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俄国小说史

任子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任子峰  

页数:

47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同子峰教授才几年不见,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写出了《俄国小说史》,一部近60万字的巨著。其效率实在令人惊叹。须知写历史,不是写小说,或是写诗歌,只要有灵感就行。而是要靠勤奋,辛苦劳作,搜寻资料,爬罗剔抉,竭泽而渔;还要梳理归纳,理清脉络,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他告诉我花了几年功夫,锲而不舍,心无旁骛,想的和做的就是这件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搜集的资料颇为齐全,分析得又极为细致。分析中时有新意,读来令人兴味陡增。有些资料和论断是一般讲俄国文学通史时所未见,或别人不甚注意的。  20世纪60年代的北大俄文系学人,大概都了解子峰是一位中外文学兼通的人才。他求学期间,就立志“治俄文,穷俄事”且兼注于修炼中文,实践了先师曹靖华教授勉励学生的话语:“中外文并举,两条腿走路。”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涉猎更广,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理论功底更加深厚,具有了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实力。  外文系的学人,一般都抱有当翻译家的理想。无论文学作品,或文艺论著,只要能翻译就行。然而时至20世纪90年代,俄国文学的情况已发生变化。一个世纪前我国开始引进的俄罗斯古典文学,经过几代译者和编辑的努力,这项工程已基本完成,有关的重要论著亦相继翻译出版。即便是俄罗斯文学史书,也早有了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上、中、下卷)的中译本。80年代甚至出版了几种第二代俄国文学史书的中译。面对新的形势,子峰适时地舍弃单纯翻译一途,转向研究,决定自己动手撰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的眼光和敏感。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讲述俄国小说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勾勒小说思潮、流派嬗变轨迹,阐明其思想特质以及对世界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特别是注重对小说艺术的审美透视,对小说艺术大师和重点作家进行详尽评述,对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进行品评和赏析。

作者简介

任子峰 男,1939年11月出生,河北省辛集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并留校任教。1973年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96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俄罗斯莫斯科师范大学作学术访问。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兼及世

书籍目录

序 言(李明滨)绪 论第一章 11—17世纪俄国小说的孕育和萌芽 第一节 俄国小说的孕育 第二节 俄国小说的萌芽第二章 18世纪俄国小说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小说的命运:文学家族中的“丑小鸭” 第二节 “彼得故事” 第三节 艾明、楚尔科夫和拉季舍夫的创作 第四节 卡拉姆津第三章 19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小说的新探索 第一节 19世纪初俄国小说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中篇小说 第三节 长篇小说第四章 普希金 第一节 “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 第二节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三节 散文体小说 第四节 《上尉的女儿》第五章 4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胜利 第一节 “自然派”在斗争中崛起 第二节 40年代小说创作概观 第三节 别林斯基的小说美学 第四节 莱蒙托夫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赫尔岑的小说创作第六章 果戈理 第一节 “文坛盟主”的艺术人生 第二节 中短篇小说 第三节 《死魂灵》 第四节 高超的讽刺艺术第七章 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 第一节 小说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 “新人”小说和“反虚无主义”小说 第三节 平民知识分子小说家和皮谢姆斯基、斯列普佐夫 第四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五节 冈察洛夫第八章 屠格涅夫 第一节 萍踪游子的艺术之路 第二节 《猎人笔记》及其他中短篇小说 第三节 《罗亭》和《贵族之家》 第四节 《前夜》和《父与子》 第五节 屠格涅夫的小说艺术第九章 7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时代的变迁和小说的新特点 第二节 民粹派小说家 第三节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第四节 列斯科夫第十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一节 命途多舛的小说艺术家 第二节 中短篇小说 第三节 《罪与罚》 第四节 《白痴》 第五节 《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六节 小说艺术的开拓与创新第十一章 八九十年代小说的演变和发展 第一节 多元化文学流派语境中的小说新景观 第二节 现实主义小说家 第三节 契诃夫 第四节 柯罗连科第十二章 托尔斯泰 第一节 走向“天国”的人生旅程 第二节 中短篇小说 第三节 《战争与和平》 第四节 《安娜·卡列尼娜》 第五节 《复活》 第六节 文学巨擘的艺术特质结束语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7世纪,随着俄国专制农奴制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欧洲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骑士小说被介绍到俄国。骑士小说冲破宗教禁欲主义的藩篱,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它的引入对促进俄国文化和文学的“世俗化”有积极影响。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向世俗化、民主化、现实化方向发展,涌现出许多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劝诫说教味浓厚的教诲故事,如《戈列-兹洛恰斯基的故事》、《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有反映城市世风人情的世态故事,如《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卡尔波·苏图洛夫的故事》;还有大量的富有民主精神和批判意义的讽刺故事,如《谢米亚卡的审判故事》、《棘鲈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关注个人的命运,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尤其是有了艺术虚构,使叙事文学脱离了“真人真事”的窠臼而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文学现象表明,17世纪俄国小说已初露嫩芽。  18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开放大大加强了俄国的经济实力。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更加广泛、庞大的读者群体,而通俗易懂、趣味性、消遣性的叙事散文更适合他们的口味。读者的需求和趣味是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因。所以,随着市民阶级的崛起,小说也逐渐兴旺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小说是“近代市民阶级的诗史”。  18世纪最初25年,俄国流行的是反映彼得一世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变化的“彼得故事”。这类故事还比较粗糙、幼稚,有明显的模仿痕迹。30一80年代,俄国文坛是古典主义的天下,小说被认为“伤风败俗”而备受歧视,根本没有资格登上大雅之堂,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坊间流传。而18世纪的欧洲,小说园地在启蒙思想的浇灌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法国启蒙作家的哲理小说,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感伤主义小说,皆成就斐然。18世纪中叶,欧洲作家萨勒日、伏尔泰、卢梭、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理查逊、歌德、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相继被译介进俄国,为俄国作家提供了艺术借鉴,有力推动了刚刚起步的俄国小说的发展。直到此时,文学界对小说的偏见才渐被克服,小说的地位才有所改变,创作数量逐年增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俄国小说史 PDF格式下载



教科书,俄语版,除非上课,一般不愿意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