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让人成为人

杨自伍 编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自伍 编译  

页数:

45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近世以来西方重要思想家的教育论集,精选十八位大家的文墨,上起德国教育学开山祖师康德,下讫美国近代文化批评家赖许。本书选文均为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对于读者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足为镜鉴。 本书选文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为主线,旁及文化、宗教与教育的繁复关系。诸家力陈,健全完善之教育,当以培养文理兼习、德修业精的完备之人为宗旨。 本书所选各家,或为哲人,或为文豪,或为科学家,或为文理兼通的大师。文章皆为时而著,有感而发;针砭时弊,振聋发聩。人文精神,道德情怀,皆可称深极骨髓。全书视野开阔,视角独特,思想深邃,文采斐然。

作者简介

杨自伍,著名翻译家。主要译著有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八卷)、艾·阿·理查兹《文学批评原理》、《英国散文名篇砍赏》、《英国经典散文》、《英国文化选本》(上、下册)、《美国文化选本》(上、下册)、《英语诵读菁华》(五册)。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论教育大学的理念文化文学与科学科学与文化教育中的宗旨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旨古典作品在教育中的地位时代的学术特征科学与“文化”的分家教育与纪律科学与伦理学宗教为文明做出了有用的贡献吗?宗教与科学科学与宗教宗教与科学:不可调和吗?论人类知识教育的宗旨两种文化?查·珀·斯诺的意义当代教育舞台:挑战与机遇当代教育的危机现代科学与古代智慧人类尊严与21世纪两种文化利维斯-斯诺之争正规教育与新式文盲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倘若旁观他人行止,便可从中检验其信念,那么我们以下的说法则言之成理,那就是——文字的领域和无可估量的裨益,在于记载真理,具有令人心向往之的权威性,成为教师手不释卷的工具;然则,知识门类繁多,而且纵横交错,在任何一门知识学科里,倘若我们希望精益求精,左右逢源,我们就应该咨访健在之士,倾听谈霏玉屑。个中原委,我无意探究明白,而且我可能言谈的内容,与面面俱到的分析尚存差距,我有自知之明;——或许我们可以不揣浅陋,大凡书籍,其中有大量细节的问题,都经不起推究,因为在任何拓展的论题上,都有可能提出无数的问题,也无法切中要害,因为每位读者都接二连三地痛切感受到疑难重重。或者再冒昧一句,凡是书籍,在传达论题的特殊神理和微妙特色方面,都谈不上伴随着心有灵犀的那种一点即通和胸有成竹,那是通过眼神,表情,语气,风范,随时随地,尽有可观,三言两语,脱口而出,还有熟悉的交谈之中不经意的拐弯抹角。不过我哕唆了半天,涉及的仅为主要论题的一个附带部分。来龙去脉,姑且不论,事实毕竟无可否认。任何学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书本学而知之;可是细节,色彩,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人我们血脉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大家应该效法攻读法语或德语的学子,他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文法知识,遂游学巴黎,或德累斯顿:后起的艺术家,渴望拜谒佛罗伦萨和罗马的伟大泰斗,诸位应该奉为楷模。在发现某种学术上法盖尔式照相法①之前,它取消了思维的过程,真理的形式,轮廓,面貌,犹如那个光学仪器,一览无遗,再现了触摸可知的实体,我们应该就教于充满智慧的师长,这样智慧才能学而知之,我们应该远行至源泉之地,酣饮甘露。车载斗量的智慧,可以依傍书籍,从源头活水走向天涯海角;可是充博之境,天下唯有一处可寻。


编辑推荐

《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是北大开放教育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让人成为人 PDF格式下载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对于读者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足为镜鉴。


一直关注教育领域的书籍,不错


这么好的书应该给教育部门的官员每人一本,也让他们懂点教育,别瞎指挥啊。


I haven't read it .


xihaun


值得细读、精读。


帮朋友买的,纸有点薄,总体质感不错


杨先生的书就是好,买来研究教育学,尤其当下不重视人文教育,很值得学习和宣传!


