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健康传播学

张自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自力  

页数:

338  

Tag标签:

无  

前言

身体是父母给的,健康是自己要的。父母赐予我们身体和生命,每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根源于父母,对个人来说是先天造化,无法选择。而健康则不同,健康得益于每个人自身。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与否,与个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密切相关,要不要健康,全在自身。这一点,医学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统计早有证明:在影响人类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遗传生物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条件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仅占15%左右,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作用占到了60%的份额。这一科学结论,对于从事健康传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唯其如此,健康传播才有了意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传递,或潜移默化、或当头棒喝,健康传播发挥其影响作用,帮助人们在先天既定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后天的能动性,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从而把握健康真谛,走上健康之路。与健康相对的是疾病,疾病的诱发因素很多。中医说: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现代医学也把疾病分为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区别对待。因此,健康的维护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生理保健和治疗,还应该包括心理的调节与呵护。只有身心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称得上健康。健康传播,作为维护健康的手段和载体,唯有身心兼顾,实现身与心的交融,方才算得上功德圆满。本书是一本以“健康传播”为主题的教材,集中阐述健康传播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实践应用,强调“身心的交融互动”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脉络之一。理论方面,作为健康传播学的三大学科根源——健康教育学、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不乏“身心合一”的理论观点。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健康传播的发展演进,健康传播的基本理论、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的划分:第二部分涉及健康传播的多重视阈,分别从人际传播、公共传播、大众传播等几个不同层面探讨健康传播在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些重要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传播以及健康传播的伦理规范等议题展开专章论述:第三部分着力于健康领域的传播实践,从健康社会营销,新媒体传播等角度对健康传播领域加以观照,同时对农村社区健康传播、农民工健康传播、艾滋病防控等当下中国社会若干个突出的健康传播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本书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写作宗旨,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多层次多角度的领域观照、深入浅出的推演类比、新颖生动的案例分析,较全面地勾勒出健康传播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图景。

作者简介

张自力,博士。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分获医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外科临床医学工作多年:现任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传播”。已出版专著《健康传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健康传播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健康传播话从头 第二节 健康传播:一个学科领域的诞生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二章 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 第一节 健康传播的概念与研究分支 第二节 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深度划分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三章 健康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第一节 健康传播的模式探索 第二节 健康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四章 医患关系与人际健康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中的健康议题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本质与表象 第三节 医患关系研究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任务与发展 第二节 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节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六章 媒体公共健康报道与大众健康传播 第一节 健康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第二节 媒体公共健康报道的采写与编播 第三节 媒体公共健康报道的问题与应对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传播 第一节 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二节 政府的传播现状与策略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传播缺陷与出路 第四节 公众的传播参与和特点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八章 健康传播的伦理与规范 第一节 媒体健康传播中的伦理呼唤  第二节 医疗健康传播中的伦理冲突 第三节 艾滋病健康传播中的伦理议题 【关键概念与要点回顾】 【对话与思考】第九章 健康传播的营销策略第十章 新媒体与健康传播第十一章 健康传播案例研究与策略分析(上)第十二章 健康传播案例研究与策略分析(下)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4.健康传播媒介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风靡世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健康传播自然位列其中。这无疑向新时期的健康传播提出了挑战。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流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不仅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技术上的更新,也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更新。去整体化、互动性、非线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特点,成为应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健康传播的新特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潜能。它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又有两者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健康传播更好地发挥效用。2000年9月,上海公众健康教育信息网(“健康在线”)开通,标志着健康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尽快掌握新媒介技术,更加有效地为健康传播服务,成为现代健康传播者的必备素养。5.健康传播的专业化现代健康传播的专业化发展突出地体现在对健康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这一尝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部分高等院校的传播学院系中。健康传播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素养,而且要求掌握公共卫生、社会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人才,创建专业科研机构,吸纳各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加入健康传播研究的行列,将是我国未来健康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健康传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我国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在相应的专业中开设“健康传播”方向的课程,培养本科学生。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医科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医学院校率先开设了“健康传播学”相关课程,成为国内较早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2005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和沈阳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分别进行“健康传播学”专业的招生,开设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健康传播、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健康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健康传播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后记

很欣慰,这本教材终于可以和大家见面了。我知道,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也都在期盼着这样一本教材的问世。在写作这本教材的近两年时间里,不断有一些未曾谋面的陌生朋友给我发来邮件、打来电话,咨询和探讨一些有关健康传播的问题。他们中有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学者或研究人员,有的是卫生行政机构的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有的是基层的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有的是一线的媒体记者、编辑、制片人,有的是国内健康产业领域的创业者,还有的是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尽管这些朋友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背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健康传播。在与这些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在这种关注的背后所蕴藏的渴望和力量。那是一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对健康生活的渴望,是一股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交往的扩大而出现的对公共健康安全的关注,是一股渴望推动我国的健康传播事业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步伐、与时俱进的浪潮和力量。这股力量的存在,使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是有众多的志同道合者与我一起前行,在我困惑的时候给我启发,在我前进的时候给我动力。健康传播,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个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抓住当前的关键问题、重点问题,尽快地投入力量,扎扎实实地研究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发布与媒体传播、食品安全领域的风险预警与沟通、医患关系的改善、虚假医药广告的传播规制等,对这些当下中国健康传播领域中突出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全社会对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健康传播领域在当今中国成长进步的现实动力。


编辑推荐

《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传播学创新系列教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健康传播学 PDF格式下载



盼望已久的好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健康传播进行梳理和讲解,真正地深入浅出,收获很大。


这本书还没有来得及看。


看了开头,用处多多。


适合就医,从医之人


好书,受益匪浅!愿大家都身体健康!


有借鉴参考作用


《健康传播学》封面有点脏,不满意。比如,可以用一张纸或降解材料包住封面。采用塑料膜包装,固然干净,但是浪费并污染环境。


看罗大伦博客推荐买的,感觉**了,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简单的翻阅了一下,书的质量还不错,没有出现什么书页有破损的情况,大多引述中国实际的国情 可以作为基本的学习资料


该书是健康传播方面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可以一看。但是该书按照教材的性质撰写,所以有些东西说的不是太深,而且有的内容言犹未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