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艺术与观念(上册)

[美] 威廉·弗莱明,[美] 玛丽·马里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威廉·弗莱明,[美] 玛丽·马里安  

页数:

382  

字数:

780000  

译者:

宋协立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1世纪初叶,科学家们开始对长期以来人文主义者视为正确的一种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我们具有创造能力和能够使用符号进行思维之后,我们才成为真正的人类。这并不意味着过去和现在的艺术使我们成为人类,而是我们从成为人类之日起就一直是艺术的创造者。诚然,科学家们形成其论点的方式不同于人文主义者。科学家们认为,思维中意象的形成和符号创造是人脑进化的标志。我们观察早期人类制品,如从南非发现的红褐色赭石(见前言图1),这一赭石大约可以追溯至77000年前;赭石的表面刻有相互叠加的三角形重复图案,是有意识的作品和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是超越诸如食、住等生活基本需要的一种艺术图案。这些人为痕迹,不管它们是用来记录时间、传达宗教信息,或者纯粹是任意刻画,都明显是人类留下的痕迹。这种来自自我认同意识的现象,似乎不为早期灵长目动物所拥有。人类和某些动物能够创造工具,并学会适应环境以便使其生活更加舒适而安全。早期人类和某些动物也有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不同于诸如狩猎这种实践技能。然而只有人类才能为自己和其他人类创造符号。 我们所知道的早期艺术可能不是人类意识创造的最早艺术品。古尸或其衣服上的装饰物同许多有机物如木棺都已变质和腐朽,但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一些洞窟中保存了一些工具、雕刻品、珠宝饰物以及一些令人惊叹的绘画。 随着这些早期艺术品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文化中心。冰川期的半游牧居民时过几百年之后又回到往昔的居住区域。他们用雕刻的动物形象装饰洞穴的墙壁,即使他们并不住在这些洞穴中,却在墙壁上留下许多绘画,并不断增添一些绘画。这些洞穴就是一些文化中心,有如与此大相径庭的建有哥特式风格教堂的城镇,但是这些文化中心可能同后世的规模更大的文化中心一样具有许多功能。它们是表达多种人类情感的主要场所,如讲述故事、政治说教、记事存储、家庭或宗族祭拜和娱乐场所。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中心一直是艺术家和听众或观众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对人类经验以及他们周围的世界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艺术与观念》论述西方世界许多文化中心的视觉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建筑,而且揭示和阐述隐匿于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观念形态。人们在追寻当今或昔日艺术中的意义时,必须考虑这些艺术媒介的特性。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词汇也同时有所发展。在《艺术与观念》一书中,艺术术语的界定是与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相关的,以便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某一术语的意义及如何使用。 《艺术与观念》一书使学习者开始认识西方文化中历史和社会对不同类型艺术的影响。艺术也许不是使我们成为人类的途径,但艺术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如何理解生活、社会及其周围的世界。如果要问艺术是什么,实际上艺术就是发现“人类是什么”。 《艺术与观念》的第10版在第9版的基础上又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使其处于西方艺术史及其理论的学术前沿,它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和观点。新版导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西方艺术的全方位背景知识,并增加了女性和被忽视的作者、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新版还增加了200多幅新的艺术作品的照片,其中多数是四色印刷。

作者简介

威廉·弗莱明(William Coleman Fleming,1909—2001):美国当代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著名的音乐评论家,《艺术与观念》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其他作品还有《音乐欣赏》(Understanding Music,1958)、《艺术、音乐与观念》(Art,Music and Ideas,1970)、《艺术的合奏》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导论第1章 西方艺术的渊源 克罗马农人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埃及人 爱琴文明 观念第1部分 古典时期 第2章 希腊风格 雅典,公元前5世纪 建筑 雕刻 战争的回归 希腊雕刻艺术的发展轨迹 瓶饰绘画 戏剧 希腊戏剧的渊源 音乐 观念 希腊的遣产 第3章 希腊化风格 帕加马,公元前2世纪 建筑 雕改 绘画和马赛克 音乐 观念 通向罗马之路 第4章 罗马风格 罗马帝国 建筑和雕刻 音乐 文学 观念第2部分 后罗马时代:早期基督教、拜占廷和中世纪风格 第5章 早期基督教风格、拜占廷风格、伊斯兰风格 早期基督教时期的艺术 拉文纳:5世纪末叶~6世纪初叶 雕刻 音乐 伊斯兰风格 观念 北进之路 第6章 罗马式风格 罗马式风格时期的社会 具有宗教特征的罗马式风格 世俗罗马式风格 观念 第7章 哥特式风格 第8章 中世纪晚期:国际风格第3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9章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风格 第10章 罗马文艺复兴风格 第11章 北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种种风格 第12章 威尼斯文艺复兴与国际样式主义的兴起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艺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然而每种解读都离不开背后的观念——社会的和艺术家个人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几千年的艺术史,对普通读者和研究者都有裨益。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吴长江  从丰富的史实出发,探讨时代的观念,阐释艺术的历程。视野开阔,立论新颖,是一部启发人们思考,开掘人们心智的著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大箴  《艺术与观念》向每个人敞开了回味和深思的惬意空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丁宁  《艺术与观念》的每一页都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美国缅因州立大学 杰勒德·P.内贾斯特罗(Gerard P.NeCastro)  弗莱明的《艺术与观念》是鉴别和比较所有同类著作的标准。  ——美国杨百翰大学 艾伦·J.克里斯滕森(Allen J.Cb3istenson)


