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宋词的定量分析

刘尊明,王兆鹏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尊明,王兆鹏 著  

页数:

457  

字数:

50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尝试运用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宋词坛和词史进行了多方位多层面的考察与分析。全书不仅以具体精确的数据统计展现了唐宋词坛的历史风貌,描述了唐宋词史的演进轨迹,考察了唐宋词人的历史地位,定位了唐宋词作的经典名篇,总结了唐宋词研究的学术历程,而且还以切实明晰的定量分析,力图挖掘数据背后所潜藏的内涵和意义,旨在把握唐宋词数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借以探寻唐宋词创作及其传播接受的一些特征与规律,全书既以定量分析检验或印证了历代唐宋词研究之定性分析所取得的一些"公论"或"定论",也展现了传统的定性分析所不及或忽略的唐宋词坛与词史的新风貌与新视野。全书方法新颖,视野开阔,思路明晰,分析细密,不仅突破了唐宋词研究的旧格局,而且对新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乃至其他人文社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

作者简介

  刘尊明,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等。已出版《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唐五代词史论稿》、《全唐五代词》(合著)、《唐宋词综论》、《唐宋词与唐宋文化》等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多项省市优秀社科成果奖等。
  王兆鹏,文学博士,博:七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以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等。主要学术著作有《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两宋词人年谱》、《全唐五代词》(合著)、《唐宋词史论》、《词学史料学》、《两宋词人丛考》等,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多次荣获夏承焘词学奖及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五代词坛基本风貌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词基本数据的分类统计
 第二节 唐五代词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唐五代词创作成果的定量分析
 第四节 唐五代词集、词调的定量分析
第二章 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数据指标
 第二节 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宋词繁荣昌盛气象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创作成果的繁荣丰硕
 第二节 作家队伍的整齐壮大
 第三节 词调词体的成熟完备
第四章 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宋代词人六项指标的数据统计
 第二节 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第五章 宋词作者与作品量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宋词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宋词作品数量的定量分析
第六章 宋词三百经典名篇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数据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数据权重与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排序列表
 第四节 定量分析与意义探寻
第七章 唐五代金曲《菩萨蛮》格律特征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菩萨蛮》词作数量的统计
 第二节 唐五代《菩萨蛮》平仄运用的考察
 第三节 唐五代《菩萨蛮》用韵情况的分析
第八章 宋词金曲《念奴娇》的定量分析与定性考察
 第一节 《念奴娇》作品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念奴娇》的词调起源与声情特征
 第三节 《念奴娇》的歌词创作及演进历程
 第四节 结论与思考:本色确认与范式意义
第九章 苏轼三大词调创作的定量分析与个案考察
 第一节 《浣溪沙》:唐宋小令“第一调”中“第一人”
 第二节 《水调歌头》、《念奴娇》:宋词长调中的经典
第十章 历代词人次韵苏东坡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作品统计
 第二节 历代词人次韵东坡词的定量分析
第十一章 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历代词人次韵清真词的数据统计
 第二节 历代词人次韵清真词的定量分析
第十二章 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的检索统计
 第二节 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历代词人次韵李清照词的审美观照
第十三章 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历代词人次韵稼轩词的检索统计
 第二节 历代词人次韵稼轩词的定最分析
第十四章 温庭筠词传播的历史考察与定量分析
 第一节 唐代歌妓对温词的演唱传播及其意义
 第二节 《金筌集》、《花间集》对温词的传播
 第三节 历代词选传播温词的定量分析与考察
第十五章 周邦彦词传播的定量分析及词史意义
 第一节 宋代歌妓的演唱:显示周词的当行本色
 第二节 清真词集的编刻:突出周词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 历代选本的编选:凝定周词的历史地位
第十六章 李清照词传播的定量分析与词史定位
 第一节 李清照词集的编辑及其广泛流传
 第二节 历代文献对易安词的著录与传播
 第三节 当代纸质文献对李清照词的传播
第十七章 20世纪唐宋词研究学术史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成果总览与历程扫描
 第二节 热点透视与格局分析
 第三节 历史反思与前景展望
第十八章 20世纪苏轼、秦观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20世纪苏轼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20世纪秦观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引用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既然我们在20世纪人类的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了运用定量分析和计量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门类,文学研究是否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或计量分析?是否能够建立一门“文学计量学”的学科分支?  关于后者,这个问题太大,我们既没有思考成熟,而以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学识才力也难以承当其任,只是作为一个设想提出来供学术界有志者思考;而关于前者,我们的答案则是肯定的。  这里实际上涉及我们如何在思想观念上正确认识事物的数量与质量辩证关系的问题。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具有一种质的规定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纯质量”的东西,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与它在数量上的增减与变化密切相关,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因此我们要更准确地探寻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忽略事物量的规定性及质与量的相互关系。历史、政治、经济也好,文学也好,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存在、发展及其本质、规律的形成,当然也不能超越数量的规定性。比如在史学研究中,就常常会涉及一些历史事件,对这些历史事件性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就离不开对参与人数、次数、频率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就文学创作而言,虽然属于一种高级的精神创造活动,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情感化、形象化的特征,从而与其他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相区别,但文学研究则是属于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门类,而科学研究则要追求真实性、精密化和科学化的至高境界。比如具体到我们要研究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就既与一定的作品数量相关,也与他所使用的语汇频率、意象频率以及题材的表现、体式的运用等多方面的数据有关。因此从理论的逻辑的层面来讲,在文学研究中引入和运用统计学的、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并非是什么天方夜谭式的胡思乱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宋词的定量分析 PDF格式下载



