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陶应虎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陶应虎  

页数:

187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获得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也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度的平均丰义走向了高度的收入不平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凸显,尤其是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程度在1981-2002年间增长了2.8倍,远大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增幅。因此,相关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应该说,这些研究对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给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和解释,并大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认识。但是,由于学者们大多集中于地域(东、中、西部)之间或省际之间宏观收入差距的研究,较少有人系统研究省内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问题。陶应虎博士所著《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一以汀苏省为例》一书,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卜修改而成的一部专著。他紧紧抓住这个较少为人研究过的课题作为博士论文主攻方向并花费很大的精力潜心求索,终于完成这部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著作,对此,我作为他的导师深感欣慰。江苏省作为一个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江苏省也像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一样,面临着在今后进一步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尤其是面临着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减缓等问题。无可否认,适度的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区域之间收入适度的差异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益。没有差异,就没有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但是,区域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将导致区域经济失衡,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达大省的江苏,非均衡的经济、文化、社会格局严重阻碍着江苏省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江苏实现社会整体转型,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加快江苏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步伐,确保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该专著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相关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系统深入地研究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动轨迹和作用机理,明确缩小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思路,并提出保证江苏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内容概要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试图以江苏省为例,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运用相关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系统深入地研究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变动轨迹和作用机理,明确缩小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思路,并提出保证江苏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本书共分11章,前4章是本研究的背景部分,除导论外,还包括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测算方法。第5~7章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第8~9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第10章阐述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第11章全文总结及政策建议。相信本书能够引起经济学界同行和其他读者的兴趣。

作者简介

  陶应虎,1969年12月生于江苏盐城。2002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2年、2008年于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得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校聘教授)。 近年来,陶应虎致力于经济理论与营销管理等领域中一些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农村经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及参与省级以上课题12项。编著和主编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4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1.1 问题提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研究内容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3.1 研究方法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1.3.3 数据及来源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2.1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研究的相关理论2.1.1 地区收入不均衡理论2.1.2 地区收入差异的倒“U”理论2.1.3 二元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理论2.1.4 个人收入差距理论2.2 相关概念的界定2.2.1 区域的概念2.2.2 区域的特征2.2.3 对本文所研究区域的界定2.2.4 农村居民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界定第3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3.1 国内研究动态3.1.1 关于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水平及发展演变的研究3.1.2 对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形成原因的研究3.1.3 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关系研究3.2 国外研究动态3.3 对相关研究的述评第4章 区域收入差异的测量方法及其评述4.1 绝对差异测量的方法4.2 相对差异的测量方法4.2 区域收入差异的分解4.4 收敛性检验第5章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历史变迁5.1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历史概况5.2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成因分析5.2.1 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制约5.2.2 人力资本和家庭负担的影响5.2.3 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5.2.4 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差异5.2.5 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农业发展速度快慢

章节摘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地区收入不均衡理论  提出区域收入差异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Hirsc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VialtHitmanRostow)、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s)、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但其共同点都是提出地区收入不均衡。  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在缪尔达尔的循环因果原理的基础上,经卡尔多(N.Kaldor)等人提出具体理论模式发展形成的。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针对增长极理论的某些缺陷,运用动态的非均衡分析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并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说明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消除发达与落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主张。缪尔达尔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说明了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的形成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促使,获得增长过程中的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区域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结果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二是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缪尔达尔认为,地区间相互作用的纯效应是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合效力。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可能相互抵消,达到暂时的平衡,但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作用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在贫困的国家中,市场作用力的自由运行将加大原有的地区差异,导致发展更加不平衡。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