翻译的不错,正在看


不错的图书,值得看看。


我的知识不够全,完全看不懂


翻译的有些晦涩 但值得一读


教育两个字就不应该被中国式的教育滥用,玷污了神圣的教育,看看外国的教育,反思自己的身上还有哪些不足,然后对自我展开自我教育


对现今的社会,很多人都出现心里不正常现象,所以我感兴趣。


  导师布置的读书报告,书中收录的文章时而晦涩时而流畅,读得很痛苦。以下内容含有抄袭,希望被借鉴的作者看到此文后主动来打我脸。(其实你看我写得那么幼稚就知道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了)
  =========
  本书收录了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中十八位著名的欧美思想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对教育、文化、宗教与科学的见解和训诫。书的题目取自书中收录的德国著名思想家康德的《论教育》中的名言: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本书选文都是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足以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有些选文甚至在互相批驳辩论。这些先哲留下的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反思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和借鉴。
  书中收录的文章虽多,但大部分围绕几个论点展开激烈讨论:教育的方向和宗旨、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这也是当下教育思想界仍然继续思考的问题,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将这些问题藏在心里,希望在读完书之后能够得到答案。
  首先在讨论教育的宗旨和意义之前,康德的《论教育》作为古典主义的教育名著可以为接下来后人的文章铺开道路。康德首先提出人需要教育,通过纪律和训诫来规范人。这不仅是出于传承人类文明的考虑,也是为了让人能够适应社会规范,辨别是非能力而做出必要的准备。教育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康德说,人潜藏着许多未经开发的萌芽。他肯定了人类的潜能,而教育通过上一代人的知识经验,帮助下一代挖掘和完善自身各种天赋。所以作为“上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肩负巨大责任,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教育的严谨态度。在教育方法上,康德一边将教育比喻为艺术,另一方面认为教育若受到环境和个人判断的支配,则会成为“机械”。两者是教育方法的两种极端,因此在教育方法上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判断力去将教育机械的一面转化为艺术的一面。用我国传统教育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因材施教,是根据教师的判断而来。在他注重“践行”的论点中,指出教诲人如何作为一个自由生命而去生活。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完整的人,能够对自己的个性保持一种适当的认识。我认为这也是我国教育界最缺失的核心内容:过度强调集体主义,缺乏对个人自身的思考,从80年代起,年轻人在红色集权时期过后的市场经济时期下就迷失自我,没有生活目标,于是只能为生存而追求金钱和地位。因此在这样浮躁的年代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去思考自身和社会的出路。
  约翰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同样是教育思想界不可撼动的经典。纽曼在文中给我们描绘出大学在古希腊问世时候,世间对知识憧憬和敬仰。同时提出三个问题:大学何为?大学应该选在何处?大学生活应如何度过?围绕这三个问题纽曼指出大学的定义是幅员广袤的国土上,士林来往交流和传播思想的场所;思想的自由传播和吸收是大学精髓所在;各门学科之间应有交流和沟通的聚会。反观当今社会,网络和书籍给予我们正无穷的信息量,新兴的远程教育让人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到百家思想。但是这些都无法取代传统授课方式,因为“(教师的)细节,口吻,氛围,生气,使得一门学科融入我们血液的那股生机,凡此种种,要从师长那里把捉,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因此教育活动注定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在学科分歧上,纽曼指出在古代大学中各门学科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聚会。这样使得知识得到切身交流,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沟通。这观点一直作为大学的永恒理念给后世教育管理学术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下文各种学科纷争埋下伏笔。
  自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和重视之后,在教育界中就存在有文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在教育领域孰优孰劣的辩论。马修•阿诺德在《文学与科学》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文化的宗旨是在于认识自身和世界,作为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我们必须认识普天之下历代思想之精华,文章之鸣风。”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自认无权评价自然科学,因此他试图想避开文化界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优劣对比的辩论。但是他极力反对将自然科学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认为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人性的构造”。这样的观点也就是我国当代教育界呼吁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启蒙。前日发生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就是一个偏向科学研究而缺失人文修养而造成的悲剧。一个人要成为全面的人,科学与人文必不能偏废其一。
  而赫胥黎的《科学与文化》与前文似乎有所对应,实际上却是在对上文观点展开辩论。作者赫胥黎是著名的科学家,毕生都在支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在教育理念上主张文理兼备,但侧重强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地位。赫胥黎在19世纪提倡科学教育,是由于当时的人文教育处于主导地位,自然科学处于萌芽状态,相比之下势单力薄,因此呼吁对科学的重视在当时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因此在后来20世纪科学技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得到推动。反观当今教育界,理工科发展势头远远盖过社会人文科学,从进入大学之前填写志愿就不难发现理工科的专业远多于人文科学专业,教育经费上理工科也占据大部分资金,在就业上理工科也具有更多岗位需求。此时情况与赫胥黎当年情况有所类似,只是地位调换而已。因此国家更加呼吁学生全面发展,并且给人文科学发展更多条件支持。
  读完《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之后,让我感受到了历代学者对知识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期待。我在书中发现他们早已对当今教育界出现的问题早有预见。怀特海在《教育的宗旨》中说过,教育的问题在于见木而不见林。至今学科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都不足以在社会立足。更可悲的是我们能看到的学校建设都在向盈利靠拢,教育资源急缺还不断扩招,在课堂上填鸭式笼统讲述和死记硬背仍然是主流教育方法。这就给我们教育管理专业的人提出了严峻考验,最终要让知识在学生面前见木成林,实现先人教育理念。
  


话说这个赫胥黎是跟达尔文搞基的那个赫胥黎,还是美丽新世界的那个赫胥黎?


前面那个 因为我打不出姓名中间那个点所以简称赫胥黎。。。


如果导师也这样问我那就神作了


卧槽,刚拉上去才看到倒数第二段……原谅我没看文章,刚扫到这名字就拉下来发评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