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乐黛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乐黛云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为一本面向“广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的比较文学教材,该书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明通俗而内容丰富全面,几乎在比较文学发展至今的各个主要方面都有所介绍和说明,体现了“尽量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性及其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书共13章,前两章着重阐述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在当今文化转型时代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3、4章扼要回顾了学科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的崛起;接下来逐章介绍比较文学范畴内的主题学、影响研究、译介学、文类学、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分支,举例生动,行文活泼。书末另有附录一则,收入东北师范大学孟庆枢教授的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以反映“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现状”(见该书“后记”说明);阅读书目一篇,开列必读或选读书目共17本。  总体来说,该书较为圆满地实现了作者的撰写初衷,不失为比较文学入门级读者的理想选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第三节 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第四节 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第五节 比较文学在与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的关系中寻求文学的生长点第二章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第一节 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转型第二节 文化转型与文化多元第三节 比较文学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第四节 比较文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五节 比较文学有助于从他人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第六节 比较文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建构的重要途径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发端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当国的发展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发展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俄苏和期他国家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定义之争第四章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崛起第一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源头第二节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现第三节 钱钟书和他的《管锥篇》第四节 六七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在港台地区的发展第五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新起点第五章 差别·类同·流变第一节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第二节 素材—题材—题旨—主题第三节 题材、题旨和主题的比较研究第四节 主题和题材的流变第五节 意象、象征、原型的比较研究第六章 接受·影响·交流第一节 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传统的影响研究第三节 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第四节 接受与影响的多种模式第七章 诠释·理解·翻译第一节 诠释的多样性第二节 诠释循环与过度诠释第三节 互动认知与双向诠释第四节 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第八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类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第三节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第四节 中西文类比较研究第九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第一节 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第二节 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理由的探讨……第十章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一章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第十二章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第十三章 文学与艺术附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阅读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1963年,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艾田伯(Etiemble Rene)总结1958年教堂山和1962年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大会,发表了论战性的专著《比较不是理由》,这本书1966年以《比较文学中的危机)为题在美国出版。它全面总结了过去的论争,开拓了新的视野。他认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括对那些相互之间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的比较研究都会对当代文学作出贡献,例如关于毫无联系的诗的结构或小说结构的比较分析就会帮助我们发现诗歌或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特性。他举例说:“我讲授了一门再正统不过的课……所有我用来评述欧洲前浪漫主义的诞生的引语均出自中国诗歌,从生活在纪元之前的屈原到宋代。”能“用公元前和公元后12个世纪的中国诗歌来解释18世纪的前浪漫主义的所有题材”,就因为“那些形式存在着,类型存在着,不变因素存在着”。在他看来“历史的演进”和“美学的沉思”两者不但不对立,而且必须互相补充并结合起来。因此,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道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或者甚至于禅宗),20世纪美国电影对法国(或德国、或英国)文学的影响这类课题就和“能,,乐和悲剧(或“狂言”和闹剧)的比较诗学等课题同样重要。艾田伯的功绩在于沟通了影响研究和并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承认两者同等重要,并开始把两者研究结合起来。  艾田伯实际上接受了大部分韦勒克的意见。他提出了“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把各民族文学看作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相互依赖的整体,而比较文学正是促进人们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团结进步的事业。更值得重视的是他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质的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和前景,从而削弱了欧洲中心论。这些贡献使他和美国的韦勒克一起,用他们的主张明显地影响了六七十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的整个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向。  真正体现了,这十余年来争辩和讨论的成果的是韦勒克本人在1970年所写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尽量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性及其发展,并更能适合广大学生  和一般读者的理解程度。其中部分材料取自《比较文学原理》、《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特别  是“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诗歌、小说、戏剧”一章,采用了厦门大学应锦襄教授为《中西比较文  学教程》所写的部分章节,特此致谢。又本教程原计划尚有最后一章《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现状  》,正在苦于无从落笔之时。突然发现老友东北师范大学孟庆枢教授刚刚写成的大作《全球化  语境下的中国比较文学》,他不仅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而且还说出了许多因我想得不如他通透  而一时还说不出来的话。得他相许,附录在此,作为最后一章。   乐黛云  2003年7月20日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作为一本面向"广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的比较文学教材,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明通俗而内容丰富全面,几乎在比较文学发展至今的各个主要方面都有所介绍和说明,体现了“尽量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动态性及其发展”的指导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