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草垛

曹文轩 北京大学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作者:

曹文轩  

页数:

255  

字数:

120000  

前言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 “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  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 “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  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竞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 “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当下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内容概要

曹文轩的作品主题宏阔,充满大善大美,有益孩子人格成长,且行文典雅,深富音韵之美。本丛书由作者亲自按生命、成长、情感、智慧等主题架构,亲选作品中的精粹。突出生命、情感、成长、情趣、哲思、崇德、尚美、精神等主题。由曹文轩本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草房子》音乐剧演员、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师生等作示范朗读,附示范朗读光盘。《大草垛(
附光盘珍藏版)》是丛书的其中一册,朗读可以让孩子感受汉语之美,培养对母语的亲近感;朗读可以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可以让优美的书面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口语,提高口语质量;朗读可以纠正“语文”教育中重“文”轻“语”的偏向。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甜橙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红瓦》《草房子》、《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草房子》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

书籍目录

艾地
鸡鸭大军
水上漂着一朵花
香坟
芦花鞋
两个人的田野
月光下
赤脚走在大雪天
哑巴的呼喊
流泪的大河
大草垛
大草垛
蓝花
小巧
秋秋在暮色中
第十一根红布条
第十一根红布条
天空的呼唤
天空的呼唤
红葫芦
红葫芦

枪魅
最后的枪声
停不下的毛毛

章节摘录

  油麻地小学四周环水,很独立的样子。  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西北角上龟缩着,仿佛是被挤到这儿的,并且仿佛还正在被挤着,再坚持不住,就会被挤到河里。这幢小草房,是油麻地小学最矮小的草房,样子很寒碜。它简直是个赘瘤,是个污点,破坏了油麻地小学的和谐与那番好格调。  学校与地方联合,想将秦大奶奶逐出这片土地,花费了十多年的工夫,然而终于没有成功。  秦大奶奶坚决地认为,这片土地是属于她的。  也许,确实是属于她的。  秦大奶奶的丈夫是秦大。他们夫妇俩,原先与这片土地并无关系。他们是在1948年年初,才买下这片土地的。为买这片土地,这对夫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他们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阴天与晴日,没有炎热与寒冷。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欲望:穿一件新袄遮挡风寒的欲望,吃一片西瓜解除暑渴的欲望,将自己放在床上消解一下疲倦的欲望,煮一碗红烧肉润一润枯肠的欲望。他们对痛苦变得麻木起来。镰刀割破了手指,鲜血一路滴在草上,不知道疼;终年光着的脚板,在隆冬季节裂开鲜红的血口,不知道疼;瓦砾硌着脚,不知道疼;鞭子打在脊梁上,不知道疼。秦大在世时,这里的人每次谈到他,评价不外乎就是这些:“这个人太小气,一锥子扎不出血来。”“跌到了,还要从地上抓一把泥。”这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唯一的幸福就是在夜深人静、四周流动着淡淡的荒凉时,做着土地的美梦:一片土地,一片风水好的土地,在春风里战战兢兢如孩子般可爱的麦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金子一样的麦穗。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草垛 PDF格式下载



有碟片(朗读),故事情节很好,但是是局部片段的(把很多本书的片段放在一起)


孩子爱不择手、喜欢之极。


绘图本的,适合幼儿园大班和小学1、2年级的孩子读,因为订的时候没看清美绘图,到了之后才知道不适合读五年级女儿读,因此退货,没想到退货速度很快,态度也很好!赞一个!上门退货并且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