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老与老庄

王葆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葆玹  

页数:

35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王葆玹所著的本书是关于唐以前的道家的研究专著。全书的主旨,是将早期道家分为“黄老”与“老庄”两系,以为两系都是包容某种政治学、宗教学与哲学的思想体系。本书中选用考辨与思想分析的方法,对这两系的学派、人物、事件;著作及学说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创见。例如,作者从“儒道同源”,的见解出发,将马王堆帛书《黄帝书》所属的文化地域考证为战国田齐,将《老》、《庄》两书的文化地域分别考证为春秋陈国与战国宋地。书中着重探讨了黄老学派关于“太恒”、“道法”、“无”、“刑名”等等的学说,研究了《老》、《庄》思想中一道德仁义’、“清浊”、“生死”、“至大”、“至小”等概念与命题。书中关于竹林七贤的论述尤有新义,如论证竹林名士寓居山阳乃是依托于汉献帝禅位之后的山阳公国,说明东晋曾有“火不热”的说法流行,这一说法与竹林玄学关系密切,乃是玄学本体论的重要形态。这些意见均为前人所来发。

作者简介

王葆玹,北京人,1978年始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研究,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1998年始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一度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所研究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即儒家经学、魏晋玄学及早期道家学说。撰有学术专著数部,主要有《正始玄学》、《玄学通论》、《今古文经学新论》及《老庄学新探》。曾撰数十篇学术论文,考辨并申论思想史及文化史上的各种问题,并曾参与考辨新出土的简帛资料料。主要论文有:《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从周鲁同时而亡的事件看今古文经学分流之起因》、《汉魏经学中的仁孝与忠孝之辨》、《郭象庄注的改编及其与向注的混合》等。

