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图像理论

w.j.t.米歇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w.j.t.米歇尔  

页数:

395  

字数:

352000  

译者:

陈永国,胡文征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何为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理论?图像理论在关于文化、意识和再现的批评理论中位置如何?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沦家之一W.J.T.米歇尔以生动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图像理论》与其姊妹篇《肖像学》一起宣告了批评理论中“语言学转向”的结束,指明了“图像学转向”的新方向,为刚刚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这部书的编写方法倒有些类似于相册。它是再现固有的具体问题的快照集锦,针对特殊场合和特定的历史时刻,作者把这一历史时刻称为后现代主义末期,即“图像转向”时期。如果说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话,那就是坚决主张对几个简单问题做出多种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为何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

书籍目录

致谢序Ⅰ 图像理论 1.图像转向 2.元图像 3.超越比较:图像、文本和方法Ⅱ 文本图像 4.可视语言:布莱克的写作艺术 5.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与他者 6.叙事、记忆与奴隶制Ⅲ 图像文本 7.作为图像的理论:抽象绘画与语言 8.词语、形象与客体:罗伯特·莫里斯的墙上标签 9.摄影随笔:四个个案研究Ⅳ 图像与权力 10.幻觉:观看动物观看 11.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和意识形态:纳尔森·古德曼之后Ⅴ 图像与公共领域 12.公共艺术的暴力:做正事 13.从有线新闻电视网到《刺杀肯尼迪》结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图像理论 PDF格式下载



谢谢米歇尔,谢谢当当!呵呵


纸张的质量还不错,有点难理解


图像理论扛鼎之作,值得一读


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只是很专业,要是不是专门研究图像学的人来读会是很枯燥的不过对于研究图像学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我买了,感觉还可以,理论上比较好的.我同学看了也说不错,呵呵,先他一步哦.


刚刚买了不久,才看了《图象文本》那章节,感觉不怎么明白……


书很好,译得差了点。


写的很粗糙,不如伯克的<图像证史>


这是我觉得最最矛盾的一本书。这么好的书,怎么会翻译成这个样子,没有联系的生撕活剥,我甚至都怀疑这位译者是不是用“google”的语言工具翻的;如果,你有耐心,可以原谅这个译者的不为,推荐;反之,不推荐,读它是种性格的磨练;


翻译太烂了


还没来得及细读,浏览一下,朦朦胧胧的。静下心来在读,可能感觉会不一样吧。


翻译太差了,读起来很郁闷。可能译者是语言方面专家,但在艺术上,很多专业的名词都没搞清楚。特别是看到157页,说弗拉戈纳尔的名画<秋千》,描绘一只天鹅(请注意这个称呼)快活地看着秋千上一个年轻女人的裙子,我无语了。。。


  翻了两天了,一无所获。翻译水平啊,能力和态度都不过关就别轻易下笔行吗?开始我觉得能够用耐心把这些打结的乱麻理出头绪,就像听老外讲汉语,虽然有语法,词语错误,但大致意思是能把握到的。可是,现在我要宣告放弃了,我害怕解不开乱麻,反倒把自己脑子也弄乱了。我还真担心这个,因为看翻译书比重很大,写得句子也越来越欧化,甚至不通了。思维也渐入繁琐,丝毫无益于培养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
  
  
  
  
  
  
  
  
  
  
  
  


  因为没有原书,所以校对使用的是google book,因此我只选取了二十页google book可以预览的部分(P138-158)进行比对,主要用于说明这个译本是非常糟糕的,两位译者的态度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其中某位主编、主持翻译了超多书的所谓博导更应该以此感到羞耻。
  
  1.第138页
  这一节标题是“无线电摄影:‘视觉再现的语言再现’诗学”,这是我见过最蹩脚的翻译了,原版叫:“Radio photographs: ekphrastic poetics”,我表示相当郁闷……ekphrasis这个词居然是西方讨论很多的一个词,已经有大量的专著问世,中国人最早翻译为:“艺格敷词”【见意大利画家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译本,但是本人古文不佳,揣测其意思应当是“用词语来解释艺术”,本人也不建议采用这种译法,而坚持认为必须采用标明原文并加注解释的形式】,这样一个相当专业的术语居然可以完全不标明原文,个人觉得这样的翻译太粗糙,术语详细意思及流变可参阅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Ekphrasis
  概括地说:这个词是个希腊词,它指的是“speak out”,就是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另一种艺术形式。米歇尔此处指的是用语言来再现图像的内容,所以中文译为“视觉再现的语言再现”采用的是米歇尔的解释。南大赵宪章教授曾提及可用“图说”,似乎也有点意思,他认为用“图说”可以与“言说”相对应,但是个人以为米歇尔语境中甚至可以翻译为“说图”,总之,非常复杂。
  
  2.第138页
  译文:“无线电摄影”
  英文;radio photographs
  解释:中文意思为广播照片,实际意思是:用无线电收音机来播出一张照片的内容,简洁的翻译就是:广播照片。
  其实这些地方翻译很难,对于这种情况,陈同志是不是应该加注原文?
  
