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分道而行

[美] 迈克尔·弗里德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 迈克尔·弗里德曼  

页数:

167  

译者:

张卜天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思想界有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统治英语世界的“分析”哲学传统与统治欧洲的“大陆”哲学传统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或分裂。在许多人看来,前一传统似乎远离了令所有思想者挂怀的那些大的精神问题——生活的意义、人性的本质、好的社会的特征等等,转而沉迷于某些特定的技术问题,对语言进行逻辑或语言学分析。哲学在这里显得像是一门科学,特点是方法清晰,在“结果”的表述和吸收上能够协作性地、累积式地进步,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它完全脱离了没有被少数狭窄的专家所顾及的、一般人真正关心的核心哲学问题。于是,研究哲学的传统核心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大陆思想家身上。但在更具分析倾向的人看来,大陆思想家的著作似乎全然不顾方法的清晰以及协作性的、累积式的进步,而是故意或存心使用晦涩的语言,它更像是对语言的一种诗意运用,而不是逻辑的论证式的叙述。C.P.斯诺曾经指出,在科学家的文化和“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这两种相互对抗(而且相互无法理解)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分裂,分析传统与大陆传统的分歧正是这种更为一般的分裂在专业哲学界的一种表达。

内容概要

20世纪30年代以来,哲学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传统和在欧洲大陆流行的欧陆传统。本书通过一个分水岭事件审视了这一分裂的起源:1929年在瑞士达沃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还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三人之间的论争,对西方哲学的分道而行进行了思想上的追根溯源。

作者简介

迈克尔·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生于1947年,斯坦福大学Frederick P.Rehmus Family人文科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康德、科学哲学、20世纪哲学史以及从康德到逻辑经验主义时期哲学与科学的互动等等。除本书外,其主要著作还有《时空理论的基础:相对沦物理学与科学哲学》(Foundations of space-time theories:relativistic 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1983);《康德与精确科学》 (Kant and the exact sciences,1992);《重新思考逻辑实证主义》(Reconsidering logical positivism,1999);《理性性的动力学》(Dynamics of reason: the 1999 Kant lectur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2001)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关于文本和译本的说明 第一章相遇达沃斯 第二章克服形而上学:卡尔纳普与海德格尔 第三章新康德主义背景 第四章海德格尔 第五章卡尔纳普 第六章卡西尔 第七章逻辑与客观性:卡西尔与卡尔纳普 第八章达沃斯前后:卡西尔与海德格尔 第九章正确认识分析传统与欧陆传统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李凯尔特本人严肃地怀疑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否能够满足他所说的“先验现象学”的功能,但海德格尔确信,只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才可能扮演这一角色。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胡塞尔第一次明确说明了其现象学的“先验心理学”本质。特别是,胡塞尔解释说,现象学并非经验心理学,因为它旨在阐明心理现象背后的先天结构或“本质”。正如在物理学(自然科学)中,经验研究必须在先天地(数学地)划定研究领域的概念结构(阐明空间、时间、运动、速度等概念)之后才能进行,在心理学(以及一般的精神科学)中,所有合法的经验研究也必须在先天地(现象学地)划定意识领域的概念结构(阐明知觉、回忆、想象的表象等等的本质)之后才能进行。因此,纯粹的经验心理学或内省心理学(“自然主义的”心理学)就像前伽利略的自然科学一样不安全。只有先行对心理学(就像物理学一样)的主题进行一种先天的从而是“先验的”划定,并由此建立起心理学,心理学才能(像物理学一样)变成一门严格的科学。这样看来,这种“先验”心理学——现象学——与哲学、特别是与纯粹逻辑所研究的理想的意义领域有一种特殊关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分道而行》是20世纪哲学编史学的一项突破。通过展示出卡尔纳普、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在20世纪20年代所进行的思考和争论,作者帮助我们超越了那种常见但却过分简单化的对立,即好的分析哲学与坏的非分析哲学之间的对立。   ——理查德•罗蒂 迈克尔•弗里德曼在他关于康德数学哲学、科学哲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杰出工作基础上,探讨了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新康德主义的关系……本书为卡西尔引起持续兴趣的原因以及他的重要性作了令人信服的辩护,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相对立这一老大难问题。   ——查尔斯•帕森斯(哈佛大学)


编辑推荐

《分道而行:卡尔纳普、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同文馆·哲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分道而行 PDF格式下载



