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世界银行  

页数:

368  

字数:

508000  

译者:

胡光宇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复杂。山地、高原、丘陵比重较高(占国土面积近70%),生态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的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践.它不但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变迁既影响国内各地区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世界经济地理变化趋势。从世界银行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之初向世界学习、模仿他国的做法不同,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学习借鉴样本。那么本年度的世界银行报告为我们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有哪些最重要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我想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和评论。一、经济集中与生活水平趋同并行不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是实际上从经济地理角度上看,“世界是不平的”。这是报告的一个核心观点。正如报告所提到的:世界半数生产活动位于1.5%的陆地区域。如果以单位面积总产值为海拔高度的话,我们看到的世界经济图景是十多个大都市圈形成的高耸人天的山峰,星罗棋布的城市组成的高低不一的小山包,由农村地带构成的广阔平原.以及萧条地区形成的洼地。经济集中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地区差距扩大的担心,报告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就是: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与和谐性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报告研究表明。随着收入增加,经济密集区和非密集区的生活水平趋同,但趋同之前确定有一个分化过程。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首先家庭基本消费领域最早出现趋同现象: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出现趋同;最后工资和收入出现趋同。日本就是一个经济集中与生活水平趋同并行不悖的典型案例。日本三大都市圈集中了全国73.6%的GDP总值.但与此同时也集中了总值68.7%的人口,因此它的人均GDP仅为全国的1.08倍,除东京外.日本各地区的人均GDP最高与最低比值仅1.8倍。这种趋同并不是市场机制的“自然结果”,而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政府在地区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日本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财政转移支付之前,1989年日本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财政能力之比为6.8:1,财政转移支付之后.这一比值降为1.56:1。这也是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

内容概要

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和富裕国家。但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却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立即给每个地方带来繁荣,市场只青睐某些地区。但是,即使是生产活动更分散也不会必然地实现繁荣,需要很多经济、政治、政策条件的配合。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新构建了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框架。报告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旨在为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非洲和亚洲那些被陆地包围或者与世界市场分割的最贫穷国家,报告讨论了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来推动这些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而对于那些发展中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来说,普遍的繁荣不能掩盖一些地区的持久的贫困。因此,对于这类国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以推动这些国家国内的一体化和帮助那些最不幸地方的穷人。

书籍目录

前言致谢缩略语和数据注释报告掠影:密度、距离和分割概述 地方和繁荣 世界发展并不均衡 市场塑造经济走势 将发展提上日程报告导读 范围 术语 结构地理变迁1:征服北美大陆的距离困难第一部分 遵循三大特征审视发展 第1章 密度 密度定义 经济集中——愈是富裕,密度愈高 农村一城市和城市间趋同 当今发展者的独特之处何在? 第2章 距离 距离定义 先进地区的经济集中 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先分化后趋同 当今发展者的独特之处何在? 第3章 分割 分割定义 经济集中 先分化,再趋同 地理、全球化和发展 当今发展者的独特之处何在? 地理变迁2:克服西欧的分割问题 第二部分 塑造经济地理 第4章 规模经济和集聚 集聚经济指南 跨入规模经济的领域 地方组合 理解市场力量 第5章 要素流动和移民 从重商主义到全球化再到闭关自守的循环往复 劳务移动:一代人的研究分析 治理移民的务实政策 第6章 运输成本和专业化 回眸既往:两个世纪的经验教训 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20年分析 如何作为:发展中世界的交通政策 运输:日益重要的领域 地理变迁3:东亚的距离和分割问题 第三部分 重新制定政策辩论的框架 第7章 无拥挤集中:和谐性城市化政策 地方组合的管理原则 一体化政策框架 行动框架 从中立到效率.再到适居性 …… 第8章 和而不同:实现地区发展的有效政策 第9章 赢者无边界:贫穷国家和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书目注释尾注参考文献部分指标部分世界发展指标

