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

中村雄二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中村雄二郎  

页数:

110  

译者:

孙彬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村雄二郎是日本当代颇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1925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长期在日本明治大学执教,1965年至1995年担任该校教授,1995年至今任该校名誉教授。中村是日本哲学思想界少有的思想深邃的学者,其研究领域以哲学为重点,同时广及人文、社会方面的诸多学科,论著多达40余部,主要有《巴斯卡尔及其时代》、《感性的觉醒》、《共通感觉论》、《哲学的现在》、《西田几多郎》(一、二)、《魔女兰达考》、《术语集》(一、二)、《何谓临床之知》、《形式的奥德赛》、《恶的哲学笔记》、《谓语的世界与制度》、《何谓宗教》、《中村雄二郎著作集》(一、二)等。  中村先生的哲学思想带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开拓性,他认为,西欧近代理性主义过于排斥感性与情念,应当超越近代理性主义,重视感性与情念的世界,把理性与感情结合起来。由此,他提出了“共通感觉论”。所谓共通感觉,照中村的说法,就是“通贯诸种感觉并且统合诸种感觉的那种感觉,也就是说,是与我们人的所谓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应互涉,同时又统合五感而起作用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感得力”。在他看来,“共通感觉论”可以纠正近代理性主义轻视感性与情念的偏颇。中村先生又从他的“共通感觉论”出发,深入研究了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他把西田哲学分为纯粹经验、无的逻辑、辩证法的一般者、行为直观、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五个方面,进而提出与这五个方面相应的自我、场所、表现的世界、实践、超越五个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建立了与日本多数西田哲学研究者的方法、观点不同的独具特色的西田哲学论,树立了一面西田哲学研究的新旗帜。

内容概要

本书从阐述日本文化自身特点与揭示现代日本社会的症结入手,深入分析了日本奥姆真理教从形成到发展直到最终酿成耸人听闻的“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整个过程的根本原因。作者从对日本耻感文化中的“罪”“恶”的分析,揭示了融合“佛教”、“儒教”、“道教”的日本文化的特征与奥姆真理教产生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了现代日本宗教与日本人宗教精神上存在的盲点。 本书见解独到,论证精辟,无论对于研究日本文化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可以通过该书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章 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 ——与奥姆真理教的问题相关联 一 作为“恶的哲学”的一环 二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 三 污秽与恶与“恶党” 四 罪恶感与“恶人正机” 五 奥姆真理教事件与金刚乘佛教中的恶与罪 六 奥姆真理教团的道路与现代日本社会的盲点 七 在“神的报复”中 [补充]关于爱勒诺斯会议第二章 被重新审视的日本人的宗教心(宗教精神) ——关于脑死问题与奥姆真理教事件 一 宗教与想象力 二 被隐藏了的儒教 三 宗教的空白与“宗教权力化”的构造 四 儒教的日本化与对“诚”的优先 五 作为基层的道教的自然及其功罪 六 儒、佛、道三教融合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三章 被隐藏了的儒教与道教 ——探讨日本人的宗教心(宗教精神) 一 日本人的佛教心(精神) 二 儒教是宗教吗? 三 鬼道、儒教与道教 四 道教与日本的神道 五 道教与天皇制 六 暂时性的总结第四章 关于“诚”的道德性的价值 ——探讨日本人的宗教心(宗教精神) 一 重读《善的研究》第三编 二 “纯粹经验”与“善”的主题化 三 从对各个学说的批判到“至诚” 四 《诚实与日本人》 五 德川时代的儒教——从“敬”到“忠信=诚” 六 “诚”这一伦理的发展方向第五章 “耻”文化与非宽容 一 论及这一题目的理由 二 耻感文化是什么 三 从耻感文化来看“非宽容” 四 “耻感文化”中的非宽容 五 对于现今的“非宽容”这一问题的三点建议

章节摘录

  四 儒教的日本化与对“诚”的优先  作为对奧姆教团事件从始至终关注的一个学者,这其中引起我重新思考的问题是,信徒的绝大多数人都将其教祖麻原彰晃的言行视为绝对正确的,丝毫不存在任何怀疑的念头。而且,教团的干部们对于其看起来很明显的谎言始终坚持作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态度。  例如,在1995年4月上旬的时候,警察通过科学搜查班的调查,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奥姆教团制造沙林瓦斯的事实。然而,在电视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及此事的时候,奥姆“科学技术厅”的厅长村井秀夫却面不改色的否认了这一事实。而且,某电视台主持人竟然对此作了一下评论,因为“村井先生的目光很清澈”,所以“这不应该是谎言”。将“目光清澈”作为纯洁无瑕的证据,并不是起源于日本。诚然,目光清澈的确能够证明某些纯洁无瑕的情况,然而,对于村井来说,尽管其“眼光清澈”,但很明显这却是伪证。  我之所以对这一问题如此重视,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为了“诚”而“说谎”,而是因为“杀害他人”存在于“诚的伦理”的极限之中。而且“诚”处于伦理中的优先位置的情况却不仅仅限于日本儒教的特色。被认为是明治以后即近代日本最大的哲学家的西田几多郎,在其《善的研究》(1911年)中将“至诚”列为善的德目中的第一位。因此,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儒教日本化的具体表现以及诚在德目中的优先地位。  中国思想史学家武内义雄在其论文《日本的儒教》(《易与中庸的研究》1943年,岩波书店,卷末附录)中,揭示出了以下情况。他认为,日本的儒教最初受中国的影响,是以“五经”为中心的教化;然而,到了中世以后,就转变成以“四书”为中心的儒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 PDF格式下载



此书可以说是同类书中写的比较好的一本,将日本人的种族文化特性写的十分升深入与透彻。可以说“耻”的文化是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大特性。所以此书的作者作为一个日本人从本民族的角度去分析,可谓有足够优势,更能阐释的清晰和让人明白日本文化的独特。


了解日本文化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和好的书,虽然有些小贵,但总体很满意


还不错,想了解日本可以看看


内容不错,少了些,定价偏高了许多


还没开始读,目前看来还不错


虽然只看了一点点,感觉内容还不错。但是有些抽象


这个老深奥的,都看不大懂~~


和期待的不一样,纯理论


就是一小册子,内容也不怎么地,却卖二十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