如作者本人所言,完备而全面地解释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之分野并不是本书所能承担的一项工作。然通读此书之后不难发现,弗里德曼所觅得的几乎是理解这一分野最直接和具体的视角。以卡西尔与海德格在达沃斯的论辩为出发点,即是以在康德解释上的分歧为起点来理解他们自身的哲学倾向与洞见。弗里德曼的基本想法是,我们能够借助与新康德主义关系最为密切的卡西尔,在卡尔纳普与海德格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而这三者各自的哲学倾向应当能够在新康德主义这一传统中得到追溯和理解。在间接的意义上,弗里德曼也就将康德哲学拣选为理解(至少是20世纪)哲学核心问题的背景。
   该书行文相当节制,作者显然意识到新康德主义并不是二十世纪哲学分野的唯一思想来源,至少在德国哲学内部,弗雷格和胡塞尔这两位自觉与新康德主义相区别的哲学家是该研究无法具体涉及的。同样,生命哲学与解释学的传统,以及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这些都处于该研究视野的边缘。显然,卡西尔与海德格在达沃斯的相遇并不是哲学分野最早的源头,也不是其标志。然而即使考虑新康德主义之外的哲学传统,也应当考虑,新康德主义以及宽泛而言对康德的解释和接受,是否是理解二十世纪初各种哲学倾向的基本背景。弗里德曼的工作并不试图夸大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力,而是首次给予了新康德主义及康德解释在理解二十世纪哲学分野问题上足够重要的地位。


先是分道而行,三位一体,人的问题最终要人自己的内心来回答,在这一点上三位大师依然是一致的。


这本书名包含着我崇拜的三个偶像,不得不买


特别特别特别特别好


比较客观,应该是比较中立的立场


几位哲学大家,给我很大触动!


这书挺好的啊,不错。


一个时代分水岭的标志。三个人代表不同学派的观点,在达沃斯小镇不期而遇。我想他们的争论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困惑的延伸。


  
  囫囵吞枣看完了。也许有空的时候在看看第二遍,会写得更清晰些。现在留个印,这种书,一旦再进不去,太痛苦了。
  我总把哲学认为是个逐渐递落的过程,也许就是无知者无畏,到已知得越多、未知得越多的过程。从最早的哲学的无所不包,到各种科学从哲学中逐渐剥离、进而建立自己完善的体系,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数学几何、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最初都是包含在哲学中的,但是在脱离哲学之后,他们都变得清晰明朗,逐渐构造了一种完美的体系,尤其在时间的流变中,仿佛建立了一种永恒的理想范式。
  在我看来《分道而行》就是展示数学或者逻辑学(对这两者一窍不通)逐渐向独立道路进而想凌驾哲学至上的一种冲动。由康德——新康德——到卡而普纳,是一条清晰的造反脉络,其间,有弗雷格和数学和逻辑学派推波助澜。而另一边,海德格尔把数学和逻辑当做一种科学而把逻辑学扫地出门。卡西尔以其中庸宏大的视野看到了这种分歧,既看到了逻辑学的美梦,又清楚地看到了其他各类学科难以被征服的弊端。胡塞尔的现象学似乎是卡西尔这种强力雄心的有力推进,然而似乎并没有成功。
  基于康德对于世界的认知,“物自体”的真实世界被人类认识已经成为一种清晰的绝望。这是新康德学派的共识,也是后来者的共识。然而在认识论中如何建立结构性概念性的清晰框架,逻辑哲学率先而起。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颠倒了世界与主体的认知关系,想通过主体的有限认知建立一套清晰的科学理论。然而康德充分辨析了这种认知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理想难以实现。
  康德认为,主体的感性杂多是认识世界的质料是认识的原初,通过普通逻辑(形式逻辑)进而把纷繁的感性纳入到有序的秩序中来,而在次其间,又有先验综合能力作为有机的串联,尤其是先天的空间和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卡尔普纳,干脆把先验逻辑弃之不顾,空间也是人的心里形式的本质之一。对于空间的拓扑性结构和度规,我觉得是卡尔普纳非常有力的发现。空间未必就是三位或者欧氏几何的,它可能是一种不规则的拓扑性的。空间形式可能在人的认识中本身就是多维的。更彻底地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概念或者形式的,我们的认识也局限于形式或者概念,只有从形式和概念中我们才能建立清晰完整的科学。哲学科学化,是卡尔普纳努力的目标。
  卡西尔也同样赞同逻辑学,但是对于复杂的世界,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或者他对于生命哲学和神话学的了解,让他同样觉得,一种完美的科学模式在数学之外的领域很难建立。数学之外的其他科学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演进中,而且难以像数学那样进行清晰地发展。太多的不确定性。卡西尔拥有足够的复杂性,对于理念或者逻辑的推论,他始终认为只是接近X。
  胡塞尔同样像后康德主义一样,拒斥康德的二元论,感性与知性的双重结合。胡塞尔认为,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全在于人的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包含了我们对于世界的所有认知,只要从心理世界中把握出一种有效的科学的概念或者形式共性,那么我们就能充分建立科学而完整的哲学观。我臆测,在这里世界成为一种河流,而心理成为一种容器,纷繁的世界虽然我们难以把握,但心理作为容器是可能固定的。现象学将会排斥出时间的变化性,甚至是空间的无限性,让我们一劳永逸地认识世界。然而从无限大的时空到无限小的物体,甚至我们的心理,我觉得终究难有固定的模式而言。
  海德格尔进行了复杂的心理转弯,似乎又回到了康德的不确定性,而哲学—形而上学似乎又在永无始终地绵延下去。海德格尔从出发就拒斥了哲学的科学化,逻辑主义在他看来是行不通的。在胡塞尔的基础上,他又开始分裂。此在——独立的个体是有限性的,用有限去把握无限始终是不可能的。不存在固定的心理模式来把握整体认知。此在,作为个体,是有限的时间性的,个体投入世界中,实践、认知,从而产生丰富的生命意义。如果无时间和有限性,此在就是死的,是被抛弃的,同样,就取消了此在的丰富性和意义性。在这里,海德格尔似乎吸取了黑格尔的可能性变化。此在是个种子,有无限可能性,然而最后却只能成为无数的可能性的一种。在这中生命的实践中,世界的真理或被揭示、或被遮蔽。海德格尔的论述当然迷人得多,不再是僵固的形式的。
  