  本文中《全宋词》均指中华书局1998年11月第7次印刷本(蓝色封面,竖排繁体)。
  
  二 唐五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1
  P66:“……有成就有影响的词人往往在用调数量和作品数量两方面成正比。”
  “正比”指具有数学上的比例关系,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改为“正相关”更好。
  
  2
  P70:“历代选本一项,主要选取了……15种选本。”
  按后文表格及说明(P77说明(一)),应为16种选本。
  
  3
  表2-1(“历代词选入唐五代词一览表”)中将各种词选选入某词人的词作数量简单相加,并把各词人对应的和排序。事实上,各种词选的选录尺度差别太大,如《花草粹编》选入某词人一首词和张惠言《词选》选入该词人一首词,其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我们假定《花草粹编》和《词选》的重要性相同)。按现在这种处理方式,《花草粹编》的价值被高估,而《词选》的价值被低估。
  一个可能更合理的方式是:将该词人在该词选中的入选率(入选数/该词选选词总数)相加。
  后面的表2-2和第四章的表4-1类此。
  
  三 宋词繁荣昌盛气象的定量分析
  
  4
  关于《全宋词》中的词作数量,作者统计为21078首(加上《全唐五代词》中的宋人作品48首,宋词总数为21126首)。窃以为这个数字被高估,原因是:《全宋词》中有很多作者互见的作品,凡不能考证作者的一律两收。这种情况很常见(当在百首以上),在统计总数时应被剔除。
  
  5
  P104:“仅就数量而言,宋词虽然与清词相比不可言多,但是与唐五代词和金元词相比却是大显‘盛’况的。”
  作者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各朝代的时间跨度大不相同,若要根据数量判断“盛”况,更合理的办法是统计平均每年的作品数量。这样计算的结果是
  宋词:316年(960-1276),21126首,平均每年66.9首;
  金元词:253年(1115-1368),7316首,平均每年28.9首。
  这样得出的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一些?
  
  6
  P107第10行右侧“澹淹长短句”应为“澹庵长短句”;
  P109第9行左侧“鹤山长短长短句”应为“鹤山长短句”。
  
  7
  P116:“……在整个唐五代时期,词体的发展毕竟十分有限,再加上唐诗光芒的闪烁与掩映,词体文学的发展也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与影响。”
  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说:唐诗的繁荣对唐五代词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但就本人视野所及,此前并未有人提出过这一论点。既然如此,作者如果能给出相应证据(哪怕是一小段引文),是否会更有说服力一些?
  
