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生大德

何怀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何怀宏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死刑是否应该?武器的革新是否会让战争丧失伦理的界限?利益是否会成为施行暴力的唯一指挥棒?社会正义的根据何在?在多元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依赖哪些基本的伦理共识?
  今天的中国虽然承平已久,世界也趋于和平,但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个世界仍有不少潜在的危机,社会也存在不公和戾气。我们不禁忧虑:还会不会再现霍布斯鲍姆所说的“极端的年代”?会不会出现我们始料未及的灾难?
  《生生大德》一书从直接有关生命原则的紧迫问题出发,深入思考了?治伦理和道德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以及道德与社会变迁的关联等。它主张生命是最基本的普遍价值,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生生”是“天地”或者说自然界的“大德”,也应该是人类的“大德”。
“生生”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人应当互相善待,并善待自然万物,庶几,地球上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道德·上帝与人》等;主要译著有:《沉思录》、《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伦理学体系》等。

书籍目录

战争、死刑与生命原则
 “杀”声一片
  ——承平下的一种战争态度
 战争、政治与道德
 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战争行为的伦理
 死刑三问
 同一根绳索
 经由法律的正义
 生存原则如何在国际政治中起作用
 生命是基本的普世价值
政治伦理与道德哲学
 西方政治伦理思想史的背景脉络与研究视角
  ——《西方政治伦理思想史稿》引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隐喻
 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
 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发端与北京大学
 政治家的责任伦理
 公共哲学的探索
 道德哲学的可能性与限度
 承认的历史与道德之维
 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
 哪些差异?何种共识?
道德与社会变迁
 善的历程
 从动员式道德到复员式道德
  ——1976-2005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之一瞥
 戊戌变法是否一定失败?
  ——有关戊戌变法的两条源流的提纲
 1905:终结的一年
 一个人和一个村庄
政治伦理书序
 《心智、知识与道德》序
 《政治的回归》序
 《正义与运气》序
 平等的进展与困境——《平等二十讲》序
 自由的歧义与条件——《自由二十讲》序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序
 《伦理学的邀请》序

章节摘录

版权页:这三者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呢?何者应当成为主导呢?战争是应当以民众的情感为主导,还是以军人的战斗意志为主导,抑或以政治家的理性为主导呢?克劳塞维茨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详尽的论述。他主要还是依据近代战争的经验,认为社会共同体(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军事艺术在它最高的领域内就成了政治,当然不是写外交文书的政治,而是打仗的政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即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只不过此时此地政治是“以剑代笔”。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战争必须从属于政治。战争有自身的目标——即胜利,或者说歼灭或打败敌人;但由于战争本身是政治的手段,所以这一目标要服从于政治的目的。政治的目的可能是和平、安全或者威胁、吓阻,甚至妥协。战争计划必须依据政治家的观点。军事观点应该从属于政治观点。“现实战争无非是政治本身的表现。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那是荒谬的,因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只能是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①而民众的激情和敌忾感则更不宜成为主导,虽然它和军人的战斗意志与指挥艺术两者对取胜或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都是十分必要和宝贵的。但无论如何,必须把战争看做是另一个整体(政治)的一部分,必须从整体这个观念出发,因此,借以确定战争主要路线和指导战争的最高观点不能是别的,只能是政治观点。


编辑推荐

《生生大德》:写意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生大德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很干净,物流也非常快。


文情并茂


本来很喜欢何怀宏老师的书,可是这本有点失望,太散了,就是一些平时的想法或者文章的一个合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非常有深度的一本书,个别观点未尽赞同,但 不可否认那都是何教授独立思考的见解,很有参考性,在中国社会学上有此见地的作家不多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