   如作者本人所言,完备而全面地解释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之分野并不是本书所能承担的一项工作。然通读此书之后不难发现,弗里德曼所觅得的几乎是理解这一分野最直接和具体的视角。以卡西尔与海德格在达沃斯的论辩为出发点,即是以在康德解释上的分歧为起点来理解他们自身的哲学倾向与洞见。弗里德曼的基本想法是,我们能够借助与新康德主义关系最为密切的卡西尔,在卡尔纳普与海德格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而这三者各自的哲学倾向应当能够在新康德主义这一传统中得到追溯和理解。在间接的意义上,弗里德曼也就将康德哲学拣选为理解(至少是20世纪)哲学核心问题的背景。
   该书行文相当节制,作者显然意识到新康德主义并不是二十世纪哲学分野的唯一思想来源,至少在德国哲学内部,弗雷格和胡塞尔这两位自觉与新康德主义相区别的哲学家是该研究无法具体涉及的。同样,生命哲学与解释学的传统,以及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这些都处于该研究视野的边缘。显然,卡西尔与海德格在达沃斯的相遇并不是哲学分野最早的源头,也不是其标志。然而即使考虑新康德主义之外的哲学传统,也应当考虑,新康德主义以及宽泛而言对康德的解释和接受,是否是理解二十世纪初各种哲学倾向的基本背景。弗里德曼的工作并不试图夸大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力,而是首次给予了新康德主义及康德解释在理解二十世纪哲学分野问题上足够重要的地位。


  之前才讀完heidegeer的第一康德書,這本書實在是很好的背景說明。之前拿到英文本,一直沒機會一覽,今日買到中譯,馬上來看看譯本品質如何!


  20世纪哲学总体说来分为两大传统,一是以逻辑经验论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二是以现象学为代表的欧陆哲学。就《分道而行》来说,前者的代表是卡尔纳普,后者的代表是海德格尔。本书追溯了两大传统分裂的根源,即都是为了解决新康德主义留下的知识论问题。本书艰涩,却意义重大。《分道而行》一书作者、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弗里德曼说,根本想不到本书会有中译本。
  
  
   《分道而行》,[美]弗里德曼著,张卜天译,南星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定价:25.00元
  
  
   C. P.斯诺曾经指出,科学家的文化和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相互隔膜且无法理解对方。这两种文化间的分裂在哲学界也有具体表现,那就是分析哲学传统与大陆哲学传统的分歧。现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教授的弗里德曼关心的问题是,两大传统之间的分裂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的起源?在《分道而行》一书中,他给出了一种答案。
  
   该书的叙事极富戏剧性。面对20世纪初哲学思想领域的大分裂,弗里德曼首先将焦点投到瑞士小城达沃斯的一次会议上。这让我们联想起了经典史诗和戏剧,此戏剧中的主角数量只有三位,即卡西尔、海德格尔以及卡尔纳普。
  