编辑推荐

《艺术与观念(上册)》全面展示世界艺术的经典著作。畅销欧美50年经久不衰,美国800所大学的首推教材。《艺术与观念(上册)》是通过各个时代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学等领域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轨迹,从而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不同社会的创造力予以概括的洞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与观念(上册) PDF格式下载



刚刚得到的书,大大沉沉的,一看就是经典,彩印很漂亮,遗憾的没有作者的照片。是一本放到光光的大桌面上慢慢看的书,不能捧在手里亲切地看。我是看到被美国800多所大学被指定为有关学科的必读,所以才买的。因为是外行感兴趣,又不想被受骗,所以买这种书是没有错的,虽然一时半会还不会看,更不会看完。
放在收藏里已经两年了,因为贵,所以犹豫着,看到北京库房竟然没有了,就赶快托南京的朋友买了上卷,在北京买了下卷。书到手了,花了不到200元,看到原来已经是2010年4月的第二次印刷了。有点遗憾。
还有就是该作者是,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有很多的音乐著作的。他写的这部书是综合了音乐和绘画,戏剧和建筑,将艺术与观念一起阐述,使读者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时的艺术关系有一个清楚的概念。这是与很多只讲绘画的艺术史很不同的地方。总之,如果对艺术,对艺术史感兴趣,那就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没怎么看内容的时候就很喜欢,做的非常漂亮的一本书,厚厚的,铜版纸。艺术史的书也看过一些,不过这本感觉比较独特,把艺术与观念结合起来阐述,除了美术还讲到音乐。总之很有收获。


精美的清晰的彩色大图,弥补了《艺术与思想》的缺憾,好。


我们教授推荐我看的艺术史书,观点精辟独到。看之前最好有点基础。非常好!好像是美国艺术史的教科书吧。我不是专业人士,当闲书看也不艰深。
中国的教材是看不到这种的……只会堆砌材料,愤怒。


因为网络系统的原因,下订单的时候没以为下上,连着下了三个单。后来一想:买了就买了吧,也许是天意?也许是什么需要,即便是自己一套就够了,其他的可以送朋友,共同欣赏艺术美景也不错,就都收下了。不退货,人生时常都会收到你意外的惊喜,也或者会收获那些你没有想到的其他的东西。如何把你意外的收获变成你身边更有用的资源,这或许是我和朋友们共同的一个需要研究和接纳的非常好的题目,何时把这个称之为“题目”的东西变成了温暖地——拥抱入怀,你就算练到某一级别了。简言之,当你能够坦然接纳一些你不能够接纳的一切的时候,你就能够对过去的许多往事释然了。我不知道怎么会对这本书发出如此多的感慨,或许是我的“那些过往”太让我感觉到今天活着的意义了。


这的确是很棒的的一本著作。它使我们透过作品的表面看到更深更广的东西。


在众多艺术史书籍中,还是选择买这一套。拿到手后,非常满意。包装仔细,没有任何碰撞不说,书籍是正版的,印刷、纸张都很好。非常满意。
书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可以在豆瓣上找到相应的内容。两本一共201元,稍微有点贵,不过是值得收藏的


