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意识的限度

恩斯特.波佩尔(Ernst Poppel)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恩斯特.波佩尔(Ernst Poppel)  

页数:

168  

字数:

130000  

译者:

韩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恩斯特.波佩尔(Ernst Poppel),哲学博士、教授,于1940年生于波莫瑞(今属波兰)的施韦森城。他曾在弗莱堡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随后在联邦德国海军服役两年。1962年至1968年,他先后在因斯布鲁克、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心理学和动物学,并于1968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获得感觉生理学教授资格,1976年,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理学院获心理学教授资格。1976年被慕尼黑大学聘为医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他任新成立的医学心理系主任。现任德国16个大研究中心之一的尤利希核研究中心董事会主要成员。此外,他还兼任联邦科研部“神经生物/神经信息学、人工智能”研究委员会和德国科学研究协会成员。 波佩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大脑信息处理与思维过程的时间结构、大脑受损后的功能恢复、剩余视觉功能的神经心理学分析、深度麻醉状态下的心理测试、心理作用的日周期等。 他在科学出版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著述甚丰,其中1982年出版的《快乐与痛苦——人类经验和行为的基础》一书很受读者欢迎。中国《科技日报》曾专门介绍了波佩尔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各章内容简介第一章 内省的限度第二章 同时性框限第三章 何时一个事件成其为事件?第四章 最短反应时间与同时性地平线第五章 抉择的时间结构第六章 脑内需要一只钟吗?第七章 意识的时间限度——“现在”第八章 “现在”——通向主动知觉的门户第九章 诗歌的时间结构第十章 持续的时间——论厌倦的产生第十一章 记忆——过去与未来的前提条件第十二章 意识的昼夜节律第十三章 无边无际的梦意识第十四章 脑——精神活动的狭小场所第十五章 快乐与痛苦——缺失的情感界限第十六章 现实……对我们先入之见的印证第十七章 意识有赖于语言吗?第十八章 论谈话中思想的逐步形成第十九章 潜意识——意识的灰区第二十章 从外星人的角度看人类意识的限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意识的限度 PDF格式下载



  波佩尔这本书其实讲的是纯粹的生理学
  
  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被彻底颠覆的前兆
  
  宗教----哲学---心理学---全科医学---生命科学
  
  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
  
  
  
  它为科学战胜宗教做了铺垫
  它为人类从根本上铲除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心理学必看书目之首!


  《意识的限度》
  
  德,恩斯特•波佩尔 Ernst Pöppel
  
  ·内容概要
  
  1. 内省是有限度的。有很多我们想当然却与事实不符的现象,例如阅读的方式(阅读时眼睛的运动方式)。
  2. 客观的神经机制给人观察世界设下框架。例如什么叫同时?对听觉事件“同时”的框架为2~5毫秒左右。对视觉事件约为20毫秒,触觉为6毫秒。此所谓观察的限度的表现之一。
  3. 脑工作的限度的表现之一为“顺序阈值”,即我们对事件的认可的最低限度约30~40毫秒。
  4. 反应的限度,即最短反应时间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反应等,共约0.1秒(听),0.14秒(视)。由此,视觉信息总是落后与听觉信息,考虑到音速、光速可知,视觉、听觉的“同时性地平线”位于大约10米之处。脑显然具有将视听之间的错位复原的高强本领。
  5. 抉择的限度。也许表明了时间流逝的形式限制。即由于脑内振荡器的存在,时间在被感知中的,应是以量子化的形式流逝的。
  6. 脑内存在之“钟”,也就是此振荡器。
  7. 意识的时间限度,即关于“现在”,通过双重透视和透视变换可知,意识中每次只能出现一个意识内容,其持续时间约为超过3秒,这个就是“现在”的时限。
  8. 人的知觉过程不单纯是被动感受过程,而且是主动干预过程,因此一方面加速了理解过程,一方面也难免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偏见。例如未画边的四边形以“高亮”的方式出现。
  9. 自然说话的话语单元一般不超过3秒钟,此现象也反映在诗歌和音乐之中。人脑的功能特点规定了基本形式框架。
  10. 厌倦即是时间进入意识后的感觉。时间的长度常有很大的主观性。
  11. 记忆是指一种神经机构,其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为将来的决定提供参考信息,记忆之所以进化而来乃是由于这是一个既非完全可预知又非完全不可预知的世界。记忆是脑的某些特定部位的功能,它有赖于脑结构完好。
  12. 机体许多功能有昼夜节律变化,它们由生物钟决定。
  13. 梦有可能是脑功能进行适应性运转的需要(出生前)的残余。合理性和现实性只用通过感觉经验才成为可能。
  14. 脑功能可以看作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神经程序的表现。每种功能都与一定的脑部位相联系。
  15. 情感这种评估功能同样在脑内有着特定的定位。综合这两章,作者认为由于脑的大小有限,因此人的心理功能、意识内容和情感都是有限的,此所谓其限度。
  16.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如朝向、运动方向、速度、颜色等,这些被拆散的类别再重新整合成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关于现实的创造物。这再次说明了意识的限度和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性。
  17. 以盲视等表明存在着“无意识的意识”,即某些属于意识功能范围的东西也会处于意识之外。作者出于实践的需要建议:只有那些能够表达交流的心理事件才应该被视为“有意识的”。
  18. 有利于思想形成的一些条件,如散步、谈话、写作等。
  19. 关于潜意识的分类及其对意识影响方式的探讨。
  
