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法
2004-8-1
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小红
327
无
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法:首先,反思了近代以来有关中国传统法研究的方法一视角,对以“西方法”的发展模式为标尺评价“中国传统法”提出了质疑。并指出牵强附会的比附及机械的比较导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诸多误解。其次,界定了“古代法”与“传统法”的概念。简言之,“古代法”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传统法”则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动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古代与近现代、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传统法”是以今人的法观念阐释以往社会的法。因此,古人不以“法”命名,而却有“法”之实质意义的“礼”便被纳入“传统法”研究的范围。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中国传统法的结构是“礼”与“法”(古代法)的共同体,是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再次,以界定“古代法”与“传统法”为切入点,作者力图在对“古代法”进行客观陈述的同时,构筑出传统法的结构,探讨中国传统法的形成历史、社会基础及价值观念,并与西方进行比较。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法的基本概念,如礼、礼治、礼教、礼仪(制)、德教、德化、德政、人治、法、法治、法制、律等逐一辨正;对中国传统法中的神权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平等观念、人情及人性观念进行分析;对近代以来将“礼”比附为西方的“自然法”、“宪法”、“民法”等论点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马小红 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教授。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出版专著《礼与法》、《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8项,主编及其与其他人合著专著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国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引言 一、为什么要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法 二、本书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三、本书的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资料取舍的原则上编 构建中国传统法 第一章 “古代法”与“传统法” 一、法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法的构建 第二章 中国传统法的基本概念 一、古代社会的法、律、法律 二、礼、礼制(仪)、礼义、礼教 三、近现代人的构建:礼治、德治、人治、法治 第三章 中国传统法的发展阶段 一、传说时代传统法的起源时期(黄帝——夏) 二、传统法的奠基时期(一)——商与西周的礼治时代 三、传统法的奠基时期(二)——春秋战国至秦的法家法治时代 四、传统法的发展时期——汉至清的“隆礼至法”时代 五、近代传统法的演变下编 解析中国传统法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法的特征 一、西方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特征 三、中国传统法的特征 第五章 “神法”与“人法”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发展 一、法的起源与神 二、法的神圣性及嬗变 第六章 周公——“礼治”思想的奠基者 一、周公其人 二、周公之礼 第七章 孔子论法与中国传统法观念 一、法律的目的——“胜残去杀”“必也使无讼乎” 二、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其身正,不令而行” 第八章 中国传统法的人情观 一、性、情、礼、法的关系 二、人情即法 三、情重于法 四、人情与法的关系小结…… 附件一 《谥法解》 附件二 《汉谟拉比王法典》(节录) 附件三 《吕刑》原文参考书目结语
无
切断历史的血脉就意味着在未来迷失自我,面对如火如荼的中国法治化进程,我想我们这代法史学人最应肩负起的责任就是寻找似乎已渐行渐远的传统与根源。本书并不是急功近利地告诉人们未来的道路如何去走,而是帮助我们树立起面对传统时的正确态度,能够正确对待历史,未来才不会步入歧途。
非常不错,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一斑
马小红老师的代表作。很值得一读,再读,三读。
这本书是马小红老师的经典之作,印刷很好,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同事推荐,观点独到,很不错
新视角 新认识
很适合法律专业的学生,很有参考价值!
之前读过,有时间再好好读
和以前一样好,下次再来
非常喜欢,非常满意.在这里购物放心,速度也快。
质量出了问题,很快解决了
绝对的好书,非常有思想,观点很有见地,认真读了!
书写的特别好,很有思想,看了之后很有感触
这本书算是马小红老师的核心著作了,礼与法这个问题有独到见解,值得一看。。
这本书还不错,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客观、合理的做出解释,纠正了已久的的误区,使读者能清晰的了解中国的法制史,很值得一看。。
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但作者功底深厚论证详细,不愧为学术著作
内容嘛,学法史的应该都知道这本书。这一版印刷排版质量很好。
很好的书,对学习中国法制史很有帮助!
书的内容写的很不错,但是包装实在是太差了,书脏兮兮的,希望当当下次注意一下
对普及主流观点很有帮助
挺好的,法律史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