很不错,是对音乐绘画雕塑各个方面将的都比较全面


非常值得一看的书,对艺术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非常值得读的一本艺术史书籍


受益很多,作为教授广告设计的老师,不但提升自我修养,又充实了我的授课知识。


一本内容、印刷、装帧无可挑剔的好书,拿在手中书香四溢。北京大学出版社没有负北京大学的盛名。


一直想买的一本书,内容全面,印刷的非常精美。


等了很长时间,一直说缺货


这套书犹豫了很久,因为价格确实不菲,但是看童鞋们的评价都不错,还是咬牙败了,结果拿到书以后,真的觉得很值得,很不错,就是送来的时候封面有点点瑕疵。对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很有用。


每一页都有丰富的内容,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非常好的书,内容详尽纸质好,论述系统,图画精良,知识面广,熟读确能通古今之变。


速度够快!
略翻了翻,书的印刷质量一流,装帧漂亮,希望内容不负我望!!


已经放到收藏夹很久了,终于等到有活动了,今天买到了,很开心,只是下集没货,有点扫兴。


内容丰富,很有专业收藏价值不足的地方是图片颜色有点点偏色


书很新,写得很详细,真的很喜欢。看你自己兴趣,可以详读,也可以略读


真是好书 值了 同学知道我有这本书都羡慕嫉妒恨


这本书看上去像一本贵族杂志,但读起来却是非常的过瘾哦。虽然有点贵,但绝对超值。


文字精彩、印刷精美、内容精致,值得一读。


图文并茂,纸张印刷都好,收藏


唯一遗憾:2次印刷


书很好看哦,送货很快


收到书后,大致的浏览了一遍,虽未细读,但已有收获,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是不错的理论读本。


不学美术史的人是画不好画的!


图文并茂,正在学习


作为外行,阅读就是学习了,包装很好,留着慢慢读了


不错,就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厚。


我只能说,我爱他 我爱他!
坐地铁的时候看,上厕所看,吃饭看,睡前看


感觉自己买对了 物有所值 发货速度超快


书页质量绝对好 内容客观 深刻


很好,很精美


颜色最接近真实画色


大概翻了下里面的插图,很赞,推荐


质量很好。内容自不用说。很喜欢,很不错。


喜欢。一部值得一读的艺术史,特色在于把艺术与思想、文化、观念联系起来。


书籍设计范围广泛,是一本历史与艺术漫步的书籍,文字丰厚,图也算多。学术偏向多,适合静心品尝


下午下的单,第二天早上拿到的…质量挺好,内容就是一些共识性的东西,做艺术史的了解用。


想要了解艺术史 这本书不错 图大清晰 买了2本就是用来减图的


在各类艺术史,可以算是值得买下的一本,价格小贵了点


书中的彩图印刷有的有点不清楚,但总体感觉挺不错的。


书蛮可以的 看着不错 很喜欢


帮朋友买的·他说很好


应该好


书不错,价格畸高。


这本书还挺好的,专业性挺强的,只是我订完这本书的第二天当当就降价了,气死了。多花了好多冤枉钱。


书很漂亮,内页都采用铜版纸,分量比较重,图片很清晰,封面、开本很大气。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总体来说比较差。译者宋协立,不知是汉语水平太差,还是翻译得太马虎,有些句子像是电脑翻译的。我仅仅浏览了两页,就可以随手举出好几个例子——

集中了许多天才人物的创造智慧(P27)
有致身于探索物质、社会、客观世界和人类心灵奥秘的哲学家(P27)
阿那克萨哥拉说,世界是由使大自然从混乱进入秩序的杰出人物来管理;他又教导人们,人民通过独立思考,能够管理人类的各项事物。(P27)
雅典人的生活中充满其他的矛盾现象,也往往同性别观念有关。(P27)
它们告诉人们,雅典的妇女,至少是那些处于贫困线之上的妇女,不允许离开她们的家门。
妇女常常负责编织,从而她们可能发展了一种手工艺术。(P27)
我们可能将永远不会充满信心地了解某些雅典妇女的艺术天赋是否曾经得到鼓励和充分开发……(P27)
从不可认知或没有进步的意义上而言,这一时期当然不能称为黑暗时期。(P125)
其不稳定性可以追踪于罗马帝国在其权力处于巅峰期而后坠入分裂的深渊这一动荡现实。(P125)
这些日耳曼部落利用这一力量真空之际,定居在罗马帝国的领土上……(P125)
哥特式风格时期经历了北欧许多城市的崛起(P125)

