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理论的逃逸

陈永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永国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这本书中的各篇文章,我早已谙熟于心。它们在不同时期成文的时候,我都是第一个读者,也是受益至深的读者。不过,我答应写这个序言,不单纯是因为我从书中获得的这份教益,也不单纯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的默契和友谊,还因为将我们卷在一起的共同工作——正是这项共同工作,使得我们总是一起思考,并且因为这种共同思考,冲淡了我们各自日常生活方面的乏味和单调;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的工作,我们(以及另外一些朋友)并不承受理论思考本应承受的孤单。陈永国的成就,毫无疑问,我总是将它们看成是我的成就;反过来,我的一点进步,他也一定会视为是他的进步。至少,他的书,或者我的书的出版,在分享喜悦这点上,我们毫无差异。这本书,跨越了批评理论的三个阶段:最开始是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发端的结构主义阶段:这是60年代法国独创性思想的开端,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叙事学和各种各样的文本理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试验。文学借助于语言学的模式得以认知,人们第一次将主体和历史逐出了批评的视野,并将文学驱逐到语言结构的牢笼中:文学研究的法则,在语言学的法则下展开。接下来的阶段,是两个不同的线索的汇聚。一个线索来自于结构主义的内部反叛,德里达、罗兰?巴特和克里斯蒂娃等人发现了另外一个索绪尔,发现了一个强调差异性的索绪尔,他们依然将文学限制在语言学内,但是,这不是结构和系统的语言学,而是差异和嬉戏的语言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主义阶段。

内容概要

  本书就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出现的话语、互文性、叙事性、结构、解构等重要文论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对德里达、德勒兹等法国思想家以及在其影响下的詹姆逊、怀特和斯皮瓦克等美国批评家的重要批评实践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涉及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判等相关问题,对21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具有前瞻意义。

作者简介

陈永国,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序(汪民安)第1章 解构的缘起与话语第2章 互文性与历史叙事第3章 德里达:作为批评策略的解构主义第4章 德勒兹:游牧思想与解域化流动第5章 詹姆逊:现代性与资本的现代叙事第6章 文化翻译:语言的逃逸政治第7章 斯皮瓦克:作为解殖策略的翻译第8章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银行文学

章节摘录

第1章 解构的起缘与话语 一 从广义上说,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的一场知识运动;而从狭义上说,结构主义则是以结构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分析对象或研究客体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其兴趣焦点是研究限定性结构,认为个体现象本身并不具有意义,而只能在一个系统结构内部与其他因素构成某种关系时才具有意义。更确切地说,结构主义是把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用于人类文化的研究。有人曾把结构主义的源头追溯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都·孔德(1778—1857)和人类学家爱弥尔·杜克海姆(又译涂尔干,1858—1917),但就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重要影响而言,其真正的理论源头应该是操法语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索绪尔于1906—1911年问在日内瓦大学讲授语言学(梵语和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1913年去世后,他的一系列开拓性讲座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一般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促成了现代思想的一场革命,可以与科学史上伽利略的天体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日而语。在索绪尔之前,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并不存在。当时的语文学家们对世界上各种语言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目的是发现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关系,探讨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变化,而且往往局限于一种语言内部的词源或语音变化因此,是一种历时研究。这种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语言的本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处于一种模仿的关系之中:语言是对世界结构的模仿,因此,没有自己的结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理论的逃逸 PDF格式下载



陈永国之前在吉林大学时就已经在全国的外国文论研究者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之后去清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本理论的逃逸是经吉大目前学术能力最为扎实的杨冬老师的推荐。西方文论中流派多,而且不容易读。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文字洁净,理论清晰,对于一个刚入门的读者相对比较容易。
偶然间在图书馆发现,阅读后一发不可收拾,赶紧在当当上买来,好书不可多得。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当代西方思潮有很到位的把握。作者对当代西方思潮做了清晰的梳理,使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潮变得有脉络可循,而且文笔不错,很适合阅读。


此书可以算是陈的代表作,比其译著好很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