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命的尊严

[美]菲利普·布儒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菲利普·布儒瓦  

页数:

313  

译者:

焦小婷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1995年秋本书第一版发行到现在的七年里,在哈莱姆东区的街道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四个深刻影响本书中的毒贩及其家庭生活的变化。第一,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持续增长时期。第二,纽约市,尤其是哈莱姆东区的墨西哥新移民数量明显增多。第三,随着反毒战争的逐步升级,政府颁布实施了针对穷人及社会边缘者的半官方的量罪和监禁政策。第四,市中心贫民区的年轻人对毒品兴趣发生转移,大麻开始盛行,快克和海洛因在拉美人和非裔美国人(以下简称黑人——译注)中失宠。2002年,在我所住的街区,快克、可卡因和海洛因交易仍然存在,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人在偷偷叫卖,但在整个哈莱姆东区,还是很容易就能买到麻醉类毒品的,只不过多数交易都避开了警察视线,撤回到室内进行。在街角竞相喊着毒品品牌、流动叫卖的毒贩少多了。更重要的是,那些从小就从父辈身上看到毒品危害的年轻的拉美人和黑人,对海洛因和快克继续持漠视态度。纽约城戒掉快克瘾的人甚至摇身一变,成了自传文学的作家(Stringer,1998;s.and Bolnick,2000)。然而在美国各市中心贫民区,人们依然能够看到从前那些顽固的瘾君子。尽管由政府资助、以对话形式所做的毒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但始于1994年的全国性年度家庭滥用毒品调查结果表明,90年代“经常吸快克”的人数并未明显降低(Substance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2000)。但医院的急诊室和拘留所的资料却戏剧性地显示出,90年代末到2000年对男性血样的可卡因检测呈阳性的人数降低了(CESARFAX,2001)。在很多大城市,快克主要隐匿在黑人居住的最贫困的社区,其交易点往往位于或靠近公建住宅楼区的空闲地段和废弃的楼房里。在纽约市,波多黎各人对快克的兴趣尽管比起以前有所收敛,但仍然是消费的主流。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作者自身与其研究对象长达五年近距离互动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纽约市中心卖快克的这一底层世界中人们追求尊严的生活与情感,剖析了造成其这一艰难生存以及将这一苦难代代相传的教育、社会机制原因,直面生活现实,呼吁疗治社会的伤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道精神,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关注社会现实的每个人阅读。

作者简介

菲利普·布儒瓦(Philippe Bourgois,1956-),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1985年),1985-1986年在法国巴黎读博士后,1986—1988年为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88-1998年为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副教授,1998-2003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历史及社会医学系主任,2003-2004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被特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及医学院家庭与群体医疗系Richard Perry大学教授。他是著名人类学家沃尔夫教授(Eric Wolf)的学生,深受法国社会理论家布迪厄及福柯的影响,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批判医学人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其研究领域包括医学人类学、文化生产、政治经济、都市人类学、物质滥用、HIV预防、暴力、民族志、种族和移民及内城社会痛苦,其著作重在考察宏观权力机制怎样形塑个体的行为及亲密关系。

书籍目录

2003年第二版前言绪论第一章 直击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第二章 哈莱姆东区街道的历史第三章 快克买卖点的管理——癖好、规矩和尊严第四章 “走向合法”——工作中的失礼和反抗第五章 在校的日子——学会做个好罪犯第六章 重画街道上的性别线第七章 家庭及其痛苦中的孩子第八章 脆弱的父亲们第九章 结论后记2003年版后记注释参考文献中文版后记 失业虐待的机制性恶化致谢译后记