即使是那些毛病不太明显的句子,欧化色彩也太重,读起来费劲。所以,我感觉这本书是个鸡肋,内容与形式不相称。
ART AND IDEA 另有一个中文译本,《艺术和思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译者是吴江。北大的这个译本是修订第10版,增补了少量内容,“译者序”对上一个译本只字未提。


这部书相当不错,是当代比较别致的以艺术及其观念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史。可惜译文有些不理想,当然全怪译者是不公平的,编辑做的功夫也不够。译文仁者见仁,可以比照原版(建议编辑要仔细做原文同译文的核校工作);至少译名上,应尽量保持同学术界已经公认的译名一致,如埃及法老图坦卡门(本书译成图特安哈门,不是说别样音译不可以,但在通译名存在的情况下,如果选别样译名,不妨配上英文名,便于读者理解,这点编辑要负责,至少国内通行的中国大百科、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等等可以参照);又如,英文中的“God”,在不同宗教语境中,译名应该不同(上帝、神、天主、真主等等),而本书译名基本都是“上帝”,难免歧义。译者及编辑对宗教似乎不太熟悉,要命的是,此书相当部分关涉宗教文化,比如本书上册150页,关于伊斯兰叙述中,真主翻译成了“上帝”,而伊斯兰教的至上箴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到了本书译者手里成了“没有上帝,只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他的先知”,过于荒腔走板,对英文原意和伊斯兰宗教内容都未理解,其实查查工具书就可以,为何不做?编辑作业上,编辑加的注释(也可能是译者加的注释)不能同本书文本矛盾,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上册10页注释中,大卫和所罗门生年都标示不详,但在本书23页大事年表中,此二王的生卒年明明指出,毫无疑问,编辑应在前一条注释中指出二王生年,有不同学术争论方才合理。比照原版,存在类似瑕疵还有不少,甚为遗憾,希望编辑能看到这条评论。


很有用!真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这是目前为止我从收藏到下单买入时间间隔最久的书。发货比下订单时预计的快。书从外观上看很好。内容再细嚼慢咽了。


论画质,论内容,都相当不错。


非常好的书,对于想了解、研究艺术历史的人会很有帮助!


这本书还是很华丽的,插图、照片精美,价格不便宜,全是铜版纸印刷,感觉有些奢侈。


非常好的讲述了艺术史,一点不乏味。很不错


译文通顺晓畅,更兼优美雅致,很难得。


很棒的印刷,很细腻的文字,很优美的图片~


艺术史必看之作


艺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


很不错的书,虽然艺术类的书很多了


很好的教科读物。


精美,收藏品


塑模包装,很好,内容不错啊


  从书名来看,本书确实十分贴切,每一章都在探讨艺术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光冲着视觉艺术史来的要失望了(说的是我自己),本书不但涉及建筑、美术、雕塑,还有不少篇幅谈到音乐、文学、戏剧(宏观观意义上的艺术)等。另外社会史与思想史也占了一些篇幅。视觉艺术部分我估计只占一半左右吧。
  
  这样一本面面俱到的书,适合哪类读者呢?似乎只适合至少在上述部分都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在一本382页的书中谈到这么多内容,很多地方难免点到即止。一位对西方历史、哲学史、音乐史、文学史等了解不多的读者,只怕在很多地方会碰到障碍。
  
  因为看到不少人五星力荐本书为优秀入门艺术史书,才提出上述反对意见。
  
  本书的视觉艺术部分,还是浅显易读的。许多章都重点介绍某一大型建筑,比如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古罗马的图拉真广场,中世纪的夏特尔教堂。作者一般会先简要介绍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并试图重建当时生活在该建筑中的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让建筑首先恢复其居住用途而非艺术或宗教用途,而后将详细介绍各细部的创作意图、图像来源、象征指向等。这样一种介绍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结合当时的音乐、文学、戏剧等加以印证,最后导向一种时代观念,如古希腊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书应当作为西方观念史或文化史,而不是作为艺术史来阅读。


