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人时代

[美]克莱•舍基(Clay Shirk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克莱•舍基(Clay Shirky)  

页数:

257  

字数:

240000  

译者:

胡泳,沈满琳  

Tag标签:

无  

前言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伊凡娜丢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这件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事情闹大了。类似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其实讲的就是未来的组织方式。在克莱•舍基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运动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无组织的组织”)的区别。这其实也是软件与湿件的区别。湿件(wetware)这个词,由鲁迪•卢克(Rudy Rucker)1988年在《湿件》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术语。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类型。“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如书籍、光盘、录音录像带等)的知识;“湿件”也称“技能”(skills)或“只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convictions)等。我们可以把湿件理解为是处于生命状态的东西,它与可以保存于无生命代码状态的软件不同,与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硬件更是不同。所以说,微软在软件的维度中存在,而开源运动在湿件的维度中存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的方式组织的。所以,未来是湿的。湿是很具体的,但是说未来是湿的,就显得很抽象了。说未来社会是湿的,当然不是指南极融化,海平面上升,把人类都弄湿了。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用启蒙运动的术语,这叫祛魅。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我们把烘干的社会关系,或者把社会关系的干(犹如晒成的干),称为组织。每个生命体,一旦脱离了组织,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未来在本质上是湿乎乎的。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组合。就像克莱• 舍基在本书中描述的Digg、MySpace、维基等各种情况一样,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这是人人时代,这是组织的日常生活化,或用克莱•舍基的话说,叫“大规模的业余化”。人人与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个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传统时代的组织,是基于长期契约而存在的。这种缔约方式所要节省的交易费用,在人人时代湿乎乎的润滑关系中,是零摩擦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它所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浪费。人人要靠社会化软件联结。按克莱• 舍基的说法,社会化软件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Social software, software that supports group communications),它包括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开放源代码等聚集人气的地方,不如说,它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博客、Digg、MySpace、维基、搜索引擎……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它们只是技术,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在云计算中,人与人之间恢复了部落社会才有的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中国人把社会关系上的湿,叫做仁,说的就是一小群人聚一堆儿,在人情、意义、具体现象中体验人生。西方工业理性在带来伟大进步的同时,正越来越多地把它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它制服了人性中的洪水,却又带来了人性的沙漠。物极必反,所以,未来需要用湿来中和一下:让未来多一点绿色,让未来多一分潮湿。当今的互联网提供了这种契机。感谢胡泳、沈满琳译出这本书,这对于我们理解人人时代和湿乎乎的未来社会,同时认识和把握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十分有帮助的。

内容概要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美国海军最推崇的咨询顾问,“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为你直指商业模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彻底改变你看待未来的角度和视野!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ClayShirky),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最为推崇的咨询顾问。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指引网络科技未来的前瞻性文章。

