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元之美

乐黛云,孟华 编 乐黛云、 孟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乐黛云、 孟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6出版)  

作者:

乐黛云,孟华 编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前言

21世纪就这样来到了人间,人们都在思考未来。我们终于在人类公元第三个千年的第一个春天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的北京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这次国际会议可以说已经筹备了五年!1995年金秋,我们满怀信心,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以“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接待了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全体理事。他们来自26个国家,共32位,加上到会的中国学者,那次国际会议共有百余人参加。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组织水平都给初次到访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们十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北京古城深厚的文化魅力,许多理事,包括当时的主席吉列斯比(Gerald Gillespie)和几位副主席都认为新世纪第一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必将在北京召开无疑!三年一次的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一般都是600至800人的规模。我们曾竭尽全力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出乎意料的是1997年,在荷兰召开的20世纪最后一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600余人投票,我们竟以30票之差,莫名其妙地输给了比较文学才刚刚起步的南非!但我们并不气馁,我们决定仍然要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在北京召开一次高水平的国际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以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因为,我们坚信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纪,一个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更大贡献的世纪!一个比较文学在人类心灵沟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世纪!这次意想中的大会终于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这就是2001年4月8日至10日以“多元之美”为题的盛大学术会议。“多元之美”化用了法国作家谢阁兰(VictorSegalen,1878-1919)一部美学论著的书名《论异国情调——多样性美学》。“多样性美学”原意为承认美在于差异,只有在差异感中才能产生美感。这是谢阁兰针对20世纪已初露端倪的全球标准化和无差异趋势而提出的,它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更紧迫的现实意义。我们化用此词为会议主题,既是对谢阁兰思想的一种张扬,也是为了赋予其一层中国人独特的解读:“多元之美”一方面指“美”的理论之“多元”,另一方面也指生活和艺术中不同的“美”的显示与聚合。

内容概要

  2001年4月8日至10日,以“多元之美”为题的盛大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文本研究为主体,主要讨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翻译与接受;不同诗学体系的对话与沟通;多元文化中的形象与神话研究;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东亚文学;现代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26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世主义的终结》等。

书籍目录

《多元之美》论文集小序北京大学“多元之美”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开幕式致辞一、不同诗学体系的对话与沟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以“引经据典”为中心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异域情调之美从差异之美到认知危机——试析谢阁兰的《论异国情调》西方的爱情与东方的友情——阿瑟·韦利和夏目漱石眼中的诗歌题材倾向如何赏读一首中国古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我认同观比较诗学:谁是“第三者”?论惠特尼《图诗选》——一个多元读者的考察二、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东亚文学:多元与对话日本“古物语”《竹取物语》生成的考察挂词、对与隐喻:双关语的比较诗学围绕名作和巨匠认知问题的认识上的龃龉——以“日本美术史”形成期(1870-1900)为中心三、多元文化中的形象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间性:从形象学到媒介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文学形象学、第三世界与后殖民批评——穿行在西方与中国之间形象与反形象——透过冈仓天心和林语堂的英语作品看日本和中国四、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翻译与接受问题翻译:传递还是变异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后殖民偏见或异国情调心理学——解构主义以来对中国的描述华人法语创作:交叉形象与跨文化写作范式的置换与意义生成五、现代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世主义的终结理论与心智玄学解释学神学解释学的人文学价值超越宏大社会理论——比较史学及其与文学研究之关系译名对照表《多元之美》论文集选编后记

章节摘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在这样一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或比较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能做出什么贡献?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正如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来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西周末年(约公元前7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他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

后记

2001年春天,我们在北京,在燕园,开了一个很好的比较文学会议——那就是《多元之美》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北大基金会、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基金会、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三天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学者济济一堂,发表己见,切磋学术,围绕着文化的多样性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有益的讨论。这是中国比较学者在新世纪之初献给国际比较文学事业的一份厚礼,它寄托着我们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望。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北大英语系、法语系师生的协助下,那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得到了与会中外学者的高度赞扬与评价。当时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川本皓嗣教授甚至认为会议的质量超过了此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的一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大会闭幕不久,我们即着手编辑论文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延宕四年,几易其手,个中曲折,不足与外人道也。不过,无论如何,作为会议的主办者之一,我个人都需要对论文集的延期出版承担主要责任。在此谨向本书所有的著、译者深表歉意!关于论文集的编辑工作,还有几点需要说明:本论文集按照会议当时的五个分组议题编排,故全书共分五部分,各部分均以当时的分组议题命名。为方便起见,大会发言也分别纳入到相应的分组议题内。由于出版时间拖延过长,部分作者在获得我们同意后,已将提交论文集的论文先行刊发在国内外的其他刊物上。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师生陈跃红、张沛、杨治宜先后承担了论文集稿件的搜集、编辑工作,杨治宜同学在硕士阶段学习结束后还继续负责任地完成了全部稿件的校对工作,并校改了其中的部分译文。论文集内的绝大部分外文稿件是由北大青年教师及在读博士生翻译的。


编辑推荐

《多元之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多元之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