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学史纲要

褚斌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褚斌杰  

页数:

35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史纲要1:先秦、秦汉文学(修订本)》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共四册,本册为先秦、秦汉文学部分。1983年初版,1986年再版。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中所加注释大致包括这样的内容:对教材内容作某些补充和申说,对教材的论点提供某些原始资料,对涉及的某些古书和重要参考书加以介绍,对学术界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以及其他某些需要补充的知识。

书籍目录

先秦文学 概说 第一章 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劳动诗歌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第二节 上古劳动诗歌 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 第三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第二节 《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古老的民族史诗 第四节 政治讽刺诗 第五节 祭祀诗和宴饮诗 第六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散文的开端和商周之际的散文 第一节 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 《尚书》刊号 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散文的勃兴 第一节 散文勃兴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历史散文 第三节 诸子散文 第四节 先秦寓言文学第六章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七章 杰出的辞赋家宋玉 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 秦文学 第二章 汉赋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四章 汉代乐府诗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后记 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朱熹说“颂”诗本身也是一种“乐歌”,是供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比《毛诗》进了一步。清代学者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颂”的本义,说“颂”字即“容”字,也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的意思。因此,“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这一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近人王国维在《说周颂》一文中说: “颂”之所以异于“风”、“雅”者,虽不可得而知,今就其著者言之,则“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也。……接着他举出了三个证明,主要是“颂诗”一般篇章较短、多数不押韵、不重叠,因此他认为“颂”之所以划为一类,也是因为音乐特点有不同的缘故。“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诗经》风、雅、颂合起来共三百零五篇诗,后人称《诗三百篇》,实即取其约数。但另外,《诗经.小雅》中尚有六篇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虽有篇目,但无歌词,后人称为“笙诗”,可能是属于所谓“过门曲”之类。总之,现在《诗经》的篇目是三百一十一篇,实存诗三百零五篇。 至于《诗经》中各篇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都已不可考。这是因为那些民歌多属民间集体创作,最初在人民中口耳相传。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倡和唱出,在流传中又不断有所加工、修改,根本无所谓是哪个人的作品。至于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除少数在诗中偶尔留下名字外,大多数也无作者可考。汉代《毛诗小序》解释各篇诗歌时,往往把诗都说成是某王、某妃、某公以及其他历史人物所作,如说《关雎》、《葛覃》、《卷耳》是周文王的后妃作的,《七月》、《鸱鹗》、《东山》是周公旦作的,等等(据《毛诗序》署有作者名的作品计三十五篇),实际上多是不可靠的。只有个别篇作品,因有特殊记载,又参之诗歌内容是可以确认的,如《鄘风.载驰》是许穆夫人所作,是应该肯定的。 《诗经》中各篇作品的年代,也难以具体指明,根据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和作品风格等,现在也只能划一个大致的轮廓。一般地说,“周颂”时代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雅》的大部分诗也是西周初的诗,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和“国风”的少量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的时代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如司马迁《史记·宋世家》记载: 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这是说春秋时代宋国大夫正考父,因见宋襄公用仁义来修身治国,想做诸侯国的盟主,很为赞同,于是追述宋人先祖的功德,说明当初殷人所以强盛的道理,作了《商颂》。但后世以至近代,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商颂》应是商代晚期之作。关于《商颂》年代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故除《商颂》暂不论外,《诗经》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 二、《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的地域说,有的出于王都,有的出于各诸侯国所领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有贵族的创作,有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在一起而编纂成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诗三百篇本身和先秦古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至汉代的历史学家则提出关于周代时有“采诗”制度的说法。 