书籍目录

引论
 一、黄老之学与法家思想之异同
 二、论儒道同源
 三、黄老与老庄的分立
 四、儒道两家的分立与再度融合
 五、战国道家与《周易》的关联
 六、齐道家的“黄老易”系统
 七、“庄老易”与“易老庄”
 八、道家著作的经学形式
 九、南北道家贵阴贵阳说之歧异
 十、庄学之“火不热论”与玄学本体论
第一章 《黄帝四经》与黄老之学
 一、《黄老四经》的书名和成书时代
 二、《黄帝四经》与田齐的关系
 三、黄老之学一一田齐官方之学说
 四、稷下儒家与黄老之学
 五、稷下墨家与黄老之学
 六、稷下名家与黄老之学
 七、稷下法家与黄老之学
 八、稷下阴阳家及其与黄老的联系
 九、道法与刑名之学
 十、竹书《恒先》中的宇宙论
第二章 黄老学派的宗教思想与西汉国家宗教
 一、汉初国家宗教之奉祀太
 二、泰峙与太
 三、西汉国家宗教的变革
 四、西汉黄老学派之尊崇太
 五、黄老之学与道教的关联
第三章 《老子》之初传
 一、出于春秋陈国的《老子》
 二、老子与陈氏代齐的关系
 三、《老子》用楚语之说驳议
 四、与庄氏家族关系密切的范蠡和陶朱公
 五、《范蠡》佚文之研究及其与庄学研究的关系
 六、关尹其人其书及其与庄老学派的关系
第四章 《老子》郭店竹书本之出土和老子思想的再解释
 一、战国中晚期的楚郢文化
 二、郭店竹书《老子》的三种写本
 三、《老子》郭店甲丙两本的差别及其与马王堆本的关系
 四、马王堆帛书本所代表的《老子》传本系统
 五、从郭店竹书本看老子关于道德仁义的概念体系
 六、从郭店甲本看老子关于“复归”的学说及其圆道观
 七、从郭店甲本看老学中的清浊问题
第五章 庄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与国属
 一、庄子故里及其国属
 二、宋国的两次悲剧和庄周姓族的兴衰
 三、关于庄周年辈晚于惠施的证明
 四、《齐物论》——唯一现存的庄周作品
 五、宋国之亡——《庄子》成书时间的上限
 六、庄周言论的时间下限
 七、考“十二世有齐国”
 八、《庄子》编撰时间的下限
第六章 从一新角度看《庄子》内外杂篇及其序例的问题
 一、《天下篇》——战国晚期庄子学派的作品
 二、关于《天下篇》为《庄子》后序的证明
 三、寓言、重言和卮言——庄书的体裁
 四、内外杂篇体例之由来
 五、《庄子》内七篇标题之由来
第七章 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
 一、关于“至大”和“至小”的争论及其意义
 二、对宇宙发生论的否定
 三、对宇宙构成论的超越
 四、不可知论在自然观上的体现
 五、“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六、对死后世界的向往——庄子的贵阴乐死之说
第八章 汉魏老庄之学
 一、《淮南子》的老庄之学
 二、严遵关于“老庄易”的解说
 三、《黄帝四经》之佚失及其意义
 四、魏初政治与老庄复兴的契机
 五、古文经学之兴起及其对老庄复兴的刺激作用
 六、以谈论老庄为主、著述为辅的新型治学方式
 七、“易老庄”的系统及其思想倾向
 八、夏侯玄对老庄复兴的推动作用
 九、何晏的生平事迹及其“易老庄”之学
 十、王弼的《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例》
 十一、以老庄解《易》的典范
第九章 竹林庄学
 一、“竹林七贤”的名称问题
 二、竹林名士寓居山阳的意义
 三、竹林名士共有的性格特征及其出身
 四、曹魏政局以及竹林名士集团的同步演变
 五、嵇康及其著作
 六、阮籍著作
 七、向秀著作
 八、山涛和王戎
 九、现存郭象庄注中掺人的向秀注文及其与郭注的比较
 余论 玄学与重玄学及三教合一
 一、孙登之重玄学及其与郭象的关系
 二、郭象与成玄英重玄学的关系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黄帝四经》与黄老之学战国时期,统治齐国的陈氏家族做了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即在齐都临淄稷下之地设置了一个高等学府,史称稷下学。这在当时的列国几乎绝无仅有,于是列国的学者纷纷到齐国去,使稷下成为当时一切重要学派汇集的地方。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曾将战国诸子归纳为儒、墨、名、法、阴阳、道德六家,这六家恰好也是稷下学中的主要学派。其中“道德家”一名可能是出自西汉人的杜撰,其在战国时的名称应当是“黄老”或黄老学派。在稷下六家当中,这一学派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受到其余五家的尊重。而这一学派也确有很多的优点,以至竟得以渗透到五家的学说当中,促进了五家学说的完善和进步。这一学派颇有宽容精神,对五家之间争鸣的正常进行,或多或少有一些维护的作用。大概正是由于这样的作用,才使稷下学丰富多彩,成为战国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正是由于黄老学派的思想主张宽容,它才能成为西汉初期的官方学说,并在汉初学术文化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不过应承认,关于黄老之学的史料很少,有几个疑点需要在这里略作说明。其一,先秦文献提到过老子、庄子等,却未提到过黄老学派。下面几节将详论黄老学派的历史,上溯于战国之初,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史记》关于“黄老”的记载向上追溯。如此论证当是可行的,盖《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称为述而不作,“整齐百家杂语”,采录广博。考察《史记》的列传部分,可以确信太史公曾详读《管子》、《申子》、《慎子》、《田子》、《接子》、《蜎子》、《邹奭子》、《虞氏春秋》、《长卢子》等书。这些书今已不存,太史公却能得见,则《史记》屡言黄老,确有所本,不会是杜撰。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黄老与老庄》编辑推荐:中国古代的哲学,多与心性的修养有关。儒家的心性修养,多以伦常为限。老庄一系则兼重生理修养与心理修养,用古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先后天并举,身心兼顾。道教的内丹术派系众多,法门繁杂,其思想旨趣无不依附于《老子》。《当代中国人文大系:黄老与老庄》中选用考辨与思想分析的方法,对这两系的学派、人物、事件;著作及学说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创见。书中着重探讨了黄老学派关于“太恒”、“道法”、“无”、“刑名”等等的学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黄老与老庄 PDF格式下载



王先生的书,好发惊人之论。此书仍然保留着他的风格。


看过作者的其它书,真是奇人奇书,非常好!


作者旧著的增订本。好书。


深受启发的一本书,很棒


王葆玹先生的道家研究值得参考。


这本书最大的帮助就是:可以让读者明白原始道家哲学发展的早期路径!也可以让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学术区别!


对黄老之学的源流考察得很到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