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安七子研究

王鹏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0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鹏廷  

页数:

357  

Tag标签:

无  

前言

  鹏廷的论文即将出版,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自然感到十分欣慰。这不仅是他多年苦读精思的成果,也是他走上中国古典文学专业之途迄今学力取得稳步成长的证明。  鹏廷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他出身农村贫寒家庭,经济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有志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他恰恰在这一点上深陷困境。他读研究生前的学业是靠边工作边学习完成的,三年硕士生涯是靠亲友周济度过的。硕士毕业后他本可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以纾解家庭长期的经济窘况。但他却立志学业深造,自河南负笈来京,虽用给恤乏,而攻读不倦。鹏廷在学期间的表现,当时就令我想起颜回的风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他也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过程中,炼就了排除各种外部干扰专心学业的本领,同时又保持着待人接物方面的真诚谦虚品格,在同学中赢得尊敬。我不想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等的老话,我想说的是,青年时期艰难困苦的考验,对于鹏廷而言,无疑是一笔终身的财富,它终将“玉汝于成”。  这部论文,是关于建安文学的。应当说,论题很普通,并无新鲜奇异之处。当初酝酿论题之际,我也曾经考虑过: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领域,建安文学历来是重点,也可以说是热点之一。既有的研究论著相对较多,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也较深入,而本时期的重要作家如“三曹”、“七子”、蔡琰等,一些研究者都对他们作过细致的清理和爬梳,似乎不存在多少有待开拓的余地,所以我一开始怀疑他能否做好这个题目。我觉得,对于一名青年学子而言,这题目的难度太大,与其在研究热点中重复他人的已有结论,不如找一块“生荒地”垦殖一番效果比较明显。于是我与他作了具体交流讨论。他怀着强有力的进取精神,详细陈说自己选题的想法和构思,我则利用自己的经验向他发难,挑剔他的欠缺和漏洞。

内容概要

  《建安七子研究》旨在通过对建安七子创作成就和文学风格的论述,显示他们对建安文学的贡献,并提示他们在汉笋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故而《建安七子研究》始终以文学创作为中心,又不株守一隅、见树不见林;既力求将作家放在历史发展背景和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进行切实的考察,又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在作家论上,力求遵循“知人论世”的科学方法,结合作家生平勾画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从而揭示他们取得文学成就的动因;在作品论上,力求从作家的全部作品出发,考察具体的作品创作的具体环境,高度重视前人时贤的有关论述,比照考订,参同比异,并合理采用“以意逆志”的思想方法认真体悟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以期能对他们的作品有深入独到的领悟。  《建安七子研究》主干分上下两编。《建安七子研究》力求以事实说话,将“述”与“论”结合起来,“述”以证“论”、“论”以引“述”,以求切合实际、言之成理。

书籍目录

序导言上篇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第一节 社会政治的特点第二节 思想文化特点第二章 七子的家世与社会经历第一节 七子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第二节 七子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活动第三章 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第一节 七子的社会政治理想第二节 徐幹等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第三节 徐幹等的人生修养论第四节 阮瑀、应玚的文质论第五节 七子言行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第四章 七子作品考辨下编第五章 七子创作实绩略述第一节 七子的诗创作第二节 七子的赋创作第三节 七子的文创作第六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上):共同风格——兼与三曹文风比较第一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特色第二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特色第七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下):个人风格及其比较第一节 孔融:“气扬采飞”第二节 “公幹气胜,仲宣情胜”第三节 陈琳与应玚第四节 阮瑀与徐幹结语 从“汉音”到“魏响”: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附] 建安七子研究史略述第一节 开创期:魏晋第二节 总结期:南北朝及唐宋第三节 深化期:元明清第四节 转型期和全面展开期:近现代以来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建安七子中,年龄最长的孔融出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而最后去世的徐幹病逝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前后跨时66年。这几十年正是汉魏之际社会最黑暗、时事最纷乱、政治局势和思想意识领域变化最剧烈的年代。而七子的言行举动又无疑与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说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形成他们人生观念、政治态度乃至处世方式、言辞特色的重要基础。因此,考察一下七子生活的时代特点对于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人品、思想及其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政治特点  汉末社会,乱自上作。朝廷的黑暗腐朽使广大士人奋起抗争,结果士族受到沉重打击,士风遂由“婞直”走向“浮华”。而随着各地军阀纷纷崛起,重建社会秩序有了可能,士风也逐步转向“通侻”与昂扬。这样的社会政治特点与当时文人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联系。  一、乱而将治的政治背景  东汉的开业皇帝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汲取外戚王莽篡权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帝专权的措施,刘秀与其后的明、章二帝做到了政由己出。可是,接下来从和帝起,便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的政治局面。大致说来,和、殇、安、顺、冲、质时代,外戚势力最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建安七子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