书籍目录

初版推荐序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译者序 未来是湿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媒介批评者 胡泳
第1章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部丢失的手机,一个捡到别人手机不
还的举动,造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网络大搜索运动,甚至惊动了《纽约时报》、CNN
和纽约警察局。多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博客、论坛……拥有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群体行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们能做的远不止找回一部丢失的手机。
第2章 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 美人鱼游行”“ 伦敦爆炸案”“ 印度洋海啸”“ 泰国军事政变”……Flickr
网站上由用户分享的照片永远比传统机构和媒体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支付,没有管理成本,Flickr
网站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台。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机构性群体已经对传统组织形成了重大挑战。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体
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
自媒体” 的时代。
第4章“先出版,再过滤”, 崭新的游戏规则
在未来,到底是每个人都能出名15 分钟?还是每个人都会变成15
个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样,在阿猫阿狗都能写博客、拍视频的网络时代,名人还是会诞生,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诸如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维基百科的运营可不是招呼邻里的牌桌,其庞大的规模堪比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赌场。为什么不采用商业模式,维基百科还能成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管理分工,维基百科也不会被胡言乱语充斥?为什么没有报酬,人们仍愿意为维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会化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第6章 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1992 年,《波士顿环球报》爆出天主教牧师波特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丑闻,最终主教劳把波特从一个教区调到另一个教区便草草收场。2002
年,类似的丑闻再次由《波士顿环球报》引爆,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媒体,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罪犯盖根被绳之以法,试图包庇的主教迫于公众压力也引咎辞职。正是社会化工具消除了集体行动的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改变世界。
第7章 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
快闪族、恐怖分子、闪电战、愤怒旅客和学生的维权行动、中东的激进分子……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更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面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钱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复杂,而社会资本不断衰减的时代,怎样才能让参与变得简单?怎样让想法相同的人们拥有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合作的能力?网络化的组织所具备的韧性,一定是好事情吗?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小世界网络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让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先稠密,后疏松的联结模式。而社会化工具的创新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吗?
第10章 开源运动,没有代价的失败
几名开发人员,一些偶然的贡献者,为什么这些人捣腾出来的Linux 系统能成功到抢下微软帝国的半壁江山?因为Linux
以微软做不到的方式降低了发现并吸收好想法的门槛。它没有员工,不进行投资,甚至不牵涉决策。它对于失败出奇地宽容。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它实际上免费收获了失败。
第11章 承诺、工具与协议的成功融合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承诺解决的是“ 为什么” 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
怎样做” 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请注意,从排名最靠前的几位提交者到大多数参与者之间照片数量的急剧下降,也请注意由于少数几位摄影者不成比例的提交量,3/4的摄影者所提交照片数量低于平均值。这个模式在社会化媒体中非常普遍:在一个有超出24个成员的邮件组里,最活跃的作者通常比排在第二位的作者活跃得多,而他比平均状态的作者则活跃得多得多。他们之间最长的交谈要比第二长的交谈长很多,而较平均长度的交谈则长得更多。博客作者、维基百科的内容提交者、摄影者、在邮件列表上交谈的人,以及其他许多大型系统里的社会参与,都呈现相似的模式特征。这里出现了两个大的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虽然是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它们这种不均衡都呈现出同一形态。Flickr网站上照片标记(或“标签”)的引用次数,与维基百科上每条目读者数及每用户提交文章数,其数据分布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将社会情境下的一组事物(可以是用户、照片、标签)按它们出现的频率排序,会呈现幂律分布的常态。你可以按一组Flickr用户提交照片的数量将他们排序,也可以对一组照片按每张的观众数排序,还可以按每个标签被应用的照片数量对它们进行排序。所有这些图形都会大致呈现幂律分布的形态。 第二个意外是。这种不均衡对大型社会系统有驱动作用而不会损害它。维基百科的用户中,提交过内容的不足总数的2%,却足以为数百万用户创造深远的价值。对于这些提交者,维基百科也从来没有用过什么办法让他们的工作更平均一些。如果考虑过减少这些不平等的话,推动维基百科发展的自发劳动分工就不可能了。相反,绝大多数大型社会实验都推动了对某种不平等现象的利用,而不是限制。尽管“生态系统”一词已经被过度使用(通常是为了让简单的情况显得更复杂),但它在这里却很适用,因为大型社会系统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平均”用户行为的简单聚合,所谓“平均”用户从来都不存在。 幂律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等级越高则越不均衡。其数学原理很简单:幂律描述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其第n个位置的秩(rank)是第1个位置的秩的1/n。

媒体关注与评论

舍基提醒读者认清新的现实,并展望未来……这本书分析了许多真实世界中的实例,对于想要了解现今最新传播模式的人可以提供一些最佳的基本信息。——《商业周刊》从博客到维基百科到facebook到twitter,每一波新的数字传播工具都对商业模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重大变革。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探讨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彼此并且合作无间的各个方面。——《华尔街日报》舍基以学者的眼光观察自我组织,也对互联网中占极大比重的商业行为有不少正面展示。——《西雅图时报》你可以将本书看做数字时代中极富洞察力的有趣观察报告。作者擅于将艰涩的社会学概念转化成简单易懂的文字,这让读者对网络世界的无穷可能性大开眼界。——《波士顿环球报》舍基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密切关联进行了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演绎。科学及社会学在他的笔下显得一点也不艰涩难懂。——《纽约观察报》


编辑推荐

《人人时代》为全球思想家正在读的20本书之一,“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最经典作品《未来是湿的》再版升级。在《人人时代》中,克莱•舍基作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人人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21世纪最有价值的未来学读本,获选《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第一人胡泳领衔翻译,《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作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重磅推荐!