  回答这个问题:艺术史如何可能?
  ——介绍美国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的名著《艺术与观念》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牛宏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了美国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所著的《艺术与观念》(上下册)。书店购得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过的有趣问题:“艺术史如何可能?”
  以我的见解,本雅明的问题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即艺术是由一个一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一个一个作品构成的,只存在一个一个的艺术家,一个一个的艺术作品,他们/它们又如何能够被纳入到编史学的叙述体例中呢?
  从这个层面来说,本雅明仿佛是在质疑艺术史的合法性。
  但我们都知道,在本雅明提这个问题的时候,西方艺术史的编史学已经在19世纪充分发展的历史哲学滋养下,成熟起来。这种成熟就是形成将单个艺术家、单个作品关联在一起的理论。这样美国艺术家潘诺夫斯基的问题“如果没有理论方向,艺术史将永远是一堆无法系统表达的枝节”就可以解决。现代的艺术史编史学最初所隐含的理论,包括了人类活动的目的论、意义以及历史环境在某个特定情景中向精神的凝聚——风格。这就是19世纪末李格尔、沃林格尔等人的艺术史编史学的核心。这一艺术史编史学传统被1930年代发展起来的潘诺夫斯基的“图象志”模式所继承。
  在潘诺夫斯基之后,最重要的艺术史模式,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编史学是对潘诺夫斯基“图象志”艺术史的修正。因为“图象志”会使艺术史变成一部象征史,潘诺夫斯基将透视法看作是一个象征形式,就是这一观点的最经典也是最坏的证明。贡布里希将艺术史看作是“知觉”演进的历史,他讲艺术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却并不是艺术,而是“知觉”。因此,1950年出版的《艺术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艺术中“知觉”模式的演进历史。虽然不断再版,并且成为英语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史教材和普及读本,但他围绕“知觉”谈论艺术史,未免将艺术史彻底理性化了,也被“目的论”的历史观打上了深深的戳记。
  在贡布里希之后,结构主义符号学、阐释学和视觉史等,也都参与了艺术史的编史学建构之中。
  当我们环顾这些林林总总的编史学时,本雅明的问题似乎发生了方向上的改变,它不再是对艺术史合法性的质疑,而是变成了一种启示:艺术史编史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不可能形成单一或唯一的艺术史。在我看来,所有不同方法的艺术史编史学,都是对本雅明问题的尝试性回答,但又不是唯一的回答。
  从为本科学生、艺术爱好者编写通俗、晓明的艺术史读物而言,弗莱明的这本书,堪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媲美。有趣的是,贡布里希的书初版于1950年,以后不断被再版。弗莱明的书初版于1955年,以后不断修订再版,成了英语世界使用在广泛的教材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版,是由弗莱明的学生继续进行修订后的又一版。
  与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的最大不同处,是弗莱明没有将西方艺术史套如一个诸如“知觉”模式之下,而是从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宗教等不同观念,来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弗莱明的敏锐和深刻之处在于,他能够在不同时期的观念与该时期的艺术形式之间自由穿行,在他看来,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在表达该时期历史人们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审美需要。在此,弗莱明没有德国传统的编史学的目的论和进化论的强固模式,而是显示出了美国式编史学的民主精神:历史上只有出现,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意义的寻求,而没有起源到进化的完成。因此,他的历史观显得就很开放。
  弗莱明撰写艺术史,也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让修艺术的学生、普通读者,掌握艺术史的历史和发展,但他的选择和材料的处理,也与贡布里希的完全不同。他的选择更为精准,更具典范性、代表性。譬如,他讲述古希腊的建筑,就主要围绕帕特农神庙展开,将这座建筑中所体现的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阐释得淋漓尽致。他阐释文艺复兴,也与其他艺术史的繁复阐释不同,他区分出了佛洛仑萨、罗马和北方文艺复兴,阐释出不同人文主义:佛洛仑萨是古典人文主义,罗马是古典形式,而北方则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这可能对中国读者了解文艺复兴有绝大帮助。
  让我最兴奋的是,弗莱明的艺术史,并不单纯讲述视觉艺术,他同时讲述了戏剧和音乐。这是此前国内出版的西方艺术史类著作中所没有的。当然,这主要得力于弗莱明本人就是音乐家出身。这样,对于中国的广大读者来说,读弗莱明的著作,就能够得到西方艺术史的全貌。在这方面,弗莱明仍然让人深感他的非凡的驾御力量,和对艺术史的整个理解。譬如,他讲莫扎特的音乐,就给莫扎特的两幕歌剧《唐璜》以近三页的篇幅。这是专门的音乐史也不会做的。但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一部作品,让我们不仅了解了莫扎特的音乐,也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浪漫主义观念,以及其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思想。
  由此说来,弗莱明的《艺术与观念》形成了另一种艺术史编史学的范式。
  
  
  