  3.第138页
  译文:“我认为这也能让人开始看到人们对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迷恋。”
  英文:One can also, I think, begin to see something of the fascination in the problem of ekphrasis, the verb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解释:中文意思是:我想,大家也开始能发现ekphrasis这一问题的魅力了吧,即对视觉再现(representation)的语言再现(representation)。【陈同志的这个迷恋翻译的人云里雾里,就是对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嘛,何必迷恋呢?而且,米歇尔原文中用ekphrasis的同位短语“视觉再现的语言再现”就是为了解释这个术语,或者说定义这个术语,结果译者不但不标明ekphrasis的原文还直接就用解释的短语来代替原来的术语,这让人如何理解呢?】
  
  4.第138页
  译文:“这个迷恋是在三个方面或通过三次实现而传到我们手上的。”
  英文:This fascination comes to us, I think, in three phases or moments of realization.
  解释:中文意思是,我认为,这种魅力是经过三个阶段或认识过程才对我们起作用的。
  
  5.第138页
  译文:“这种不可能性以对各种媒介及其正当或合适的感知方式的固有或本质属性的假设为体现。”
  英文:This impossibility is articulated in all sorts of familiar assumptions about the inherent, essential properties of the various media and their proper or appropriate modes of perception.
  解释:中文意思是,这种不可能性在所有大家熟悉的假设中都表述过,这些假设包括关于不同媒介的内在属性或本质属性,以及这些媒介正当或合适的感知模式。
  
  6.第138页
  译文:“它产生一种普通的感知”
  英文:commonsense perception
  解释:即基于常识判断的感知能力。【突出是常识,这只是最初的感觉】
  
  7.第140页
  译文:“净化时刻”
  英文:still moment
  解释:静止时刻【严重误译啊,不会把still看成distill了?】【142頁翻译对了】
  
  8.【同页】
  译文:“而且是为把语言汇入形式结构,从而把语言的时间性运动“净化”为空间形式的序列”
  
  英文:but for the shaping of language into formal patterns that "still" the movement of linguistic temporality into a spatial, formal array.
  解释:而是为了把语言塑造成形式模型(formal patterns),这些形式模型将语言的时间性定格(still)为一种空间的、形式的序列。
  
  9.第157页
  译文:“熟悉的隐喻感性地想象那女人的身体”
  英文:the sensuous contemplation of the woman's body
  解释:sensuous是感官刺激强烈的,或者是suggesting an interest in sex pleasure肉欲的。显然这里要表示的意思是非常淫荡,色情地看着,而不是感性地看
  
  10.同一个词同一页再次翻错
  译文:“一幅性感的洛可可式田园画”
  英文:a sensuous rococo pastoral
  解释:同样,这里的sensuous也是指的肉欲的,弗拉戈纳尔的画一点也不性感,没有任何的暴露成分,反而画面还很精美,但是,对于性的暗示很强。这幅画也是洛可可风格轻佻的代表。译者似乎缺乏很基本的艺术史常识,但居然来翻译《图像理论》,我对他们的态度表示愤怒。
  【本来只是觉得“性感”不妥,结果一对照发现很多问题】
  
  11.第157页
  译文:“描绘一只天鹅快活地看着秋千上一个年轻女人的裙子”
  英文:a young swain looking up the dress of a young woman on a swing.
  解释:swai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求爱的情郎,一个是乡下小伙子;秋千这幅画中的男子从装束看就是贵族,因此这里指的是求爱的情郎。可是译者却看作了swan,无语啊!
  
  12.第158页
  译文:“脚和鞋作为恋物——或部分恋物而受到宠爱的,在这种情况下,刨根问底的男孩则从下面、从那女人的腿下窥视她的阴部”
  英文:这是引述弗洛伊德的话:The foot or the shoe owes its preference as a fetish--or a part of it--- to the circumstance that the inquisitive boy peered at the woman's genitals from below, from her legs up.
  解释:大意是:脚和鞋之所以成为受到偏爱的恋物或者其中之一,是因为(通常发生的)场景是:好奇的男孩从下面,也就是从腿往上,偷窥女人的阴部。
  


