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无奈的结局

郝平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出版时间:

2002年1月1日  

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月1日)  

作者:

郝平  

页数:

464  

字数:

39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司徒雷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出生在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在中国传教的美国牧师。他曾子继父业,做过牧师。他也是辛亥革命后,在现场亲耳聆听孙中山先生发表愿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的讲演的唯一一位西方记者。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主要创办人,并长期担任燕大的最高行政领导。在燕大,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请了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教授,从而使燕大成为当时可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齐名的中国名校。 抗战时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燕大师生逃离日占区,奔赴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提供过种种掩护与方便,并因此被日寇关进监狱达三年之久。 1946年7月,已70高龄的司徒雷登被马歇尔选中,出任美国驻国民党政府的最后一任大使,因而被深深地卷入了当时的中国政治,成为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既与蒋介石私交甚笃,又做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他执行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支持国民党政权,燕大的学生为此打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标语。在“调停”失败后,司徒雷登站在蒋介石一边,支持国民党打内战,但当蒋介石下台,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广州,要求各国使馆一同南迁时,他却坚持留在南京,以务实的态度积极与中国共产党代表联络,并希望美国政府及时承认共产党中国这一现实。当时,他已做好了到北京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谈的准备,但他的建议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批准,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中国。途经冲绳岛时,他发表声明主张美国应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因此被美国国务院下了“禁言令”。   回国不到四个月,心力交瘁的司徒雷登便患了严重的脑血栓,从此在病榻上度过了最后十三个春秋。1955年8月,79岁的司徒雷登留下了遗嘱,希望死后能与他早逝的妻子合葬,把骨灰埋进燕园,与他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燕京大学朝夕相伴。   司徒雷登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而在支持蒋介石政权一事上,他又是不光彩的。由此便产生了对他的两种评价。 为了能够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司徒雷登的一生,笔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与其有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考证,从而完成了这部《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希望能帮助读者对司徒雷登这样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作者简介

郝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近几年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孙中山革命与美国》。作者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兼任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中山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亚太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决定来华传教(1873-1908年) 一 传教士的家世背景及与中国的渊源 二 加入美国学生志愿传教运动 三 重回中国第二章 在辛亥革命的硝烟中徘徊(1908-1921年) 一 传教理念的转变 二 司徒雷登的宗教教育观 三 美联社的特邀记者 四 为美国对华政策进言第三章 出任北京大学样称(1919-1921年) 一 组建燕京大学的背景与经过 二 为燕大筹款与选址 三 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第四章 传统中的持不同政见者(1922-1936年) 一 弱大的宗教生活 二 非基督教运动对燕大的影响 三 美国对司徒雷登宗教思想的批判第五章 加入一流大学的行列(1927-1937年) 一 “中国化”和“国际化”问题的提出 二 燕大的院系与学科设置 三 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第六章 司徒雷登与燕大师生(1919-1941年) 一 支持燕大的学生运动 二 支持和协助燕大师生奔赴抗日根据地 三 燕大眼中的司徒雷登 第七章 涉足中国政坛(1920-1937年) 一 广泛结交政府权贵和各界要人 二 卷入中国政治 三 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第八章 从调停入到阶下囚(1937-1945年) 一 充法蒋介大石与侵华日军的调停人 二 为保护燕大与日伪政权周旋 三 日本宪兵队的阶下囚第九章 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5-1946年) 一 蒋介石的全面内虞与马歇尔使华 二 马歇尔看中的大使人选 三 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第十章 劳心伤神的外交官(1946-1947年) 一 参与国共谈判 二 马歇尔使命的终结与司徒雷登角色的转换 三 魏德迈使华与司徒雷登的尴尬第十一章 无法挽回的败局(1948-1949年) 一 敦促美国政府救蒋的最后努力 二 美国援华政策的转变 三 销纵即逝的中央与美高层接触第十二章 大使生涯的终结(1949-19632) 一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 二 最后的心愿附录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无奈的结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