  8
  表3-4(“宋代常用词调的名称、体式及词作数量一览表”)中有几个词牌被标记为“小令/长调”或“长调/小令”:
  50 喜迁莺
  52 导引
  67 更漏子
  114 应天长
  133 秋蕊香
  187 梅花引
  188 秋夜雨
  按这几个词牌的小令和长调均完全不同,其关系好比【玉楼春】(【木兰花】)和【木兰花慢】间的关系,只是一般作者在写长调【喜迁莺】时不作【喜迁莺慢】而已。既然表中【玉楼春】和【木兰花慢】被分开(【减字木兰花】也与前两者分开),那么这里也应当分开。
  
  四 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
  
  9
  在统计“历代词选”一项数据时,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应当注意:《绝妙好词》专选南宋人作品,所以北宋人在这一指标上会毫无道理地吃亏。当然这对最后的排序大概不会有多大影响,但为精确起见,可以采用下面办法:对北宋人,按其在其他词选中的入选次数“配发”一个《绝妙好词》入选次数。
  
  10
  在“当代词选”一项中,作者选用了8种当代词选,但并未说明为何选这8种(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发行量?……)。如果能加以说明的话似乎更好?
  个人认为还有一种词选非常重要:1927年的胡适《词选》。这书在当时颇为畅销,而且在词学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价值。
  
  五 宋词作者与作品量的定量分析
  
  11
  P155:“……宋词的发展与宋代人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区。”
  窃以为最后一句话有点突兀,揣摩作者意思,如果最后加上“而发达的经济文化则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昌盛”可能更好。
  
  六 宋词三百经典名篇的定量分析
  
  12
  在“历代词选”一项中,20世纪以来的选本60种作者并未给出目录。这目录的篇幅并不长,似乎可以附于全文之后?
  
  13
  在“互联网链接”一项中,作者应当给出搜索的访问日期,并且保证所有词作是在同一天内搜索的。因为这个东西变化性太强,用同一关键词在同一引擎上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在几个月内可能翻一番。如果不给出访问日期,读者无法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何。
  
  14
  确定数据权重的主观因素是非常大的。作者说明了为什么选本的权重>评点>20世纪研究>互联网链接>唱和,但并未说明这5项的权重究竟为什么这样取(如选本占到一半,为什么?)。
  如果要增强结果的客观性,可用如下方法:再取某一权重(如30%、25%、20%、15%、10%),根据这一权重重新排出300名篇,将两个名单对照,如果相差很小,那么现在的结果就尤其能说明问题;否则的话说明现在的结果客观性仍不够强。
  
  15
  表6-1中,第124位《六州歌头》“斗酒彘肩”应为《沁园春》。
  
  16
  表6-1中以下词作首句应有省略号:
  53 《西江月》“明月别枝”
  200 《浣溪沙》“漠漠轻寒”
  228 《鹧鸪天》“壮岁旌旗”
  230 《阮郎归》“南园春半”
  231 《眼儿媚》“酣酣日脚”
  300 《小重山》“月下潮生”
  
  17
  表6-1中,《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唱和有28首,而“燕忙莺懒春残”的唱和有26首。前者系次韵后者而作,所以次韵前者的也必然是在次韵后者,不知为何前者的次韵数据反而比后者多?
  
  18
  P194:“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在宋、明、清三代影响都不大,……但到了20世纪此词词选的入选次数却高达39次,……这大概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唱和有关。”
  窃以为此论不甚妥。毛泽东的那首《卜算子》发表于1961年,在此之前的好几种当代选本——《宋词三百首》、《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词心笺评》、《唐宋名家词选》、胡适《词选》、胡云翼《宋词选》都已选入此词,它们显然不可能受到毛的影响。所以,此词在20世纪的地位提高当另有原因。
  
  七 唐五代金曲《菩萨蛮》格律特征的定量分析
  
  19
  作者在附表中对格律的分析有数处错误,除两处外(标为#)均为把今读平声的入声字当作平声处理。
  #P216“象似南山不动微”的“不”;
  P216“敦煌自古出神将”的“出”;
  P216“只恨隔蕃部”的“隔”;
  P218“长亭接短亭”的“接”;
  P219“钗上蝶双舞”的“蝶”;
  #P220“妆浅旧眉薄”的“旧”;
  P232“诗随羯鼓成”的“羯”。
  
