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关系原理
201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翟学伟
375
338000
无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权威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
翟学伟,男,1960年生于南京,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中国研究》、《社会理论论丛》等学术刊物的编委会委员。国家教育部2004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的脸面观》(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自序
第一篇 学科立场与视角确立
社会学的批判——一种基于个体的立场
中国人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继往与开来
关系特征:特殊主义抑或普遍主义
第二篇 关系与权力的概念辨析与个案研究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从社会资本向“关系”的转化: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中的网络与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
第三篇 关系的建构及其运作
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法则
“关系”研究的脱殖民地化与理论重构
报的运作方位
第四篇 关系动力学
“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
中国人的“大公平观”及其运行模式:兼同日本的“公私观”做比较
第五篇 社会变迁中的关系
中国人的关系向度及其在互联网中的可能性转变
狐媚与美眉——虚拟世界的现代性转换
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
无
翟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运作,坦白说,这种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里面实属冷门,难以成为受人瞩目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翟教授坚持下来,在浮躁的学术环境里更加令人敬佩。
最值得敬佩的,是翟教授一以贯之地本土视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最容易陷入西方学科框架和概念困境中,这是恢复重建以来中国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通病。翟教授一开始就保持了学术上的自觉,希望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建构理解中国人心理行为的方法。
不过,由于某种程度上脱离具体生活经验(其经验选择的方法和偏好独特却存在缺陷),抽象演绎的逻辑论证比较多,加上文风问题,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虽然看似很枯燥,但真的看进去会发现作者对最难解释的中国人的“关系”构建了一个较好的概念体系,语言流畅优雅,娓娓道来,对专业学生会有很大启发。纸张质量优良,当当包装的也很仔细~~
这是我最敬佩的国内学者所写的书籍!
浪费钱,不是内容不好,是论文集有毛意思。。没添什么实质内容的东西。。又不是像台湾学者的论文大陆找不到。。
不错,还是很多观点点到为止,可惜
不是很深,看的挺有感觉的
翟学伟教授的书是不用多说的了!
翟教授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颇为建树的大家学者,对中国人的脸面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独到见解。本书是他近年出版的代表作之一。
报是封闭式交换结构,交换者会无选择性地被卷入到报的运作过程中去,没有退出权利,进而导致报不是一种个体理性的或对自身有利的选择,而是一种义务,让中国人在交换(送礼)过程中常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心理压力。 这种交换方式促使其运作下去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情理。其目的不在于一报还一报,而在于建立人际或人生的“相互性”的或以无形的人情或互助关系。在实践中,一个人很难拒绝另一个人的要求。
如果喜欢翟学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创新能力的人,多少会有点郁闷。因为著作并不像题目那样令人醒目和期待,它更多的是一本论文集的集合而成。但多少是作者的原创吧,尤其是前言和后记令人发思,也算是表达出作者在当场中国情境的一种学术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