   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在达沃斯城的会场上率先登场亮相,两人思想鲜明,针锋相对。卡尔纳普受到二人论战深深触动,在随后一幕中向海德格尔发起挑战。欧洲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思想事件被大刀阔斧地重构,宏大哲学体系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被高度浓缩。达沃斯上空的阴霾展现无余时,作者又向我们逐渐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三位主角思想之间的交错碰撞。
  
   一言以蔽之,所有纷争都可追溯到新康德主义内部的裂隙。而正是通过达沃斯,分歧渐次明朗化,众人分道扬镳,最终形成了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
  
   两大哲学传统的分离
  
   人们通常把弗雷格和胡塞尔视为两大哲学传统的起点,可是在19世纪末,他们两人很大程度上关心着同样的问题,进行着积极的对话。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些迹象表明两大传统尚未分道扬镳。到1932年,卡尔纳普展开了对海德格尔肆无忌惮的攻击。后者则将他们之间的冲突描述为这个时代“最极端的对立立场”。这不仅意味着两人的对话已不可能继续,而且他们之间的冲突也被看做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分裂后的最典型表现。
  
   分裂一定发生在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展开激烈批评之前。为此,弗里德曼将视线转向了1929年的达沃斯,“至少在此次会面之前还没有这种分裂,至少在德语思想界是如此”。
  
   1929年春,一个为期三周的“国际大学课程”在达沃斯召开,目标旨在调和法语和德语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弗里德曼指出,这次会议对我们理解“随后产生的所谓分析哲学传统与欧陆哲学传统的分裂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不过,强有力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哲学洞见使弗里德曼对会议的描述不同寻常。对法国出席会议的哲学家们,比如布伦什维奇及列维纳斯等人,他只字未提。相反,来自德国方面的三位哲学家占据了舞台中心。卡西尔和海德格尔是会议的焦点,卡尔纳普作为日后逻辑经验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也出席了此次活动。三人在会议期间营造了积极的氛围。然而,友善的私人关系中隐藏着分歧,理性的交谈中包含着对抗,大的政治社会环境也非常复杂。这次会议对整个欧洲大陆思想界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达沃斯会议期间,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围绕对康德批判哲学的阐释展开了论战,这次会议关乎康德哲学的解释和新康德主义的命运。卡西尔正处在事业鼎盛期,代表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康德主义。它统治了德国哲学已半个世纪,却在历史舞台上渐行渐远。
  
   而刚刚出版了《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则为哲学带来了新鲜气息,似乎“注定要取代新康德主义传统的霸权”,他也正在赢得年轻学生们的支持。
  
   极富戏剧性的是,上述两人论战之后,卡尔纳普与海德格尔公开决裂。达沃斯会议促使卡尔纳普认真研读了《存在与时间》,并于1930年完成了挑起争端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1932)初稿。这篇文章正是对达沃斯会议的一个回应。卡尔纳普逻辑味道浓重的作品言辞犀利,他把海德格尔作为形而上学传统的典型代表,并鲜明指出,“无无着”(Das Nicht nichtet)是根本没有意义的伪句子。反过来,这也刺激海德格尔在他自己和卡尔纳普的思想间划出一条界限。在1935年的讲座中,他激烈地指责卡尔纳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遗忘以及虚无主义态度。两人的对抗极具象征意义。
  
   对于弗里德曼而言,达沃斯很明显是一个关键点,它“促使我们现在所称的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的分裂”。当时的政治潮流将卡尔纳普和他在哲学上的伙伴们带到了英语世界,而海德格尔和许多其他“大陆”哲学家们则留在了原地。哲学上的分歧和随后的政治局势使得双方交流中断,两个传统彼此“之间完全不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逐渐形成两极对立的格局,而卡西尔则试图弥合这种分裂。弗里德曼主张,卡西尔随后的工作可视为第三条道路,这使他与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区别开来。既然两个传统仍然没有接近,这暗示卡西尔哲学的回归仍在未来。不过,他的在场为理解两大哲学传统提供了某种参照系,使得分裂起源处某种模糊的思想背景凸显在人们面前。这个背景就是新康德主义。
  
   作为源头的新康德主义
  
   在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兴起之前,新康德主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确信,想要理解20世纪哲学,新康德主义传统值得深切关注。
  
