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
2012-2
北京大学出版社
祝尚书
311
无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共七章,考察了北宋时期古文运动肇端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它与佛教、理学的关系。作者用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解决了北宋古文运动研究中许多基本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一是厘清了在“骈”与“散”的反复较量中,北宋古文家是如何在全社会达成著述用古文、应用用四六骈体这个共识的。如此,不仅古文可吸收骈句以增强表现力,骈文也可用古文加以改造而重获生机,相互补益,各自发展,从此成为由宋至明、清文坛的基本格局。二是弄清了北宋古文家是如何不断淡化并最后从古文运动中剥离“道统论”的。只有如此,才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不至于使古文运动变成儒学运动或道学运动,而是一个文学革新运动。三是弄清了北宋古文家是如何解决“难”与“易”的问题的,从而使苦涩、怪诞的恶习退出文坛,创造出圆润流转、明白畅达的新文风。四是弄清了北宋古文家是如何解决“繁”与“简”的问题的,从而使古文写作简而有法,繁简得宜,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文学性和文法的科学性。五是全面考察了北宋古文运动中主要作家的古文创作,揭示了北宋古文运动是如何实现创作繁荣的。六是全面研究了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古文运动是如何与佛、道二教逐渐实现融合的,并延伸考察了南宋后期古文理学化的倾向,以及理学与文辞“融会”的前景。这些对宋代文学史、文学思想史研究都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祝尚书,四川省阆中市人。1982年获硕士学位。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宋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科举学会理事。著有《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宋代文学探讨集》(大象出版社,2007年)、《宋代科举与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等学术专著十几种,发表论文百多篇,出版古籍校点、资料汇编逾千万字。多次主持国家、教育部及四川省研究课题,并获优秀成果奖。
引论:北宋古文运动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章 宋初古文:由方兴到失败(上)——柳开与宋初古文运动第一节 柳开与宋初“道统派”古文家第二节 柳开对古文理论的贡献第三节 柳开“文道一元论”的谬误第四节 “道统派”古文家的古文创作第二章 宋初古文:由方兴到失败(下)——王禹傅与宋初古文运动第一节 王禹偁与王禹偁派古文家第二节 王禹偁派古文家的理论贡献第三节 王禹偁的“易道易晓”说第四节 王禹偁的古文创作成就第五节 宋初“好古”的骈文家第六节 宋初古文运动的失败第三章 北宋前期:古文运动在低潮中坚持第一节 穆修的固守坚持与力行第二节 “门满道不绝”:尹洙与苏舜钦第三节 姚铉《唐文粹》第四节 石介与泰山派古文家的崛起第五节 石介与古文运动的新危机第四章 北宋中期:古文运动走向胜利第一节 欧阳修及其文、道观第二节 欧阳修的古文理论第三节 欧阳修与西昆体、太学体的斗争第四节 欧阳修的古文创作成就(上)第五节 欧阳修的古文创作成就(下)第六节 欧阳修的古文队伍建设第七节 范仲淹与韩琦第八节 欧门古文家论略——苏洵、王安石、曾巩 第五章 北宋后期:古文运动最终完成第一节 苏轼及其古文理论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创作成就第三节 苏辙的古文主张与创作成就 第四节 苏门古文家论略——前后“四学士”、“六君子”第五节 北宋古文运动胜利完成 第六章 北宋古文运动与佛教 第一节 北宋排佛的古文家第二节 西湖白莲社与官僚文士的交流第三节 释智圆的“三教合一”古文论第四节 释契嵩的“辅教”与“非韩”第五节 古文家居士化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七章 北宋古文运动与道学 第一节 宋初古文家的道学倾向 第二节 道学崛起及道学家的文学观第三节 古文家的“道德性命论”第四节 古文家与道学由斗争到融会初版本后记增订本后记
还应当指出,穆修认为柳足以配韩,实际上纠正了柳开以来扬韩抑柳的偏颇。韩、柳是唐代古文的双子星座,他们在当时古文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或有大小,但创作成就各造其极。然而柳开等人用“道统”的眼光,站在卫道的立场褒贬是非之,称“吾祖(指柳宗元)多释氏,于以不迨韩也”;①后来石介竟对柳宗元进行全面诋毁,显然是错误的。穆修对韩、柳二家的态度,正鲜明地体现了他“以古文为主”的精神。 其次,穆修号召古文,是在柳开试图以“古道”兴起古文失败之后、“西昆派”骈文风行的极其困难的社会环境之下,当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苏舜钦)独与其兄才翁(舜元)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②苏舜钦兄弟不顾流俗、坚持古文的精神,正来自他们的老师穆修,所以苏舜钦在《哀穆先生文》中尤其称许他“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事实上,穆修并非天生好古,他回忆年少时也曾“赋豪搞藻绘,诗墨洒王比琳”;③但当他决心以古文为事业后,便固守不移,坚持不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如他在《答乔适书》中所说的忘乎名利,“与其为名达之小人,孰若为道穷之君子”。苏舜钦《答李锐书》与穆修《答乔适书》精神相同,日:“当其未知于人,用于世,则修之益勤,守之益坚,内自珍贵而有待也。盖先能置声名爵禄于虑外,然后方能及此。”④他们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穆修虽穷困潦倒,“然耻以文干有位”,“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遂不得”,⑤可见其操守。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