克服两者的往返回流、不断易位的钟摆现象,防止两者的非此即彼、有你没我的偏废现象。


编辑推荐

《陆贵山论集(文艺理论卷·马列文论卷)(套装共2册)》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陆贵山论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