   新康德主义运动最主要的两个学派分别是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前者包括那托普和卡西尔,后者包括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以及埃米尔·拉斯克。新康德主义从康德那里继承了关于认识论和认识对象的基本构想。然而,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在继承康德的过程中,都彻底拒斥独立的纯直观能力。缺失了这一环节,新康德主义如何回答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呢?马堡学派试图通过将纯数学纳入形式逻辑,并将给定的感性杂多替换成数学自然科学,来弥补理论中的缺陷;而对于西南学派而言,李凯尔特希望通过“先验主体”将存在世界与有效性的世界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其理论内部困境。
  
   通过对卡尔纳普和海德格尔早期作品的阐释,弗里德曼试图表明,他们都面对着新康德主义遗留下的问题,但在回应的过程中却走上了不同道路。
  
   “卡尔纳普踏上哲学道路,始于运用弗雷格创造出来的新的数理逻辑,去实现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哲学梦想;和卡尔纳普相似,海德格尔开始自己的生涯,始于试图应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去解决西南学派的棘手问题。”在回应新康德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弗雷格和胡塞尔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两者所凭借的资源。因此,在弗里德曼看来,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各自得以确立,其根源显然不在弗雷格和胡塞尔那里,而应该追溯到新康德主义的源头。
  
   在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中,认识论或哲学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一种逻辑和数学的构造任务。弗里德曼甚至认为,卡尔纳普在这里“对马堡传统进行了一种更为激进的转变”。
  
   而当海德格尔不再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满意时,他开始从根本上改变塑造新康德主义和胡塞尔现象学两大学派的那些术语。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这应该视为“海德格尔本人终结新康德主义传统的激进尝试”。由此,他们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发展方向。
  
   卡西尔试图在两者之间提出一种综合,但最终却没有成功。如果卡尔纳普支持以自然科学为导向的哲学进路,而海德格尔的哲学受限于精神科学,那么卡西尔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了处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综合。他与马堡学派渐行渐远,在《形式符号的哲学》中,卡西尔主张符号涉及从数理自然科学到人类文化史在内的广阔领域。他希望表明所有符号形式都拥有普遍有效性,但这一目标从未能够实现。
  
   对于两大哲学传统分裂这一历史事件,达沃斯会议中的三位主人公给予我们莫大启示。“这三位哲学家的思想由共同的新康德主义遗产出发,以不同方式沿着泾渭分明的方向发展。”无论如何,弗里德曼强调,认真关注“他们所走过的历程,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看清楚分析传统和大陆传统分野的本质和来源”。
  
   《分道而行》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史著作。一方面,它依托对三位哲学家文本的解读,每一位哲学家所占据的篇幅大体相等,结构清晰而均衡。但另一方面,强有力的分析视角贯穿其中。弗里德曼从新康德主义哲学内部所遭遇的困难出发,考察三位哲学家的具体应对方案,从而完成了对他们哲学思想的重构。
  
   本书的论题敞开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空间,比如对卡西尔的重新评价,新康德主义对当代哲学传统的影响等。弗里德曼的学术生涯是从科学哲学开始的,《分道而行》之后,他将这种新康德主义的视角带回到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当中。近几年,通过对卡尔纳普以及卡西尔的持续研究,他深入挖掘20世纪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中的新康德主义传统。对于弗里德曼来说,“分道而行”很大程度上就是新征程的开始。
  


请问20世纪的康德解释有哪些参考书呢?想了解一些,麻烦楼上推荐几本这方面的书籍,中西都行……


@sslook:康德研究水很深,即使不考虑德文法文意文的研究,英语世界的研究已足以叫人皓首穷经了,读什么书只能取决于研究兴趣和范围。当代康德研究,英文的论文集从剑桥的companion开始吧,可管中窥豹,编者Paul Guyer本人的研究在当代很有影响,另外也推荐Allison的书和文章,解释立场比较同情康德。稍早一点最有影响力的是Strawsen那本The Bounds of Sense,更老的评注性研究如Beck和Paton的书也值得一读。


研究康德最重要是看你走哪一派,strawson是日常语言分析,美国那边比较多分析哲学的方法,还是德国人自己研究的比较正吧


如何?


译得不错!张卜天是个出色的译者。译过《大问题》和《伽利略研究》。这本书刚读完,行文非常舒服。个别地方有点不对劲,有时间再对照原文看看。


张卜天是译过柯瓦雷的《牛顿研究》和《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但没有译过《伽利略研究》。《伽利略研究》是刘胜利译的(北大版)···


是的。刘胜利在≪伽利略研究≫后记中提到张卜天,结果弄混了。多谢纠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