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方锡球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作者:

方锡球  

页数:

238  

前言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阶段,流派林立,异说纷呈。就主流而言,明代诗学存在着两条主线:复古论与情感论。复古论以“格调说”为代表;而情感论以李贽的“童心说”、李梦阳的“情真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公安、竟陵派的“性灵说”、冯梦龙的“情教说”为代表。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发中,不断丰富各自的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在进行整合,初步显示出理论上趋于集大成的生动局面。  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作为正统儒家思想坚定的拥护者和弘扬者,在思想融合方面,他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容释道之学,对不同流派的诗学,也能广泛吸纳。这使得他的《诗源辩体》在晚明诗学领域,成为既有宽阔理论视野,又符合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诗学理论。  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对《诗源辩体》这样一部诗论著作,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才逐渐予以关注。杜维沫先生在八十年代对《诗源辩体》进行整理点校,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在一些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著作中,有所引用。但相较而言,在大量研究古代文论和批评史的论著中,专门论及许氏及其诗论的只有较少的几部著作。而且,还多认为许学夷的诗学思想在蹈七子旧辙,对他的评价也不够公允。

内容概要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时期,流派林立,异说纷呈。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他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方锡球老师的这本著作,能贯彻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许学夷的诗学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论,论证许学夷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是国内研究许学夷及其诗学专著的第一本论著。

作者简介

  方锡球,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在读博士生。2003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过专著《文艺发展机制论》。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许学夷,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末江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卒于崇祯六年正月(1563-1633)。据晋陵恽应翼所撰《许伯清传》和《江阴志》、《金瓶许氏宗谱》记载,其先世汴梁许堂,曾任宋室太医院判。建炎初,随高宗赵构南渡,提升承仕郎,掌太医院事,被赐金瓶贮药。  许氏至宋代移居江阴。许学夷的祖父名璨,字世华,有阴德。祖父生三子,次子名道,字汝达,是为许学夷之父。其父以岁荐,授闻喜丞,性廉直,不能顺上旨,于是又迁王官。此后,归著《纲目绪言》。许学夷的父亲先是娶了章姓夫人,生许学闵,为诸生,以孝友闻名乡里。继娶韩姓夫人,生许学夷。至许学夷的祖父,许家已由世医变为以诗礼传家的文士之家。  据乾隆《江阴县志》载,许学夷当为元代江阴著名诗人许恕之后,少时从沈鹅江先生学诗。沈鹅江“博学宏才,为邑诸生,尝游燕数载而归,海内名士多所结纳”①,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它直接影响了许学夷的诗歌创作。许学夷虽然自幼有高识,但在诗歌创作上天性比较迟钝,总角为诗,必经日乃得。其言自己作诗“乃破坚磨钝而成”,因此,所作诗歌“必无堕坏”。直到五十岁以后,诗歌创作才有大进,产生质的飞跃。作为诗人,许学夷年轻时可能缺少才华,而要到知天命之年才焕发出创作生机,为大器晚成者。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许伯清诗稿》看,现存诗歌以古、律为多,古诗学汉、魏、李、杜,而律诗雅尚初唐和盛唐,间人中晚唐。虽然与格调论所倡大体一致,但其诗歌技巧几乎集合了以往的所有遗产,融会精纯,其间亦多性情发舒之作。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