  怎样写艺术史?
  ——弗莱明、玛丽安《艺术与观念》与当代中国的对话
  
  张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如果要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史写作模式的演进作一个大致的归纳,可以看成是从重艺术与社会的政治关联,到重视艺术自身的形式和风格演进,再到重视艺术与文化的整体关联。这一写作模式的演进,不但从中国学人自身的写作中透露出来,也从国人对西方的译著中体现出来。把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出版的弗莱明、玛丽安《艺术与观念》,放进这一个大线中,会显出更深的意义。
  怎样写艺术史,内蕴着非常复杂非常丰富的当代文化内容,一个时代不但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呈出自己的当代精神,更是要通过对艺术史的书写来体现时代精神,艺术史的书写把当代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历史上的经典联系在一起,而获得历史与当下的互动意义。自中国现代性以来,一直努力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并置在一起,这种并置,主要是通过与世界主流文化并置,而获得自己的参照和定位。在民国时期,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西方型的艺术史变成重要起来,在共和国前期,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苏俄,苏俄型的艺术史变成重要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世界的主流又成了西方,西方型的艺术史重入高位。西方艺术史怎么写,会才相当大的程度上不但影响中国对西方的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自己对艺术史的写作。
  艺术史的写作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故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史的写作一个主要的走向就是从共和国前期俄式社会学和政治工具模式中摆脱出来,而进入侧重艺术规律的方式,所谓艺术规律,主要表现为艺术形式本身的演进,其方式,是区别艺术的内部研究与艺术的外部研究,而以前者为艺术史演进的主线,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不但艺术史的写作,而且艺术史的译著,也基本上都偏向于这一思路,如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艺术史译著,苏珊•伍德福特等人编著《剑桥艺术史》(1994中文版),德比奇《西方艺术史》(2001中文版),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2004中文版)等。而近年以来,重新把艺术史与文化史联系起来的趋向,渐渐益多。不过,怎样在一种更高的境界上把艺术史与文化史联结起来,虽然已有多方向的努力,但仍未曾取得一个较好的共识。正是在这样一个语境中,弗莱明、玛丽安《艺术与观念》的中文版,对于艺术史在这一个方向上的努力,会有一个较好的参考作用和推动作用。弗莱明、玛丽安《艺术与观念》,1995年就出了第一版,以后不断修定,到2005年出了第10版,是目前美国800余所高等院校采用的教科书,而2008年中文学界才选择了此书的译出,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着中国学界的艺术史写作观念正在进行的重要变化。
  这本艺术史的特点,正如书名所表明的,把艺术作品与时代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希腊时期的艺术是与人本主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相关联的,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是与个人主义、现实主经验主义相关联的,罗马时代的艺术,是与整体建构精神、法制、功利主义相联的,早期基督教艺术是与权威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关联的,基督教轼罗马式艺术是与凝思冥省的生活、现实勤勉的生活与传统与革新合一的观念相联系的,哥特式的艺术是与二元对立、数的理论、哥特的女性意识、消解矛盾的宽容态度相关联的……如此等等,从远古到今天的每一时代,作者都力图去寻找艺术后面决定这一艺术之能出现的观念因素,同时又把艺术本身作为时代观念得以彰显的艺术方式,因此,对于此书来说,艺术与观念,已经不是一个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时代和文化的共生关系。
  从艺术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出发,该书在艺术与观念的处理上,不是简单型的,教条式的,而是贴近历史的,生动的,比如,在对巴洛克风格的叙述中,这一对中国学人来说,一直较为模糊的图景,得到了相当清晰的呈现。书中把巴洛克艺术放置在一个文化的复杂性中:欧洲的全球扩张带来了美洲、非洲、东西印度群岛和中国的大量财富。罗马天主教进行着一场内部的改革,一种反对新教的宗教改革,这一改革产生的全球传教活动导出了欧洲全球扩张中的军事神秘主义。同时,文化中出现了一系列观念与思想的矛盾对立:贵族阶层对帝王权威的崇拜与资产阶级崇尚家室乐趣;罗马天主教的国际主义同新教教派的民族主义,以及正勃兴的君主立宪制;印刷术让信息加快而书籍检查制度却压制出版;大胆的科学思想与各种宗教奇迹,伊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都赢得了广泛的销路。这一文化的复杂性,体现在在艺术上,西班牙,有埃尔•格列柯深沉的宗教情怀,又有委拉斯贵支对光处理的超然态度。法国,有鲁本斯的性感表现,又有普桑的学院型的形式崇尚。荷兰,有伦勃朗宽厚的博爱精神,又有维米尔冷静的视觉逼真风格。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种多极对立局面几乎不可能替代它们能够融合于一种统一的风格范畴。它们之间的矛盾充其量可能达到暂时的解决,从而形成不同形态的混合形式,如反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教堂、凡尔赛宫、伦勃朗以视觉形式对圣经的戏剧性阐述,以及普赛尔对歌剧的综合。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激烈的奋争和不安的躁动,而不是沉静与安逸。巴洛克风格就产生于这紧张的氛围之中。”(P385)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巴洛克艺术产生了出来:“巴洛克世界是一个充满永不止息的运动的世界,不论是理性主义者关于动态的粒子的思想,或者是神秘主义者声称宇宙中到处是翱翔的精灵,他们都将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复杂形式的动态世界。巴洛克风格艺术成为关于世界秩序一种新的观念的审美反思和对生活中一种现代动态观念的充分肯定。”(P385)
  《艺术与观念》不仅如上面举例的那样以一种高超的方式去驾驭着历史长河着不断变化着的艺术与观念的复杂关系,而且以一种高超的方式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把握。《艺术与观念》中的艺术,不仅是建筑、雕塑、绘画,而且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文学,还有后来出现的摄影、电影、电脑,不是按照一种呆板学科划分方式去看待艺术,并被这种呆板的学科划分所局限,而且是完全根据艺术与观念的关系,在真实的关系确实与哪些艺术有关系,就毫无拘束地写出这种艺术,写出这一关系。想一想自从中国的学科划分,把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限定在八个二级学科即美术学、音乐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艺术学(二级学科相当与史论)之中,而建筑与文学又是与之并列的一级学科,建筑是工科中的一级学科,文学有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和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学人的视野往往同样按照学科划分方式,让这些艺术成为了不同的领域。当然,这样的细划有自己的理由,不过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而《艺术与观念》的视野上的自由性,正如在处理艺术与观念关系上的自如性一样,对当前中国的艺术学研究,甚有启迪。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艺术与观念》作为汉语出现在中国学界的时候,其内蕴的观念与中国艺术学界,将会进行着一次思想的对话。这一对话对于中国学人重思艺术史的写作,应该不是没有帮助的。
  
