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现代文学基础

张福贵,王学谦,刘中树,等 编 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刘中树、张福贵、 王学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刘中树、张福贵、 王学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

张福贵,王学谦,刘中树,等 编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文学科本科的教材很多,其中有些使用面还比较大。但是,这些年高校扩招,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调整,大多数高校都在压缩课时课量,逐步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向靠拢,教材也就不能不作调整。现有的多种本科基础课教材质量不错,在综合性大学较受欢迎,但对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区性高校的学生来说,相对就显得比较深,课时与课量也过大,不太适应教学的需求。许多普通高校中文系老师都希望能够组织编写一套新的中文学科基础教材。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很支持这一想法。近几年每年全国大学中文系本科招生六、七万人(属于前五名的学科),其中综合大学大概还不到一万人,其他大都属于一般教学型、应用型的大学,包括许多师范学院、地区学院和大专,他们都必选中文系的七门基础课。此外,相当多的专科中文系,以及有些相关学科(如外语、新闻、艺术等等)也要求学生选修中文系的某些基础课程,中文学科每门基础课的教材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普及型、应用型的中文基础教材,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出版这套教材,无论对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育来说,都很有必要。这套教材的设计意图主要是:(1)第一批主要以本科基础课为主,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10种,以后再逐步扩充,继续编写出版选修课教材(总计划大约30种),形成完整的中文系本科教材系列。(2)这套教材主要由北大、南开、吉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著名学者牵头,同时充分整合全国各大学包括一般教学型和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资源,每一本教材的主编都是所属领域的权威专家,有的还邀请一些地方院校的一线教员参与。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新的发展部分。它是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上,承继中国悠久、丰富、灿烂的文学遗产的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适应着人民的审美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的文学行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作者简介

刘中树,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鲁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和参与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先后出版《鲁迅的文学观》、《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彷徨)艺术论》等多部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张福贵,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文学院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等9项。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第二届和第四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并担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人。王学谦,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新时期文学研究。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有《自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书籍目录

