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评论
2008-5
北京大学出版社
谢冕
223
无
新诗在其不足百年的历史中始终面临着种种质疑和指隶,其中最常见也很有影响的一种,是以中国古典诗歌所形成的美学传统为尺度,来对新诗的总体成就加以评判。这种舆论近些年来又重新浮现出来,其最核心的论点可以被简单地概括为:新诗缺乏“诗意”。本期中臧棣的《“诗意”的文学政治》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诗意”是古典诗歌实践的一个漫长的美学积累。它并不先于尚典诗歌而存在,并不如大多数人所习惯以为的那样,是诗的本质的体现,或是衡量一种诗歌实践的终极标准。换言之,不是先验的“诗意”决定了古典诗歌的形象,而是古典诗歌的实践塑造了人们现在头脑中的“诗意”。在这一意义上,对何为“诗意”的理解,实际上深受文学语境的制约,一个古典诗人心目中的“诗意”,与一个现代诗人头脑中的“诗意”,可能存在很大的区别:“假如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诗意就可能深陷在最糟糕的文学政治的泥淖中而浑然不觉。”臧棣以一种“关键词”梳理的方式指出,正是在“诗意”这一批评语汇上,汇聚着不同层面的文学政治的运作,它不仅存在于那些援引古典诗歌美学成规以责难新诗的庐音中,同样也存在于新诗自我建构的过程中,由此形成多种解释向蹲和诗学方案。对于“诗意”的这种知识考古学的辨析,一方面是对那认为新诗与旧诗具有美学同一性的假设的批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追踪“诗意”话语在新诗实践中的语义踪迹,来探讨新诗“诗质”的建构。而就此种新型的“诗意”而言,新诗已有的历史也表明并不存在某种单一的、封闭的、整体性的诗学方案,它仍然面向广袤的可能性敞开。
《新诗评论》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编,集中了当前内地和海外学者对现代汉语新诗研究的前沿成果。包括[观察与言论]、[吴兴华专辑]、[中国香港诗歌研究]、问题与事件]、[访谈]、[翻译与接受]、[书评]等栏目。
观察与言论“诗意”的文学政治——论“诗意”在中国新诗实践中的踪迹和限度吴兴华专辑吴兴华佚文八篇(附:辑校札记)谈诗选鸽,夜莺与红雀《唐诗别裁》书后《再来一次》怎样谈话现在的新诗黎尔克的诗《(黎尔克诗选)译者弁言》附:辑校札记现代与传统的接续——吴兴华及燕园诗人的创作取向评议“新传统的奠基石”——吴兴华、新诗、另类现代性中国香港诗歌研究现代主义与中国香港现代诗的兴发——一段被遗忘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香港新诗问题与事件从“世界诗歌”到“诗歌的世界”——关于宇文所安“世界诗歌”问题的讨论访谈和沉默一起对刺——谷川俊太郎访谈录重返历史场景——关于《诗刊》(1957—1964)的访谈翻译与接受读诗的艺术书10评新诗的“发生”与“诗性空间”的拓展——从新出的两部新诗研究著作说起本辑作者(译者)简介编后记
《新诗评论(2008年第1辑)(总第7辑)》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编,集中了当前内地和海外学者对现代汉语新诗研究的前沿成果。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