  在谈的是作为图像的理论(或者作为理论的图像?),而不是关于图像的理论。
  我总算可以进入其语境了。我相信在(关于或作为?)图像的理论与构建图像的技术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但,现在的感觉是我离这道桥还很远。又或者,这是两道桥,两种作用的模式?
  我感到,语言的“入侵”,用这个来自本书的术语,来称谓我起初怀有的那种意图是再合适不过--通过语言逻辑进入图像(或形象)的世界,更具体一点,来帮助我在感觉上更接近图形学(一门利用数学手段重构图像的技术)的伦理基础,去确认它的可行性。实际上,这不就是语言的入侵么?数理逻辑,以及图像处理所依附其上的那些概念,最基本的明暗,对比,饱和度,更进一步,三维空间,透视法,无一不是欲将形象置于语言和修辞的控制之下。
  不过,本书的主要关注点不在这种他称之为“传统风格的叙事”策略之中,这种策略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主旋律电视剧使用得相当娴熟了。相反,与图像文本相关的几篇都在讨论图像与文本的对抗,虽然这种对抗导致了新类型的合作,但图像作为图像本身的所谓纯外延的地位得到了强调,我将其想象为类似于语言之中不可分割的元意单位,但作为形象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对抗关系(是否是由于观察的位置,以及图像直观的形象所决定的?)。但目前的实践中(是否工业化领域?),形象屈从于叙事意图,不具备独立的地位。因此,我所欲理解的关于图像的技术,还处在叙事传统之中,无非就是存在于这些已经成熟的传统之中的技巧,和将其语言化的修辞手段。这些,与数学工具相结合而产生了图形学的意义。但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
  关于这些,我想我应该错过了很多精彩的论述。


  Dos和Windows两种操作系统的不同恰好体现了语言和图像的使用差异。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后一种较为便捷,他们也推动了人文科学的最新一次转向:图像学转向。(鬼知道还有没有Vista转向。)
  语言最终是不可交流的,正如《小世界》中扎普絮絮叨叨所讲的那样:信息每一次发送接着就是又一次的解码,各人解码规则都有不同,这导致解码后的信息并不一致。语言说我而已。愈来愈变得像一种高深莫名的游戏,“这不是一只烟斗”,现代风味的隐喻,到后现代意谓的拼贴,而拼贴恰恰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剪贴画的技法。
  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的序中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即: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图像确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产物:首先,图像“提供”给我们的场景和氛围是特别丰富多样的,但是,给多少就偷走多少。画面对我们的理解呈现,但却从我们的“把握”缺席。图像与语言/文本相比,除了对象方面的依据以外,受者方面的察觉驱动的机制在目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图像非常适合于处理那些依赖于直接的、非升华的场景的原因之一。其次,语言/文本真正“给”了它的所给物,而且总是要比图像多些:语言/文本所给予的东西在与观众同样的空间中物理地呈现,而图像却是在从一开始就不可接近的、原初就在别处的、可无限欲求的(决不可能的)摹拟形象中,在另一种虽然缺席但又详细代表缺席物的场景中被给予的,它是对象撤回时,派给我的一个代表。
  正是由于图像具有的那种“表面现象”,图像与语言/文本在被人理解的接受机制上有所差异。文字中的色彩、场景、服装描写无法激起读者的直接感触,需在大脑中进行转化解码,从文本符码转化为画面符码,最后在各人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影像,但由于各人的差异,转换得出的影像(构图、色彩、细节)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而图像已经为作者、提供者所设定甚至说是框定,能对受众形成一个直接的视觉刺激,画面的影像虽然直接就能被透射到脑海,但这也限制了受众的想象空间。不仅是限制想象空间,从本质上来说,应该说是图像画面在提供了信息流的同时折损了提供更多信息流空间的可能性。
  而图像实际上正胜在此,它提供了一种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度阐释(overinterpretation)的方法。语言的搅扰让勒庞所意指的乌合之众不胜其烦。图像则既可以提供与语言相似的谜题又可以对不想深究的普罗大众布起通往迷宫的雾瘴,庸愚们会感恩戴德地欢迎绕过语言直接进入第二层面——图像画面。
  尝试阐释之人会饶有兴致地掉进阐释《鸭-兔图》究竟是鸭是兔的深坑里,从一个图像进入另一个图像,甚至于福柯津津乐道的委拉斯开兹《宫娥图》。普桑的《阿卡狄亚的牧人》更在众多解读《达•芬奇密码》的真解书中被指为与历史上的圣杯秘密有关,遑论汤姆•斯托帕对它开的玩笑。
  如果语言文字和图像能像天堂和地狱那样携起手来,威廉•布莱克所作的努力就不会白费。当然,或许我也可以戏谑地认为第十五页上将加州州长的名讳和电影《终结者》译为阿诺德•施瓦泽尼格和《捕食者或终结者》恰恰表明了陈永国与胡文征老师还没有成为图像理论的忠实拥趸。
  [美]W.J.T.米歇尔著:《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24元。
  


怪不得我看不懂


看来还是不读为佳!


真心解释了我很多困惑啊, 我看“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那一段时无数次想要昏死过去有木有
真心觉得翻译者应该对翻译对象所涉及知识有相当了解,不懂的注原文!!!


另外,我记得某页(书不在手头),好像赫然将大名鼎鼎的“阿诺德.施瓦辛格“,翻成”施则那辛格“还是什么, 害的我想了好多秒钟这又是哪位大师, 为神马啊为甚吗?


读过这一系列的另一本,《现代戏剧理论》斯丛狄的。虽然没读过原文,但也觉得翻译的很差。


谢谢批判,正好要看!


书是不是还不够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