《普通高校中文学科基础教材》总序/l导言/1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创作/11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11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创作/32第二章 鲁迅/58第一节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58第二节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60第三节 《野草》、《朝花夕拾》/71第四节 鲁迅的杂文/74第三章 胡适、郭沫若/77第一节 胡适及其《尝试集》/77第二节 郭沫若及其《女神》/81第三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91第四章 徐志摩、闻一多、冯至、李金发/95第一节 徐志摩的诗歌/95第二节 闻一多的诗歌/102第三节 冯至、李金发的诗歌/107第五章 郁达夫、废名/115第一节 郁达夫的《沉沦》等“自叙传”小说/115第二节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119第三节 废名的乡土意境小说/121第六章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126第一节 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126第二节 朱自清的诗歌、散文/132第三节 冰心的小说、诗歌、散文/136第七章 叶绍钧、许地山、庐隐、淦女士/140第一节 叶绍钧及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140第二节 许地山及其《缀网劳蛛》、《春桃》/145第三节 庐隐、淦女士的创作/149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概况/155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联”的成立/155第二节 左翼文学主潮与文学观念的多元化/163第九章 茅盾、巴金/173第一节 茅盾及其《子夜》/173第二节 《春蚕》、《林家铺子》/179第三节 巴金及其《家》/180第四节 《憩园》、《寒夜》/184第十章 老舍、沈从文/187第一节 老舍及其小说创作/187第二节 《月牙儿》、《断魂枪》/194第三节 沈从文及其小说创作/196第四节 《边城》、《长河》/199第十一章 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203第一节 戴望舒的《雨巷》等前期诗歌/203第二节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后期诗歌/207第三节 卞之琳及其《断章》/210第四节 臧克家及其《烙印》/212第十二章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李劫人/218第一节 萧红及其《生死场》、《呼兰河传》/218第二节 萧军及其《八月的乡村》/225第三节 端木蕻良及其《科尔沁旗草原》/227第四节 李劫人及其《死水微澜》/230第十三章 蒋光慈、柔石、叶紫、艾芜、沙汀、张天翼/234第一节 蒋光慈及其革命小说/234第二节 柔石、叶紫等的小说创作/237第三节 艾芜、沙汀、张天翼的小说创作/240第十四章 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246第一节 刘呐鸥及其《都市风景线》/246第二节 穆时英及其《夜总会里的五个人》/249第三节 施蛰存及其《将军底头》、《梅雨之夕》/252第十五章 曹禺、田汉、夏衍./257第一节 曹禺及其《雷雨》等创作/257第二节 田汉及其《名优之死》/263第三节 夏衍及其《上海屋檐下》/266第十六章 林语堂、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271第一节 林语堂的小品文创作/271第二节 何其芳及其《画梦录》/275第三节 李广田及其《山之子》/278第四节 丰子恺及其《缘缘堂随笔》/281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概况/285第一节 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风貌/285第二节 文学思潮与论争/291第三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295第十八章 丁玲、赵树理、孙犁/298第一节 丁玲的小说创作/298第二节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306第三节 孙犁的小说创作/310第十九章 艾青、穆旦/314第一节 艾青及其《大堰河——我的保姆》/314第二节 穆旦及其《诗八首》/320第二十章 张爱玲、钱锺书、路翎/327第一节 张爱玲及其《金锁记》、《倾城之恋》/327第二节 钱锺书及其《围城》/331第三节 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335第二十一章 师陀、徐訏、无名氏/339第一节 师陀及其《果园城记》/339第二节 徐訏及其《鬼恋》/342第三节 无名氏及其《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347后记/352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创作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一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的需要,发生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前夜,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逐渐扩展开来,因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而达到高潮,成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一场深刻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革命性转折的产物。历史给它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它也反映了历史的要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当然也离不开这些必要的历史条件,体现着历史的要求。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际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富有掠夺性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入,使中国落后的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变成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的增长,从而在中国出现了第一代工人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与清政府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加紧勾结,残酷地压榨产业工人、城乡手工业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扼制民族资本,使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这就造成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与此同时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在这种形势下,救亡图存便成为广大中国人民和上层开明人士关注的历史主题。

后记

《中国现代文学基础》是适应高等学校,特别是一般教学型、应用型大学,包括普通师范院校、地区学院、专科学校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如外语、新闻、艺术等等)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教材注重突出基础性、应用性,体现前沿性、开放性:基础知识讲解准确,理论阐释深入浅出;简要明了地勾画每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概貌、历史脉络,重点在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吸纳取得共识的新的研究成果,反映新的研究水平。资料力求采用原始资料,作品注意版本的选择。注重文学创作与文学运动的辩证关系,在文学发展历程中、在文学现象的多种多样联系中,把握文学运动和作家作品。本教材编写组的具体分工如下:导言、第一章(吉林大学刘中树);第二章(吉林大学张福贵、王岩石);第三章、第五章(吉林大学王桂妹);第四章、第十四章(吉林大学王学谦);第六章(吉林大学于小植、张福贵);第七章、第十七章(吉林大学王文玲);第八章(吉林大学雷亚平);第九章(吉林大学马宁、靳丛林);第十章(渤海大学刘广远);第十一章(东北大学杨蕾);第十二章(吉林大学石健、王学谦);第十三章(吉林大学王雪、修磊);第十五章(吉林大学韩文淑);第十六章、第二十章(吉林大学张涛、王学谦);第十八章(吉林大学白杨);第十九章(吉林大学赵彬);第二十一章(吉林大学孔朝蓬)。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并借鉴了有关教材和新的研究成果,特致谢意。由于执笔者水平所限,疏漏和缺欠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现代文学基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现代文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哦!


期望以内,印刷质量很好。送货速度很快。专业书籍,不做多评论了。用起来很顺手。


质量非常好啊,字迹清晰,纸张也很厚,就是一点点小贵


与其它现代文学相比,这本相对简单,更多注重作家本身和其代表作,读起来不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