章节摘录

绪论伙计, 我不怪现在的处境,要怪也只能怪我自己。——普莱姆我是悖于心愿走近可卡因的。1985年春季,我新婚不久,第一次搬进哈莱姆东区(也叫El Barrio1 )时,想在纽约城找一个便宜点儿的公寓,打算在这个世界上最奢华的城市之一的中心地带住下来,写一本有关贫困和种族隔离制度的书。从理论上讲,我其实是对市中心街道文化的政治经济感兴趣;而从个人的、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主要想通过论证种族隔离和经济边缘化给拉丁美洲人和黑人所造成的影响,探究这一世界上最富足的工业国家的阿喀琉斯脚踵。毒品问题只是我要探究的诸多主题之一。我原本是想写有关整个地下(免税)经济,诸如路边的汽车修理、家政服务业、无照的场外赌场、毒品买卖等等。刚到那里时,我还从未听说过快克,事实上也没有人了解这一特殊的物质,因为这种由可卡因和发酵粉(碳酸氢钠)合制加工成的见效快、易吸用的易碎的小球在市场上还没见大量销售。2 然而当年年底,我的朋友、邻居和熟人中的大多数人,却都已被卷入这场涉及数亿美元的风暴之中:或买卖、或吸食、或为此伤神。我跟踪他们,眼看着我租住的破旧公寓对面的住宅区的凶杀案发案率,一路飙升到曼哈顿几个最高的地区之一。3一场大火后被废弃的建筑物前的人行道和我租住的屋子两边堆满垃圾的空地上,随处都可听见脚下踩着空瓶时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几乎是十年后,当本书付梓之时,尽管“毒品专家们”关于美国是否面临严重的“毒品问题”的讨论还在继续,但在这条人行道上,唯一的不同是,除了随处可见的用过的可卡因瓶子之外,又多了些皮下注射用的针管。90年代中期,海洛因的国际供应商降低了价格,提高了质量,在贫民窟内重新找回了市场,因而海洛因、快克和可卡因作为主要毒品种类,在市中心唾手可得。4地下经济本书不是有关可卡因或毒品本身的书。市中心贫民区长期以来的毒品滥用仅仅是个症候——一个深层次的、动态的社会边缘化和异化形象的符号。当然,从最明显的个人层面来看,毒瘾和药品滥用只是街道上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最直接、最冷酷的要素之一。不过,更重要的是,24位如今已经成为我的朋友的街道毒贩和他们的家人,一点也不愿去谈论毒品问题。相反,他们想要让我理解他们是如何在贫困线上为了生存和尊严而斗争的。官方资料显示,我的这些邻居们本应无家可归、食不裹腹、衣衫褴褛才对。从曼哈顿的消费水准来看,他们中大部分人应该连房租和最低的食品消费都负担不起,更不用说水、电和煤气费用了。1990年的人口普查情况表明,哈莱姆东区有39.8%的当地居民生活在联邦贫困线以下(全纽约市民的比例是16.3%),62.1%的人的收入大约为贫困线指数的两倍。我周围的这些街区尤其贫困,有半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考虑到纽约城基本的商品价格及服务价格,这意味着按照官方公布的经济标准,生活在哈莱姆东区半数以上的居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事实上,这里挨饿的人并不占多数。尽管仍会有许多老人和孩子忍饥受冻,但大部分居民都是穿着讲究,身体康健。巨大的、没有被普查到的、未征税的地下经济,让成千上万像哈莱姆东区的纽约人一样依靠最低福利生存,而这些福利在美国人眼里属于最基本的必需品。我决心对这些另类的挣钱策略进行探究,考察它们何以使这些坐在门廊外、把车停放在我的公寓前的年轻男女们如此劳神费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区大约三分之一的家庭多多少少得到过公众资助。6贫困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生存,不得不想办法补给他们肌瘦的脸颊。许多母亲靠给人带孩子或当清洁工挣点给养,有的可能会在周围六个夜总会和营业时间外的舞场找点活儿干,有的则偷偷在自家客厅里为服装承包商做点裁缝活儿,另外还有许多人被迫和有钱的男人建立一种色情关系以补家用。地下经济中男人们的挣钱方法则较为公开。有的在路边修理汽车,有的坐在门廊外等着那些没有执照的(未经许可的)包工头来雇他们做一些夜间拆除或修理窗户的活。许多人则在卖“数字”——街上卖彩票的行话。最多的是那些三五成群叫卖着“五分或一角钱”的非法毒品的营生,他们属于繁荣的地下经济中最坚实的、涉及数亿美元的部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可卡因和快克以及90年代中期的海洛因,为哈莱姆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平等而最快捷的——如果不是唯一的——就业机遇。毒品轻而易举地敌过了其他合法或非法的挣钱门道。