  ·精彩摘录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原则上你无法证明一种现象是不存在的。
  
   思想的形成和创造性产生的可能条件:
   1. 要有个人“安全感”。
   2. 要进行“思想交流”。例如谈话、问答等。
   3. 要“活动”。如谈话、散步、写作和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等。在这三种条件下,存在着最大的可能性来整理旧的、并且产生新的意识内容。
  
  ·简评
  
   一本介绍了认知科学进展的科普读物,信息量很大却并不枯燥,写得很有意思。由于是前沿科学所以很多东西也不是定论,但依然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原文发于:http://www.junchenwu.com/2006/12/reading_notes_of_gerenzen_des_bewubtseins_2.html
  
  《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他的研究涉及到从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视知觉到时间知觉的广泛范围,并且在实验基础上开创了“时间的认知理论”。
  
  (五)记忆、生物钟
  
  记忆是一种神经机构,其根据过去的经验为将来的决定提供参考信息。记忆之所以能够进化而来,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可预知的。只有在既非完全可预知的又非完全不可预知的世界里,才会有记忆这个东西。
  
  由热动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系统中的熵(或无序)不断的增加,导致任何一个新的情况都不会与过去的任何情况相类似,从而使记忆力无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记忆力的进化,也不会有时间经验。
  
  人类的觉醒-睡眠周期稍长于 24 小时,如果没有基础环境的提示,从感觉上看,人的一天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比如 25.2 小时,就像一只走慢了的表。而且这个周期在一定时间内都是稳定的。
  
  (六)梦意识
  
  我们每天晚上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占20%)处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矛盾相、梦相,成年人约每 90 分钟重复一次),所有人都是如此。在这种状态时被吵醒,他会说自己从梦中惊醒。一个说自己不做梦的人,只不过是记不住他做的梦而已。
  
  通过现代研究否定了梦只持续几秒钟的说法。梦具有补偿性质,它们告诉我们生活中被忽视的方面,以恢复我们的平衡。一个人如果不做梦,那么有可能是他压抑了自己的梦,或者说一切都很好。
  
  做梦期间快速的眼球运动是梦相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梦相也被称为“快眼动(REM)睡眠”。有一种说法认为,眼球运动与梦的内容有关,比如做梦的时候朝上看,眼球也向上,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
  
  通过超声波检查妊娠妇女可以发现,胎儿也有梦相,而且比成年人的次数多的多。作者认为这是脑在投入使用前(出生前)的试运行,使脑处于一种犹如正在处理信息的状态,所有的神经通路都要一一检测。在这些测试中,所缺少的仅仅是感觉信息,尤其是视觉信息。其他的感觉在母体内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所以婴儿刚出生,一个功能完备的脑就已经能够获取和处理信息,尤其是来自眼睛的信息(胎儿也有快眼动)。
  
  作者的理论是:梦是没有作用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出生前程序的一点残余而已。从进化的角度不存在任何理由去消除出生后睡眠的梦相,所以梦相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胎儿也有快速眼动 会梦到什么没见过的东西吗?这样不是可以反驳唯物?~


那也就是说 进化 实际是做减法的过程了? 因为没有理由存在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