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学改变我们

夏桂楣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夏桂楣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美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它左右着我们的生命运动,提升着我们的人格境界,体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完善着我们的精神理念。美所以是个“谜样的东西”,说明它蕴涵着巨大的魅力……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第二章 美的多变及其差异第三章 审美过程第四章 审美理想第五章 审美疲劳第六章 欣赏美学第七章 精神家园第八章 顾影自怜第九章 以丑为美的园林艺术第十章 服饰美学第十一章 生命因悲壮而崇高第十二章 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第十三章 怪诞艺术提示第十四章 从生活到创作的艺术美第十五章 科学发展扩大着审美范畴

章节摘录

插图:这样看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很多行为全都产生于无意识之中,这话过分吗?一点都没有。然而,就艺术家的个体行为而言,情况还是有所区别的,罗伯特·韦斯伯格曾对患有狂躁疾病的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进行过考察:舒曼在他狂躁年代的作曲数量固然比他在抑郁状态下作曲的数量多得多,是12.3 比2.7 ;但在质量方面,狂躁年代的作品却比抑郁时期要低。莫泊桑也是一位患有狂躁疾病的作家,他在狂躁时期写作的数量固然不少,可哪一篇也没有他处于平静中写作的《羊脂球》质量那样高。他在精神癫狂的最后十年里所以非常喜欢一位叫艾米诺的女人,是因为艾米诺的到来,会给他带一种镇静药物。吃了这种药,他便可以写出质量很好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无意识比比皆是。例如,一个人在台上吹笛子,他的脚下却在不由自主地点着拍节;母亲给孩子喂饭,她的嘴也在不由自主地嗡合着;一个打字员在电脑上打字,她的嘴里却不停低声地念叨着打出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简单的无意识状态。徐悲鸿自幼随其父亲徐达章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1917年他22岁时偕蒋碧薇赴日本东京研究日本美术,1919年又偕蒋碧薇赴法国留学八年。在法国,他师从著名画家达仰学习素描和色彩,又入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费拉孟学习油画。1921年夏天,因战争原因得不到国内的资费,生活困难,至德国问学于柏林艺术学院院长康普。1923年重返巴黎人达仰画室继续学习,以油画《老妇》首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除此之外,一有闲暇,徐悲鸿就到法国的罗浮宫、德国的国家博物馆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徐悲鸿在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中国的著名画家中,他和林风眠都是中西结合的典范。


编辑推荐

《美学改变我们》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学改变我们 PDF格式下载



《美学改变我们》这题目够吸引人的,但是作为“学问致用书”的美学专辑却是没有特色,作者只是把一般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的内容拿来凑数;语言冗长、枯燥乏味,读来令人费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