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郜云雁,却咏梅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郜云雁,却咏梅 主编  

页数:

237  

前言

  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吗?面对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不得不说出藏在内心的深深忧虑——十多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的根源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但是,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体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同样的体制下,教育的水平千差万别,孩子的发展各不相同,这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特别重要的。《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一书书名可谓耐人寻味。  从成长的需要来看,儿童需要生活的教育。但是,今天的许多教育是反生活的。比如,无数的父母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不是反生活教育的纲领吗?可见,“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是个浪漫的想法,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自觉学习,尽快成为合格的父母。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演过程中,上千万的父母听众,让我看到了太多伤心的泪水和绝望的眼神。于是,我开始久久地思考,可否将包罗万象的家教内容,简要地概括为一种方法?  有着近四十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在做了多年父亲之后,我发现,仅靠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再说,思想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方法的效果不同,这表明,任何方法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一套综合的方法,即将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而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内容概要

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本书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者简介

  郜云雁,《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30万字。  却咏梅,《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长期关注青少年阅读问题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发表各类文章近20万字。

书籍目录

话题1:“问题孩子”问题何在 孩子装病背后的秘密 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辍学不是孩子的错话题2: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谁有资格给父母发“上岗证” 单亲孩子也能高飞 用爱修复断翅的伤痛话题3: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 顽童不是差生 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幸福人生不是教出来的 孩子沉述于网络后该怎么办话题4: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 击中“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生活话题5: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 孩子交朋友,父母需要做哪些事 忙碌父母的情感关爱不能缺位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话题6: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 怎样识别孩子的压力信号并帮助他们应对 孩子为何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青春期孩子的压力应对 积极心理学帮助孩子触摸幸福话题7: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18个积极人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别让“不适应”锁住了孩子的双脚 帮助孩子抵御“心灵感冒”话题8:如何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和孩子沟通,从改变自身做起 跨过“蜕茧”成人这道坎 在惩罚与非惩罚间游走的代价话题9:如何把作业从负担变成乐趣 美国学者为家庭作业“支招” 将作业变成令人着述的游戏话题10:快乐考试 考试,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 考试压力下的智慧后记

章节摘录

  其实,像小豪的父母一样“糊涂”的父母还有很多。一位母亲聊起刚上高中的儿子时,非常不满地说儿子不像自己,因为儿子很胆小。问其具体表现,她说儿子考试前时常吓得发抖,晚上也睡不好觉。稍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人会知道,其实这是明显的考试焦虑症状,却竟被自认为很爱儿子的母亲视为是胆小!  在进一步的追问下,这位母亲讲述了更多让人吃惊的事情。比如这孩子从小就爱“装病”,一到该去学画时就喊肚子疼,母亲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常常背着孩子往医院跑,结果自然是查不出什么毛病就回家了。母亲一直觉得儿子可能是体弱,因此在生活上更加悉心地照顾他,却从不让儿子耽搁画画。孩子上了初中后,有一次因不喜欢一位有口音的老师的课,再次出现肚子疼。老师打电话让母亲赶快到学校。母亲心急火燎地送孩子到了医院,医生仍没有查出病因,但还是给孩子输了液。筋疲力尽的母亲这时突然觉得儿子表情怪异,似乎很有些得意。母亲脱口问道:“你不是在装病吧?”没想到儿子竟笑而不答。母亲这时突然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过去的画面一幕幕在她眼前闪现,她突然明白了一切。  儿子不喜欢画画母亲是知道的,但她相信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必须严格要求才会有出息。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为了不画画,竟用装病来欺骗她,更让她不能理解的是,孩子竟会冒着因打针输液而出事故的危险撒谎。


编辑推荐

  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