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述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是说,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集居的人群将散到田间去劳作,这时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敲着木铎(以木为舌的铃)在路上巡游,把民间传唱的歌谣采集起来,然后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师(乐官之长),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另外,同书《艺文志》中还记述说,古代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目的是出于“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①。这些虽然出于汉代人的记述,可能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在古代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由官府来主持采诗工作,靠任何私人的力量来完成这样一部时代绵长、地域广阔的诗集采集工作,恐怕是不可能的。 至于当时统治者采诗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化力气广收这些民间诗歌,据设想,除了要考察人民的动向,了解施政的得失,以利于他们的统治以外,大约还有搜集乐章的需要。我们知道,周王朝是很重视所谓“礼乐”的(“制礼作乐”,是为了巩固等级制度、宣扬王朝声威以及贵族们耳目享乐的需要),按照当时制度,举凡在一切祭祀、朝会、征伐、狩猎、宴庆等场合,都要举行一定的礼仪,在举行各类仪式、礼节的时候,就要配合演奏乐章。所以当时朝廷上,专门设有乐官“太师”等,乐官的职务就是专门负责编制和教演各种乐曲,供上述各个场合使用。可以想见,当时乐官们在编制乐章时,除了自己创制以外,一定还要利用或参考许多民间唱词和乐调,这样收集流传的一些民间乐歌作品,也会是他们经常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当然,这是指《诗经》中的那些流传于各地的民谣俗曲说的。至于《诗经》中的那些颂诗和贵族文人所作的政治讽谏诗,当是另有来源,即通过所谓 “献诗”的渠道,而汇聚到当时朝廷中来的。 根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王朝是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的。所谓“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盲艺人)献曲,史(史官)献书……。”我们从《诗经》中的一些作品看,“献诗”的事也是确实存在的。如《大雅·民劳》:“王(指周厉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小雅·节南山》:“家父(周幽王时大夫)作诵,以究王汹。”以及《大雅·嵩高》:“吉甫(即尹吉甫,周宣王时大臣)作诵,其诗孔硕”等等,说明公卿列士献讽谏诗或歌颂诗的事是存在的。此外,还有些诗是下层贵族文人或小官吏所写,这一类诗多属个人抒愤之作,即不是奉命作的,也不是为了进献而写的,它们所以能汇集到太师手里,大约和歌谣差不多,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至于那些专门用于祭神祭祖的《颂》诗,当是巫(掌管祭祀的迷信职业者)、史等有关职官奉命制作的。 那么,当时通过几种渠道,汇聚起来的作品一定很多,而现在我们所见的这部只有三百零五篇的诗集,是经过谁的汰选、整理成书的呢?古代最流行的说法是孔子曾经“删诗”,是《诗经》的整理者和编订者。最早说起这件事情的是汉代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这部《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文学),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需要编写的,1983年曾作为试用教材出版。在教学过程中,我曾接触到不少电大学员,也曾收到不少热情洋溢的来信,他们的求知好学、刻苦奋进的精神令我深为感动。电大在教与学方面都有它的特点,我深感从事此项工作的不易。就以“中国古代文学”课来说,如何编写出适合广播电视教学特点的教材,就很无把握。幸而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各地广大学员,特别是电大辅导教师们的关心和鼓励,他们肯定了这本书的优点,同时也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不少意见建议提得既热情又具体,这无疑给我很大鼓舞,也增加了我的信心。本书即将再版,我就自己的能力与时间所及,尽可能做了一些修订。 这次再版修订,除改正了一些文字上的错讹外,有些部分还做了增补、改写;同时还以注释的形式,增加了若干解说和资料。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答疑和扩大知识面。在我前一段教学中,发现许多学员好学深思,围绕教材提出一些问题,但电大是远距离教学,求答不易。另外还有些学员,对古代文学很有兴趣,并有志于进一步钻研以至深造,但也苦于无线索。因而我想试着用注释的方式,适当解决和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书中所加注释大致包括这样的内容:对教材内容作某些补充和申说,对教材的论点提供某些原始资料,对涉及的某些古书和重要参考书加以介绍,对学术界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以及其他某些我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总的说来,是为了适当扩大知识视野和便于自学。另外,据了解,这本教材除电大学员在使用外,还有许多进修教师和自学者也在参考阅读,因此也想带给他们一些方便。我的主观意图如此,但能否对大家有所帮助,或还需做什么改进,是要靠读者多提出意见的。 本书的编写,曾参考了国内的文学史教材和有关的研究论著,凡有所资取吸收,有的已随文注,但或未能——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至于书中我个人的一些学术见解,肯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切望读者和专家多所指正。 褚斌杰 1986.3.10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学史纲要 PDF格式下载



如果颜色深浅可以一致的话就完美了


很喜欢。书嘛,本来就应该是无价的。


对于平常学习,考研复习或者从事专门的研究,纲要性的书目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值得考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