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辅导
2008-9
清华大学出版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课研究委员会
504
自2007年开始,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中,教育学的初试科目将由4门调整为3门,其中政治理论和外国语不变,两门专业课考试合并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试卷分值是300分,考试时间依然是180分钟,考试类型是闭卷、笔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必答题为 270 分。
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和应考,我们特别组织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编写了本套教材。本教材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对考点的分析讲解透彻清晰、深入翔实。并编配了相关的复习题,以便于考生及时测试检验。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复习要旨,提纲挈领。在每一章的开始,作者都对大纲进行了精心梳理,提炼出复习要旨,使得考生对每一章的主体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 2.大纲解读,精细讲解。大纲解读是每一章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严格按照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编写,紧扣大纲,做到知识点全面覆盖,深入论述,便于考生理解记忆。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可以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考点,事半功倍。在每一章的第三部分,作者列出了本章核心考点的内容,便于考生掌握每章的重点知识和核心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模拟试题,真题解析。本书附录部分配有精心设计的10套模拟试题与2007、2008年真题大题解析,便于考生通过试题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第一篇 教育学原理 第1章 教育学概述 第2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4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5章 教育目的 第6章 教育制度 第7章 课程 第8章 教学 第9章 德育 第10章 教师与学生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第二篇 中外教育史 第11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12章 中国近代教育 第13章 中国现代教育 第14章 外国古代教育 第15章 外国近代教育 第16章 外国现代教育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第三篇 教育心理学 第17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18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19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20章 学习动机 第21章 知识的建构 第22章 技能的形成 第23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24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25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第四篇 教育研究方法 第26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27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28章 教育文献检索 第29章 教育观察研究 第30章 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第31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32章 教育行动研究 第33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34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本篇主要参考书目模拟题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2)教育的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还进一步指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从上述个人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评价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同时对于人性也具有一种解放的作用。不足之处: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此外,进一步指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从上述社会本位论者的基本主张可以看出,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第二,相对于个体而言,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不过是构成社会的“材料”和“要素”;第三,个人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为国家或社会献身;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评价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2.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内在目的论是有机生命的、整体性的观点,外在目的论则是机械性的观点。这两者的分别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深入的说明。黑格尔认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便对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有所分别,亚里士多德对于生命的解说亦已包含有内在目的的观念。近代哲学中,黑格尔认为康德对此最有自觉,康德排斥了外在的或有限的目的,因为在有限的目的里,目的仅是所欲藉以实现其自身的工具和材料的外在形式。反之,在有机体中,目的乃是其材料内在的决定力和推动力,而且有机体的各部分皆彼此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因此,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内在目的性之说唤醒了人们对于生命理念的新认识。亚氏和康德远超出了近代人所持的仅仅有限的外在目的那样的目的论。 ‘然而外在目的论却是比较流行的看法,黑格尔说:“一说到目的,一般人都以为仅是指外在的目的性而言。依这种看法,事物不具有自身的使命,只是被使用或被利用拿来作为工具,或是实现一个在自身以外的目的。这就是一般的实用观点。”这种哲学上的目的论的划分,应用到教育目的论上就出现了两种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界定。运用内在目的论,就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 “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某种形势的客观现实必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根据其特殊背景所制定的当前的教育目的,但这种教育目的,同社会的一般目的一样,也是那些参加教育活动的个人意志行为与主观选择的结果。”而外在目的论则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3.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主要以斯宾塞为代表。斯宾塞认为教育是完满生活的准备,即教育是实现个人选择的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进一步把人类的所有活动,依重要次序,分为五类:第一,维持自己生存上有直接关系的活动:第二,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维持自己生存上有间接关系的活动;第三,关于抚育教养后嗣为目的的活动;第四,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第五,当闲暇时,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教育就是要为人们从事这些活动做好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就是教育必须要适应学生的需要,在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关系中,突出了学生个人的需要。如果教育不与学生的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也不能培养学生实际的生活技能。杜威和陶行知则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既要适应生活,也要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分主次。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早在马克思之前,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曾关注过,并提出种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张。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智慧、德行、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16世纪法国杰出作家拉伯雷要求新教育能培养出有知识、有智慧、有道德、有健康体魄、有勇敢精神的新人;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的主张。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那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他说:“15世纪的欧洲人,不仅在物理、数学、艺术和手工业方面有惊人的成就,还在人类理智可及的一些最重要的和广泛的部门都十分热心地工作,他们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且是自由以来首次出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英国杰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欧文不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而且他的学说和活动更具有“实践的性质”。他认为,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空前进步,物质财富巨大丰富的理性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他强调“人人从出生到成年,都应当用目前所知的最好方式进行教育培养”,并且他还建立了“新和谐”共产主义公社进行试验,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培养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一的一代新人。欧文的主张和实验,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马克思曾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辅导(2009最新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概五天才收到的,书很好,还赠送了大纲,虽然内容很多,但我一定要好好复习,争取考出理想的成绩!
内容详实,值得买
很不错的书,对学习很有帮助
书虽然不错,但是好像跟大纲编排有点出入,北师的那本和大纲一样
不太满意,有些错误,很可怕。尤其对刚接触考研跨考的学生,真得好好对照其他正确版本和资料
其实没什么特别用处,买大纲解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