后记

菲利普·布儒瓦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医学系的知名教授,是首位深入哈莱姆东区贫民窟毒品贩子内部,进行长达数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与那些“亡命之徒”成为朋友的人类学家。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广博的爱心,凭借自己的胆略雄才,依据翔实、鲜活的实地考察事例,给世人展现了美国地下经济这一隐形的世界,以及隐藏其后的强大的社会机制原因。本书的翻译过程持续在中国人同悲同喜的2008年。在冰雪灾难和汶川大地震举国泣血锥心之时,在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人首次太空漫步世界华人同庆之日,译者都没敢过多地迷恋于电视与网络讯息。合上这本厚重的书,好像结束了一次喧闹久长的谈话。轻松得意之余,也有一些淡淡的失落和不情愿。书中大段大段的对话记录,让译者时时把翻译的过程幻化成超越时空的谈话,渐渐觉得自己也像本书作者一样,和这些为了尊严而挣扎在哈莱姆东区市中心贫民区的波多黎各毒贩,交上了朋友,成了知己。在一次次透着坦诚和仁爱的谈话中,书中人物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文化习俗、生活经历、社区邻居、家人朋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晒曝出来,让译者迅便地了解到他们的苦与痛,喜与悲,他们的无奈、希冀和梦想,他们身处社会边缘和生活夹缝中的坚韧和奋斗,以及造成其当下生活、生存、生命态势的美国社会机制缘由。如果说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揭示的是纽约市哈莱姆区“隐形”的美国黑人的生活片断的话,那么,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一个被遮掩在浮华、躁动的大世界里的隐形的小世界。如果说道格拉斯、马丁·路德·金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在为“他们的人民”求声音、求权利、求自尊、求自由的话,白人社会学家布儒瓦,则是站在人类学的高度,通过对美国制度化的种族隔离现象的透析,张扬了对人、对人类、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编辑推荐

《生命的尊严》: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本书首版于1995年,相继获得1996年社会学界大奖米尔斯奖和1997年人类学界大奖米德奖,受到社会学大家布迪厄等人的好评,并被香港中文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命的尊严 PDF格式下载



作者主要是通过民族志方法,研究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交易。书中大部分是引用作者研究过程中收集来的录音资料。以几个主人公的故事为线索,也揭示了种族制度,父权制等等各种深层的社会根源。描写非常生动,其中也涉及了作者作为一个学者纠结于自身伦理价值与所见的社会现实相背离的挣扎等等。很值得一看。


是看了蔡康永的blog才选的书。书的质地很好,内容也挺深刻的,除了作者本人评论之外,还有大段的对白,很有深度的一本书,怪不得是香港大学社会学的必修书籍呢。


社会学人类学的都看看


扎根现实,透析生活真相!


人类学的好书


本来想买《酒吧工厂》的,可是缺货了,这本书很不错,评价还挺高的,真心好。


意义深重 值得一看


还没有读完,蔡康永这么有神的眼睛搜索到的读物,应该试读一下。


帮比尔呢买的,包装不错,重要的是他觉得还行


想要了解,所以购买了这本书,
刚翻看几页,还不错,写得很真实,不像是为了出一本书而写出来的一本书。
期待后面的内容,,
有时间可以看看。


喜欢,超级棒


有点小枯燥


不愧是港大的推荐书,不错,值得一读,尤其是关注人类学或都市人类学的人


好书,沉浸在畅销书中的人们需要看看这类书


哦,太深奥了


沉重的社會側影


书不错,但当当送过来的好像旧书,退换货又麻烦,只好收了


通过本书的阅读,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透析着个体生命在某些强大外部环境面前,表现出的无奈和极限疯狂非正常的状态,对于生命的尊严,我们会开始从环境的影响下考虑其表现方式。


这本书刚买还没看,就书本身而言没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在包装这块提点建议,目前只在卓越购书两次共两本,为什么每本书连个塑封都没有。还有上次买的一本《曼陀罗的舞蹈》封面居然有些发旧还有点脏,而且内容里有好些错别字,因为怕麻烦就没有退换,但让人禁不住怀疑卓越所售图书的品质,进而怀疑卓越的品质,在当当购书数量和次数都比在卓越多,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些都希望卓越网能认真对待,尽快改善,从而对得起卓越这个名字!


人是社会的产物,这本书讲了一群人,由于环境的导向而不得不从事一个堕落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但他们还是人,和我们一样正常。毒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小白领们羡慕的暴力、性、刺激,但看了这本书之后,发觉他们是一群无处可去的可怜人。


听介绍买的书 应该很好


书质量很好!能了解社会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