名人推荐

我们身处的这个网络时代,关系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博诞生、团购网站、facebook成为新的瞩目焦点……一切的一切,正在向我们昭示,“自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在传统产业经济时代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组织型态,正变得越来越不敷重用,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关系模式。答案的寻找过程中,不妨阅读一下克莱•舍基的代表之作《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看看社会关系型态如何从“硬框架”变成“软组织”,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湿关系链”,或许能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我也把这种启示作为寄语送给《腾云》创刊号。——马化腾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一个群体中的普通主意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是创意无限的洞见。舍基在《人人时代》中提出的“分享”,实际上就是在增加新主意、新思路的来源,打破了旧有已经板结和僵死的内部结构。这本书对急于获得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创新力的中国网络公司尤其重要。——谢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知名IT评论人在这本极具可读性的书里,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和洞见,它们将彻底变革你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由社会性媒体主导的新纪元。极力推荐。——克里斯•安德森 《连线》杂志副总编、畅销书《长尾理论》作者克莱•舍基将一个又一个故事联系起来,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商业、社会、生活已经——并且将继续——被网络世界这一社会性工具所改变。——雷•奥兹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首席架构师克莱•舍基是互联网革命中最伟大的思考者。但本书绝对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方面的书,它引人入胜地将我们指向整个社会的未来。任何对人类群体的力量和影响感兴趣的人,都一定要读这本书。——史蒂夫•约翰逊 《连线》杂志的撰稿人兼编辑、《坏事变好事》作者一直以来,克莱•舍基都是我最欣赏的关于互联网的思考者。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思维缜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不成熟的理论和创意具体化,变成华丽的、耀人的卓越洞见,引发我的思考。——考瑞•多克特罗 《福布斯》2007年互联网名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人时代 PDF格式下载



不知道是出版社生财有道,还是上一个版本翻译得太差?原著、原译者、原出版社,两年之后再重新出一趟,题目也改了,让人一位是克莱舍基又写了新书呢,价格却上去一大截。上当了!传统出版近来悲情如是,以为自己开启了民智却面临淘汰,命运不公,其实像这样折腾就真的命该如此!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有深度的,但中文翻译却是错字连篇,有些翻译语句甚至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整体感觉,本书译者的翻译能力较差,将一部佳作翻译得如此生硬而混乱,使读者在进行通篇阅览时难度陡增。


印刷精美,纸质还好,与描述一致。值得拥有


开拓市场经营人士的视界,发掘更多的市场运作手段


网络时代值得看,内容不错


很好,看完整个书感觉很不错


书到的很快,而且质量也很好,对互联网方面和社会网络方面的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讲解,值得期待。


很心的一本书喜欢里面的案例观点~~~赞一个


自从有了券,老公想买的书终于得到了


再版的这个翻译错误都纠正了,不错


还不错,老师推介的。语言挺浅显的


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还没看呢


哈哈哈 好好好 好书


人人时代


《未来是湿的》再版升级


感觉没大家推荐的那么好


网络营销人员看的书


  组织这种东西,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你比如说下海这件事,放三十年前,那个时代人的,一定认为敢于脱离铁饭碗的人,一定是疯掉了。而九十年代,下海成为一种时尚,到处听到有人说要停薪留职。但“下岗”这个事,十多年过去了,在很多人看来,仍然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怎么看这两者的不同呢?这本书里也许有一些不一样的答案。什么样的人适合呆在组织里面,么样的人适合离开组织自谋生路呢。关键在于你怎么现解我们在这个社会的位置。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在这里,金字塔结构的组织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扁平化。理解这些人的,会在这里面混得风声水起,而不解的人,即便是被某个组织踢出来了,也会把脑袋削尖,钻进另一个组织。


  很多朋友都在问《人人时代》和《未来是湿的》的区别在哪里?虽然这是《未来是湿的》的修订版,但是做的工作依然不少。恢复了一些曾经避而不谈的话题,今天的读者应该已经准备好了去接受。曾经是引领互联时代潮流,如今是慢下脚步反思。
  
