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童庆炳 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电子)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电子)  

作者:

童庆炳  

页数:

27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生成”的一个子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进入一个学科的历史语境,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成中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对现代文论历史的描述,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翼,在价值取向上远离古典、追求现代的过程描述了中国现代新文学在功利——审美——真实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紧张与调适;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化,三者在秩序、要求与分量上发生的变化。

作者简介

  童庆炳,福建人,1936年生。著名文学理论家。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文学概论》上下卷(1984)、《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1989)《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1990)、《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1993)、《文学审美特征论》(2000)、《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童庆炳文学五说》(2001)、《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2001)、《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2001),《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2002)、《现代诗学问题十讲》(2005)。主编的著作有《文学理论教程》、《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和《现代心理美学》等。

书籍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导言绪论 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转型一 文学观念的转变二 文体观念的转变三 批判意识的勃兴四 文论话语的转型五 文学价值观的转型第一章 梁启超:求“真”与向“美”的矛盾与调适一 “三界革命”的历史语境二 前期政治参与期:重塑真、善的内容三 后期学术期:对美、真与善的调适第二章 王国维:“真”“美”合一及“善”的意向性一 审美视角文论:中国式的“为艺术而艺术”观的提出二 境界之“真”三 “善”的意向性第三章 章太炎:“以复古为革新”文论及其真善美诉求一 理性求真的“文学复古”思路二 “便俗致用”的现实关怀三 “贵在形容”的诗学追求第四章 鲁迅:真善美的交锋与纠缠一 难以言说的“真”二 谁之善三 作为修辞的“美”第五章 朱光潜的“趣味论”及其真善美三元调适一 以审美为核心价值的“趣味论”文艺思想二 美与善和真的关系第六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价值取向一 历史社会语境的考察二 以人民为本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三 鲜明的读者意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四 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行动品格五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价值取向第七章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及其价值取向一 在新文学运动中,胡风对两种倾向提出批评二 胡风“主观精神”论的内涵三 “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第八章 周扬的人民文艺论、艺术真实论和形象特征论及其价值追求一 文学理论活动的四个阶段二 人民文艺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三 艺术真实——艺术的最高原则四 形象和形象思维——文学的特征与规律五 文艺的善、真、美与教育工具第九章 “八论”中的真、善和美一 “八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二 “八论”中的真与善三 “八论”中的美学观念第十章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价值观一 文学“审美”特征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二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形成三 “文学审美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论的理论特点四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价值观五 结语第十一章 李泽厚:多元调适审美理论及其价值内涵第十二章 徐复观:从价值根源处涌出的真与美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