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会计基础

姚旭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姚旭 编  

页数:

242  

前言

  《会计基础》作为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版本多样,各具特色,但能真正适应高职高专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的并不多见。我们出版这样一本教材,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的主讲教师,希望将我们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融入教材中,使本教材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本书依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各行业会计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以七种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复式记账法的原理与应用、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与保管、财产清查程序与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结构与编制,以及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与核算步骤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在借鉴国内外同类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第一,将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作为本书的重点,旨在体现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本书各章节中有大量的案例及实务操作规范、方法的介绍,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掌握基本的会计操作技能,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10章账务处理程序的介绍中,编者以一个典型的工业企业为例,介绍了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下完整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列示了大量贴近实际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对学生全面地掌握会计实际操作方法和在职财务会计人员提高业务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旨在体现教材的教学指导作用。本书在各章前专设一项“学习导读”,其作用是向学生介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各章节内容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必要性及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总体的把握,对会计实践工作有全面的认识。  第三,将实务操作训练融入课后习题中,作为学生课后复习、练习之用,使学生可以边学边练、边学边做,做到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同步完成。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在职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及自学用书。

内容概要

  本书以7种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及复式记账法的原理与应用、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与保管、财产清查的程序与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的结构与编制,以及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与核算步骤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本书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将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作为本书的重点,并将实务操作训练融入课后习题中,便于学生理解,方便练习和实训,是一本具有精品课程特色的教材。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在职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及自学用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总论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1.1 会计的产生1.1.2 会计学科的发展1.1.3 会计的职能1.1.4 会计的目标与任务1.1.5 会计的定义1.2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1.2.1 会计对象1.2.2 会计要素1.3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1.3.1 会计主体1.3.2 持续经营1.3.3 会计分期1.3.4 货币计量1.4 会计核算要求1.4.1 会计核算基础1.4.2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4.3 会计计量要求1.5 会计的方法1.5.1 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1.5.2 复式记账1.5.3 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1.5.4 登记账簿1.5.5 成本计算1.5.6 财产清查1.5.7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练习题1第2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2.1 会计等式2.1.1 静态会计等式2.1.2 动态会计等式2.1.3 经济业务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2.2 会计科目2.2.1 会计科目的意义2.2.2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2.2.3 会计科目的分类2.2.4 会计科目表2.3 账户2.3.1 账户的意义2.3.2 账户的基本结构2.3.3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练习题2第3章 复式记账3.1 复式记账原理3.1.1 复式记账方法概述3.1.2 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3.2 借贷记账法3.2.1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3.2.2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3.2.3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3.2.4 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3.2.5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3.3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练习题3第4章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1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概述4.2 资金筹集的核算4.2.1 投入资本的核算4.2.2 借入资金的核算4.3 供应过程的核算4.3.1 原材料及其采购成本4.3.2 供应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4.3.3 供应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4 生产过程的核算4.4.1 产品成本的构成4.4.2 生产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4.4.3 生产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5 销售过程的核算4.5.1 销售过程核算应设置的账户4.5.2 销售过程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4.6 财务成果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4.6.1 财务成果的核算4.6.2 利润分配的核算练习题4第5章 账户分类5.1 账户分类的意义和标志5.1.1 账户分类的意义5.1.2 账户分类的标志5.2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5.2.1 资产类账户5.2.2 负债类账户5.2.3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5.2.4 成本类账户5.2.5 损益类账户5.3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5.3.1 盘存账户5.3.2 结算账户5.3.3 资本和资本增值账户5.3.4.集合分配账户5.3.5 成本计算账户5.3.6 收入账户5.3.7 费用账户5.3.8 财务成果账户5.3.9 调整账户练习题5第6章 会计凭证6.1 会计凭证概述6.1.1 会计凭证的概念与作用6.1.2 会计凭证的种类6.2 原始凭证6.2.1 原始凭证的种类6.2.2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6.2.3 原始凭证的填制6.2.4 原始凭证的审核6.3 记账凭证6.3.1 记账凭证的种类6.3.2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6.3.3 记账凭证的填制6.3.4 记账凭证的审核6.4 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6.4.1 会计凭证的传递6.4.2 会计凭证的保管练习题6第7章 会计账簿7.1 会计账簿的意义和种类7.1.1 会计账簿的意义7.1.2 会计账簿的种类7.1.3 会计账簿的设置原则7.2 会计账簿的启用与登记7.2.1 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7.2.2 会计账簿的启用7.2.3 会计账簿的登记规则7.2.4 日记账和分类账簿的登记方法7.3 错账的查找与更正方法7.3.1 错账的查找方法7.3.2 错账的更正方法7.4 结账和对账7.4.1 结账7.4.2 对账7.5 账簿的更换与保管7.5.1 账簿的更换第8章 财产清查第9章 财务会计报告第10章 账务处理程序

章节摘录

  第1章 总论  【学习导读】  会计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经济管理活动,有其特有的职能、工作目标及方法。本章内容的学习,旨在了解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发展概况,理解会计核算的4个基本前提和13条一般原则,熟悉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掌握会计的定义及六大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1.1 会计的产生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衍生物。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力求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必须对生产过程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进行比较和分析,于是,就产生了会计。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有了会计的萌芽。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会计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周王朝已设立了专门的会计官吏,执掌会计事务,“司会”为会计官之长,负责组织会计工作,主管财政经济收支的会计核算与出纳事务。西汉时期,官府和民间都已有了会计账簿,中式簿记开始逐步发展、完善。唐宋时期创立了“四柱清册法”,奠定了中式簿记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会计体系。所谓“四柱”,即“旧管”(相当于上期结存)、“新收”(相当于本期收入或增加)、“开除”(相当于支出)和“存在”(相当于本期结存),其相互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存在。  明末清初,我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为了适应这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以四柱账为基础的“龙门账”。“龙门账”把全部账目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分别反映本期的各项收入(进)、本期的各项支出(缴)、期末资产结存(存)、期末负债及资本(该),“龙门账”标志着我国会计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迈进。


编辑推荐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在职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及自学用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会计基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