  书名回归本源——人人时代
  原书名为Here comes everybody,最初译做 “人人时代”,而“未来是湿的”则是对舍基提出的“大规模业余化”进行了引申。舍基说“人人都是自媒体”,正如舍基当年的预言,如今已经步入了他所说的“人人时代”。互联网给从前的乌合之众带来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这种改变穿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鸿沟。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湛庐一直引领互联网趋势的出版方向,本书作为“未来十年互联网发展趋势”之湛庐七剑中的第一剑,之后一切互联网研究都以舍基定义的“人人时代”为基础。所以,我们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回归本源,而这个书名也恰逢其时。
  
  修订术语,之前删除内容全部重现
  《未来是湿的》早在2009年5月就出版了,几乎与原书同步上市。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日益兴起,随着国内对互联网研究的逐渐深入,有些术语,如当时译作了“社会性媒体”的Social media,如今已有了较为确定的译法——“社会化媒体”。诸如此类。在这一版中,我们对之前比较生僻的译法进行了修改。
  关于内容,上一版中删除了一些敏感的案例,本次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增订。比如第7章白俄“快闪族”在政治运动中的意义和影响。已经相对完整地展现了舍基原著中的精彩内容。
  
  梳理内容,凸显精华
  在这次编加的过程中,为了全面展现舍基思想的前瞻性,我们重新提炼润色了各级标题。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凝练之后的标题、新增的章背文字,以及文中特别标注的黑体字就能迅速捕捉全书的精彩观点。通读全书的过程让人越发佩服舍基思想的前瞻性。“新的社会性工具不断地被发明出来,无论它们多么小,只要提升公共意识或群体协调,就一定会被用于政治手段,因为群体行动的自由,天然就是政治性的。”这正是微博的力量,也是Twitter为什么在大陆无法存活的根本原因。Twitter方兴未艾之时舍基就预见它脆弱的政治适应性,而如今的发展再次印证了他当时的预言,不愧为大师。重读经典,想必大家会感触颇深。
  
  优化版式,关注阅读体验
  这次重新做了封面和版式。封面依托于舍基原书的设计,但把原书的砖红色替换为很正的“专色红”。这种明亮的大红暗示着互联网也是一场革命。版式则与舍基的新作《认知盈余》一致,观点延续,风格统一。这样的行距和字距能够提供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本各种人推荐,荣获《商业周刊》最佳商业书籍的书,拿到的时候兴趣盎然,目录也很吸引人,本来想好好阅读。但是读来读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很不顺,各种别扭,像一本理论书籍,简直有些枯燥,读了1/3实在读不下去了,先搁置吧,有时间再回头重新翻阅一下。


    拒绝标题党有两个意思:首先我不是很能认同译本的中文名《未来是湿的》,虽然经过作者解释,把这种人际间黏稠的彼此疏密联系的状态定义做“湿”也还说得过去——但原作Here comes everybody实在是很精妙,使得译名相形见拙;其次,在这篇书评的名字上我决定摒弃各种上天入地的空洞辞藻——因为这真是一本很实在很严肃的书,我觉得用副标题“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来概括,就很到位了。
  
    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虽然因此有些章节过于理论),我猜测这是一个团队集体劳动的成果——一方面体现“维基百科”式的共享和协同生产精神,另一方面又有克莱·舍基不容置疑的过滤、整合集体信息的权威地位。书中有很多理论是共通的,涉及经济学(比如组织成本、幂律分布)、社会学(比如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心理学(比如集体无意识)以及生物学(人类原始兽性之类)。。。如果我是一个极客,应该勤奋努力地查出所有词条然后一一抄背然后触类旁通然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大家”——但是,这有点背离初衷不是么?——科技的进步并不是要让你把所有知识和讯息装进脑子里,它只是让你在需要咨询的时候知道,你能在哪儿找到它,或者哪位“大牛”能给你解疑。
  
    从分享,到协同生产,再到集体行动——这是一种趋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形态——因为现今的形态是,少数的大牛以及乌泱泱的底层建筑。我认为,所谓的全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变“全才”——这不可能,也没效益——而是你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必须要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地盘上是大牛(即使是弹丸之地)。然后,建立在“分享、协同和集体”对基础上——全世界大牛手拉手,这才是一个美好的明天啊。
    
    


已拿到本书,是周末参与@湛庐文化 #爆发大师中国行#论坛现在场买的,一直喜欢湛庐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