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

(日)安丸良夫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安丸良夫  

页数:

239  

译者:

刘金才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相互影响之大,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罕见的。大概早在姬周之世,中日之间已有交往。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水稻和农耕技术从中国长江流域及华中地区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北九州,这新的文化之光促进日本人摆脱了数千年渔猎和采集生活。此后中国铁制器具传人日本,更使日本由石器时代一跃进入铁器时代。到秦汉时代,特别是自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郡之后,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同时有大批汉人从朝鲜半岛移居日本,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日本的重要承担者。到隋唐时期,日本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直接交往,大力引进中国的典章制度、文物器具,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的儒学、佛教、文学艺术、民间习俗等各种思想文化,终于促成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公元645—646年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结果,日本呈现出“全面唐化”的社会景观,推动了日本社会的飞跃性文明进步,并且自此以后,日本人虔诚以中国为师的理念,一直延续到日本的近世。自古以来,中国、日本还有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或称中国文化圈、汉文化圈,或称儒家文化圈,或称大乘佛教文化圈(越南有所不同)。虽然表述方式有多种,但都说明这个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关系至为密切,并且有显著的共同性,区别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内容概要

作者通过对天皇观的历时性考察,对近代天皇观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民间的抵抗等问题进行了考析,阐明了近代转型期日本人的精神动态,提出了所谓近代天皇观是在幕末前后伪造出来的“传统”的结论。作者认为,幕末的内忧外患危机意识是近代天皇观形成的重要契机,“近代天皇制是在内外危机加重的情况下用来对应秩序崩溃的重建秩序的原理”,天皇观以及其权威性“属于广大民众的幻想过程的问题”。

作者简介

安丸良夫,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曾先后任教于一桥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校。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近代化和民众思想》、《日本民族主义的前夜》和《作为“方法”的思想史》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课题与方法 1.天皇之权威 2.连续论与断续论 3.本书的课题第二章 近世社会与朝廷、天皇 1.统一权力与朝廷·天皇 2.儒者的朝廷观 3.祭祀论及其观念的转向第三章 民俗与秩序的对抗 1.作为社会边缘的民俗 2.围绕祭祀仪式的对抗 3.异端的宇宙论第四章 危机意识的结构 1.本居宣长 2.平田笃胤与草莽国学 3.水户学第五章 作为政治领袖的天皇 1.尊王攘夷运动的天皇观 2.决断主体与马基雅维里主义 3.政治战略与民心第六章 权威与文明的象征 1.维新变革的正统性原理 2.神道国教主义的展开 3.“信教自由”与国家第七章 与近代天皇观的对抗 1.明治初年的民众运动和天皇 2.“夷人”与“耶稣教” 3.有关民俗的对抗和重构第八章 近代天皇制的接受基础 1.地方秩序和权威中枢 2.“民权=国权”的国家主义 3.天皇崇拜的渗透度第九章 评论与展望 1.关于国民国家的构成原理 2.正统与异端 3.关于天皇制的宇宙论 4.关于现代天皇制引用参考研究文献一览后记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太宰春台曾说:“凡天地间所有事物,除人之所为外,均神之所为也。所谓人之所为,亦即尽人事,然事成与否,则全赖天之助也。”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世界里充满了人力所不及的神威,正因为如此他引用《左传》中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包括天地、山川在内,整个世界充满着神灵,上自天子,各种身份的人都祭祀与自己身份相应的神灵,即所谓“正祀”。因此,天子和诸侯也应斋戒沐浴,出任祭主祭神,在重要的祭祀时还应“天子国君则祭主”。虽然祭祀的内容可能“宛如儿戏”,但这正是“鬼神所不可测之处”,只要祭祀得当,就一定会有所感应,消灾招福。另一方面,这种祭祀和排斥淫祀是对应的,“从上皆以严禁民间淫祀为善政。近世有水户义公(光圀)停止国内之淫祀,捣毁多处祠堂。可谓是深知治道之英雄”。1729年(享保十四年)成书的《经济录》,就是这样由一百多年前的这些做法预测到了明治维新时的祭政合一、废佛毁释和神道国教主义。中井竹山(1730—1804)的《草茅危言》是为宽政改革提出的建议,因此虽然幕府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前提,但是其重要内容是主张通过推进朝廷改革来去除佛教以及与之相关的迷信。竹山首先将朝廷衰微的原因归结于“多半因崇神佞佛等惑事而起”,认为朝廷“以此神佛荒诞之说,祸害百姓之举不胜枚举”,应以礼仪制度取而代之。即他主张恢复已被“省易忽略”的即位典礼;时常进行巡幸,争取让平民也养成崇敬天皇的习俗;取消天皇退位称院的惯例,采取一世一元制,年号使用谥号;废除充斥着吉凶日、方位迷信的民间历法,只使用官方的“静洁历”;禁止皇子、公主出家为僧,以增加皇族人数;确立天皇、皇族的婚姻制度等。站在朱子学合理主义立场的竹山,虽然在鬼神的存在问题上与徂徕、春台观点对立,但在认为民间蔓延的宗教性信仰具有反秩序的潜在性这一点上,可以说他不仅继承了徂徕和春台的问题意识,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上面所述的关于朝廷改革的构想,也是为了对抗民间荒诞的宗教性信仰,他曾说,“因王室衰微,遂使巫祝之家愈盛,各类淫祠充斥天下”。

后记

富山县东砺波郡高濑村森清——这是町村合并以前的名称,我就出生在这个种植单季水稻的村庄里,家里是中农。现在这一带新修了公路,还建了很多新房子,以前的景观已经被破坏了不少,但是,遍布水田的砺波平原上环绕着防风林,其间点缀着户户农家,这种典型的散村风景现在依然清晰可见。我童年时的记忆有很多是有关故乡风土人情的,现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记录在此,权作本书的后记吧。我在户籍上是三子,但由于我出生后不久二哥就因白喉病夭折了,因此实际上我是作为两兄弟中的老二长大的。村里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要根据阶层、性别、家里的情况等等来定,区别很是复杂,但一般称呼长子为“小安”,次子为“小奥”。我家的屋号是“安清屋”,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村里人都叫我“安清屋的小奥”。我们村在我出生以前就有28户农家,这些农家各自拥有不同的屋号,现在我们村还是这28户农家,这就意味着这60多年我们村的户数没有任何变化。村里的长子们到了可以上学的年龄,就开始在祭祀氏族神的时候,扮演舞狮子中的小狮子,等再大一点就加人青年组。但是次子以下则既演不了小狮子也加入不了青年组,尽管行政村里有青年团的组织,但在我小的时候,传统的青年组比青年团的影响力大多了,活动也特别多。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这主要是因为长子要继承家业,而次子以下的男孩和女孩们将来都是要离开村子的。


编辑推荐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未名译库·学术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