  20
  P205—208的分析也有数处错误:P205—206中1的“妾”、7的“一”;P206—208中3的“莫”、5的“一”、6的“莫”均为入声,文中作去声。
  
  21
  P202—203分析了16首敦煌《菩萨蛮》,分析结果是不合格律的极多,并得出结论说“恣意不拘”等。
  这16首中有6首下片第一句作“○仄平平仄”,作者一律判断为不合格律,但以其数量之多,似为另一体。事实上宋人也有如此填者,可以提供佐证:
  舒亶作“莫折长亭柳”(《全宋词》P362);
  陈师道作“一扇俄惊起”(P591);
  毛滂作“曾是骚人盼”、“枉做悲秋赋”(P685);
  周纯作“在手微风动”(P700);
  张炎作“愁把残更数”(P3486);
  无名氏作“玉骨从来瘦”(P3630)。
  
  22
  所谓下片第二句作“○仄仄平仄”而不合格律者,温词15首中有4首(3、5、9、13),似乎也是另一体?
  
  23
  P208:“……敦煌词中的《菩萨蛮》普遍存在着的犯孤平现象。”
  敦煌词16首中只有1首(6)犯孤平。
  
  八 宋词金曲《念奴娇》的定量分析与定性考察
  
  24
  P241:“……由苏轼此词而派生或衍生出6个《念奴娇》的词调异名。这6个词调就是:……、《大江西上曲》、……。”
  【大江西上曲】的名称见于戴复古的词(《全宋词》P2308),因首句是“大江西上”而得名。似乎与苏轼的词并无关系。
  P276再次说了类似的话(“《大江西上曲》……取义于东坡《赤壁怀古》一词。”)。
  
  25
  P254的“吕谓老”应为“吕渭老”。
  
  九 苏轼三大词调创作的定量分析与个案考察
  
  26
  P277:“词体在苏轼手中开始了诗化和雅化的创作道路,……”
  词从苏轼开始诗化,似乎是公认的事实;但从苏轼开始雅化,我个人有些疑问(为何不是温庭筠?晏殊?欧阳修?)。
  
  十一 历代词人次韵周邦彦词的定量分析
  
  27
  P325两次出现“《瑞龙吟》(章台柳)”。“柳”应为“路”。
  
  十三 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
  
  28
  表13-1(“历代词人次韵稼轩词的检索统计”)漏收刘辰翁《金缕曲 送五峰归九江》(《全宋词》P3252—3253)。这首词次韵辛弃疾的“把酒长亭说”。
  
  十五 周邦彦词传播的定量分析及词史意义
  
  29
  P400:“《花草粹编》……选录周邦彦词多达107首……堪称是历代词选中对周邦彦词所做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选录与集成。”
  据表15-5,《历代诗余》选录周邦彦词162首,《花草粹编》并非“最大规模”。
  
  杂
  
  30
  书中好几章出现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并用该书进行统计。该书主要有两个版本,1934年有一版,1962年有一版;两个版本差异相当大,如吴文英词旧版选38首,新版选10首。我手头没有旧版,无法进行全面统计,但我在图书馆见过旧版,印象是两种版本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因此,似乎也可考虑将旧版单列出来。
  
  31
  书中很多篇幅涉及“次韵”、“和韵”、“唱和”一类概念,窃以为作者处理得有些混乱。P332的注中明确说道:
  “至于侯寘、辛弃疾所作二首,皆题曰‘效易安体’或‘效李易安体’,并非次韵、和韵之作,故未列入表中。”
  按此标准,似乎只有韵脚相同的才能叫“次韵”、“和韵”。但P339—340花大量篇幅论述刘辰翁《永遇乐》,此词小序曰:“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所谓“依其声”,大概指的是词牌韵律相同,而韵脚并不相同,似乎不能叫“次韵”。
  
  32
  作者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将统计学的方法引入词学研究。书中全部18篇论文都只涉及计算平均数、百分比等最基本的统计学方法。事实上,统计学中一些更高级的工具——如方差/标准差、显著性检测等——都完全可以引入。我手头有一本美国政治学家Arend Lijphart的《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这是一本普通的政治学专著(而不是政治计量学著作),而作者在分析各国选举/政党制度的演变时就用了上述方法。可见,显著性检测等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很基本的研究工具——虽然词学和政治学相距甚远,但两本书的研究工作都涉及数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用相似的统计工具进行处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