  (弗莱明、玛丽安《艺术与观念》(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上冊和下冊是一起看的,一邊看一遍寫讀書筆記,因為是在學校圖書館看的很怕自己忘記一些很喜歡的作品和思想所以都記錄了下來。
  
  其實感覺這兩本書很值得收藏的,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講的,語言也很生動,不同的分支的藝術都被聯繫到了一起,以及相同時間的哲學思潮。
  
  感覺整本書把藝術與觀念結合的十分的好,真的很值得一讀!


  本书把艺术放到时代的观念推进中来观察,从而可以把握艺术的内在发展脉络,文字简洁,富有节奏,很适合阅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12323/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12621/
  同一本书。。


  看完上册,又买了下册。
  艺术本来就不是孤立和断裂的。
  从横向来说,它不是孤立的,和当时的文学,思潮,社会活动,哲学联系起来的。
  从纵向来说,它不是断裂的,从和谐的文艺复兴风格到炽烈的巴洛克风格,是有过渡的。
  《艺术与观念》很好的解释了这两点,从而将艺术放到了一个更大,更平滑的画面中,读起来有一种黑格尔历史哲学般的逻辑感。
  内容繁多,每天读一章,可以保持一个多月的思考。


确实不推荐作为入门艺术史书籍~对西方文化历史不太了解的话看着确实会费劲的~不过艺术类的筒子们看看还很不错的~我用了三个下午一口气看完的~太好看了T T等有钱了就去买下~


不晓得为何阁下因为它比较综合而给它四星,个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就名为ARTS AND IDEAS,并没有说这是针对视觉艺术的。而且,没有观念和历史的艺术,谈何艺术呢,只是空壳罢了。
可能是我学文学的缘故吧,觉得这本书入门极佳~ 见仁见智啦~


那个昂贵..


很大本啊,而且全彩铜版纸。主要是书好。
我不是托。。。


我本来就对这本书很感兴趣 但是确实贵了点..还没着落


我在书店捧着半天没舍得买...


很喜欢这样完整的宏观视野


去赚点钱搞起一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