章节摘录

插图:沿321国道从四川省成都到广东省深圳的旅程,是一段经济发展的旅程。长途旅行的流动工人离开了家乡。但是他们帮助家庭摆脱了贫困。推动中国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东移后.他们将收益菲薄的农田留给别人。而他们,则跨入了“集聚经济”的王国,在那里,他们生产出更高的收益。深圳对青年工人富于吸引力,深圳的800万居民中,90%属于工作人口。深圳专门生产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极大。2006年,深圳的出口额超过了印度,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最繁忙的海港。自1979年深圳被划为经济特区以来,在集聚、移民和专业化等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借助于其毗邻中国香港的地理优势,深圳一跃而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城市。在印度,这一传奇再次上演。1990年,斯克里伯鲁布德以拉吉夫,甘地总理的遇难地而闻名。2006年,甘地总理遗孀索尼亚·甘地在这里目睹了诺基亚第2 000万部手机的诞生。而年初工厂才刚刚投入生产。尽管没有深圳令人艳羡的行政地位优势,也没有深圳雄厚的基础设施背景,斯克里伯鲁布德仍在朝着国内、乃至地区电子产品中心的方向迈进。关键在于斯克里伯鲁布德靠近钦奈,如同深圳靠近中国香港一样,地理优势是其增长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编辑推荐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遵循经济地理的三大特征推进地理变迁,将使地区获益良多:城市的增长提高了密度;工人和企业向密度区的迁移缩短了距离;国家模糊其经济边界、进入世界市场,从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作用,减少了分割问题。那些走向繁荣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正是遵循密度、距离和分割这三大特征的地理变迁。《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结论认为这些地理变迁至关重要,应当对其予以促进和鼓励。这一结论并非毫无争议。当前,贫民窟居民高达十亿,但是移民涌入城市的势头却持续不衰。全球化给许多人带来了好处,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的十亿人口却被排斥在外。在其他人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那些难以进入世界市场、举步维艰的世界“最底层十亿”人口却仍然难以摆脱贫困和高死亡率的阴霾。出于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往往导致这样的建议:经济增长必须在空间上确保均衡。本报告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即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不平衡。在空间上均衡分配经济活动的意图只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但发展仍然可以具有普惠和谐性,因为即使那些远离经济机会的人口也可以因财富的不断集中而受益。为实现快速和共享的增长,政府必须促进经济的一体化。在关于城市化、地区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中,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然而恰恰相反,上述这三方面的政策讨论均过于强调从地区出发的干预措施。《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则为这些政策辩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将公共制度、基础设施以及干预措施等一体化工具全部都纳入其中。通过使用这些措施的适当组合,当今发展者可以重新塑造他们的经济地理。如果措施运用得当,发展者将经历不平衡的经济增长但仍然可以实现普惠和谐性的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0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从集聚、距离和分割这三个角度分析全球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这让人耳目一新。当然,就其采用的方法来说,如集聚指数的测度方法,这在以前的文献中已有学者采用,这里不过是借用。就其思想和理论渊源来说,是08年诺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也有的称之为空间经济学)。该报告第一次把地理、区位等因素纳入到世界发展报告中来,与此前的世界发展报告有很大的不同,非常值得一读!


这是世界银行2009年的世界发展 报告,关注经济地理,其中关于经济密度、距离和障碍的论述框架逻辑性甚强,大量地区案例说明主题,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素材,值得一读。


世界发展报告对作研究的有用英文版的效果更好


这本书的视角新,方法新,值得区域经济研究者、经济地理研究者学习。


从经济的角度看地理,从地理的角度看经济


全书只有不到400页,定价130元,看起来似乎有点贵。不过本书还是值得阅读的,世界银行的经济数据还是比较权威的,分析得比较到位,整本书图文并茂,不会觉得太枯燥,而且可以了解国际组织的人对世界各地经济的分析和看法,比起总是看国内经济学家的分析来说还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我来说,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和政策的看法。总体来说本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引文和数据均有出处,行文不太枯燥,是一本值得一读和进一步思考的书。


纸质较好,图表丰富。


印刷质量很好,秉承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贯传统,推荐购买。


   在可预见的将来,高密度、短距离和低分割仍将是经济成功发展的基本条件,对这些条件应该予以促进。随之而来的是不平衡增长。辅之以适应国家经济地理状况的一体化政策,这些变化也能够带来普惠性的发展,而且不会太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